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光学实验(课件 19张PPT+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科学【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光学实验(课件 19张PPT+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4-16 23:16:16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浙教版 中考复习
专题八 光学实验
实验1 (七下·P61)研究通过小孔所成像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
1. 取几张硬纸片,用小刀在纸片上刻出各种不同形状 ( 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等 ) 的小孔,小孔大小约为 1厘米,把刻有小孔的纸片放在阳光下,观察阳光通过不同形状的小孔后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形状。
2. 再取一张硬纸片,用小刀在纸片上刻出正方形的大孔,大孔大小约为 5厘米,把刻有大孔的
纸片放在阳光下,观察阳光通过大孔后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形状。另取一张硬纸片把正方形的大
孔遮去一部分,观察阳光通过变小的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形状。移动纸片减小孔的大小,直到阳光通过孔在地面上形成圆形的光斑为止。
3. 通过活动,得到的结论是 。
4.小孔成像的成因是 。
类型一 小孔成像
通过小孔所成像的形状与空的形状无关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材实验
考题1 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________。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________(选填“正比”或“反比”)。
(2)我们除了发现像的大小与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外,还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吗?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应控制________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只改变物体到小孔的距离。
(3)生活中常见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 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下列所示的光现象中,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镜中花 B.水中桥 C.林中影 D.缸中鱼
考题演练
像的高度h/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m 2.0 4.0 6.0 8.0 10.0
C
越大
正比

太阳
类型二 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2 (七下P67)探究光的反射
1.把一面平面镜 M 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可以绕ON 折转的E、F 两块板组成,纸板上的直线ON 于镜面。
2.使 E、F 两板面处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 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 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其他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入射
垂直
教材实验
4.将 F 板 ,在F 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 吗?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5.改变 的夹角,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在表中,此步实验必须多次测量。
6.关于光的反射,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7.实验选用比较 的纸板,纸板的作用是 ;实验时,室内光线 些,以便于观察。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入射角
反射角
向后折转
不能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入射光线与法线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粗糙
显示光路
稍暗
教材实验
考题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小敏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得几组数据如下表所示,但不能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原因是 。
(2)老师用如图乙装置进行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个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其作用是显示   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老师沿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察到          时,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60° 30°
2 40° 50°
3 30° 60°
将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作为反射角了
红绿光看起来重合时
法线
考题演练
实验3(七下P69)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1.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 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选取两支大小 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中,你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
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类型三 平面镜成像
竖立
相等
重合
相同
教材实验
2.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大小 ;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 ;平面镜所成像是 。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相等
相等
垂直
虚像
教材实验
考题3 [2019·杭州上城一模]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实验:
(1)小金应选择    (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等。
(2)小金按图甲进行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小金做了三次实验,获得像与物的位置
关系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处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从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玻璃板
连接物点和对应的像点,并判断连线与镜面
是否垂直,测量像距和物距,并判断是否相等
不变
考题演练
实验4(七下·P71)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 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光进入水中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吗? _______。
(1)改变入射角α 的大小,比较每一次入射角α 和折射角γ 的大小以及折射角 γ 随入射角 α 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2)如果让光垂直射向水面,进入水中的光线又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水换成玻璃砖,如图 ,重新做这个实验。
3.结论: 。
类型四 光的折射
光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传播方向不改变
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教材实验
考题4 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 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小明首先想到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甲所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折射光线消失 
光斑消失


考题演练
类型五 凸透镜成像
实验5 (七下·P7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所示,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_的光斑,就可以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cm。
2.实验步骤
(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性质是 ,测量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
同一高度
最小
10
倒立、缩小、实像
f教材实验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性是 ,测量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f>u>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
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性质是 ,测量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像? 。
(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 。
3.归纳
(1)成实像:当u>f时,成 的像;当u(2)光屏上没有像原因:①蜡烛放在 ;②焦距 ,像成在光具座外;③蜡烛放在 ;④三心没有在 。
倒立、等大、实像
v=2f
倒立、放大、实像
v>2f
不能
不能
变小
变小
变大
变大
倒立、缩小
倒立、放大
一倍焦距内
太大
一倍焦距处
同一高度
教材实验
考题5-1 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程度可能是不相同的,即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不一定相同,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雷进行了探究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1)如图甲所示是他第一次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情景,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次数 1 2 3 4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水晶
截面直径/cm 3 3 3 5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小 较小
焦距/cm 5 4 4
10.0
考题演练
(2)请你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产生了一个问题:用红光、紫光测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
同 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进行了实
验,你认为   光射入时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大。
次数 1 2 3 4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水晶
截面直径/cm 3 3 3 5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小 较小
焦距/cm 5 4 4
材料、截面直径相同时,凸透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

考题演练
(4)小雷又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若其像成在光屏的左上角,如图丙所示,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右下”“左上”“右上”或“左下”)调节,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5)小雷又发现他和同学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时,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2.0 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 cm、24.0 cm、26.0 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 。
右下
远离
没有找到最清晰的像时就开始测量像距了
考题演练
考题5-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缩小/等大/放大)的像。将透镜换成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这可模拟 眼的成因。若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 (远离/靠近)凸透镜;
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 (近视/远视)眼镜。
缩小
近视
靠近
近视
考题演练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八 光学实验 学案
教材实验·考题演练
类型一 小孔成像
实验1 (七下·P61)研究通过小孔所成像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
1. 取几张硬纸片,用小刀在纸片上刻出各种不同形状 ( 三角形、正方形、菱形、梯形等 )
的小孔,小孔大小约为 1厘米,把刻有小孔的纸片放在阳光下,观察阳光通过不同形状
的小孔后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形状。
2. 再取一张硬纸片,用小刀在纸片上刻出正方形的大孔,大孔大
小约为 5厘米,把刻有大孔的纸片放在阳光下,观察阳光通过
大孔后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形状。另取一张硬纸片把正方形的
大孔遮去一部分,观察阳光通过变小的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
形状。移动纸片减小孔的大小,直到阳光通过孔在地面上形成圆形的光斑为止。
3. 通过活动,得到的结论是 。
4.小孔成像的成因是 。
考题1 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________。他测出了不
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
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________(选填
“正比”或“反比”)。
像的高度h/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m 2.0 4.0 6.0 8.0 10.0
(2)我们除了发现像的大小与像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外,还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吗?
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应控制________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只改变物体到小孔
的距离。
(3)生活中常见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 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
下列所示的光现象中,与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的是 。
A.镜中花 B.水中桥 C.林中影 D.缸中鱼
类型二 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2 (七下P67)探究光的反射
1.把一面平面镜 M 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可以绕
ON 折转的E、F 两块板组成,纸板上的直线ON 于镜面。
2.使 E、F 两板面处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
个角度射到O 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
在纸板上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 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其他颜色的笔
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
4.将 F 板 ,在F 板上还能看到反射光 吗?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
么? 。
5.改变 的夹角,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在表中,此
步实验必须多次测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入射角
反射角
6.关于光的反射,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7.实验选用比较 的纸板,纸板的作用是 ;实验时,室内光线
些,以便于观察。
考题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小敏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得几组数据如下表
所示,但不能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原因是 。
序号 入射角 反射角
1 60° 30°
2 40° 50°
3 30° 60°
(2)老师用如图乙装置进行演示。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平面镜放在一个
能转动的水平圆台上,在柱M上固定一红色激光笔,使其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
的O'点,其作用是显示   的位置,然后打开固定在柱N上的绿色激光笔,使绿色
激光射向O'点,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情景,老师沿水平方向缓慢转动圆台,当我们观
察到     时,可判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类型三 平面镜成像
实验3(七下P69)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1.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 在纸上,在纸
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选取两支大小 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
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
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 为止。这个位置就是
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中,
你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移动点
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
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
距离,并加以比较。
2.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3.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大小 ;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 ;平面镜所成像是 。
考题3 [2019·杭州上城一模]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小金进行了实验:
(1)小金应选择    (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之一,以便观察
到其后方的蜡烛,更好地确定像的位置等。
(2)小金按图甲进行实验,将蜡烛靠近(1)中所选的材料一段距离,像的大小    (选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小金做了三次实验,获得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处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得出平面镜成像规律。
类型四 光的折射
实验4(七下·P71)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1. 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光进入水中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吗? _______。
(1)改变入射角α 的大小,比较每一次入射角α 和折射角γ 的大小以及折射角 γ 随
入射角 α 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
(2)如果让光垂直射向水面,进入水中的光线又会怎样? _______________。
2. 把水换成玻璃砖,如图 ,重新做这个实验。
3.结论: 。
考题4 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
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 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小明首先想到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
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图甲所示。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逐
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
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
推测。
类型五 凸透镜成像
实验5 (七下·P7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所示,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
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_的光斑,就可以测出该凸透镜的焦
距为 cm。
2.实验步骤
(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
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观察像的性质是 ,测量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
(3)把蜡烛移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
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性是 ,测量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 。
(4)把蜡烛再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f>u>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
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性质是 ,测量像距v与焦距f
的关系 。
(5)把蜡烛继续靠近凸透镜,让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移动光屏,看是否能够成
像? 。
(6)把蜡烛移动到凸透镜的焦点以内,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还能看到烛焰的像吗? 。
3.归纳
(1)成实像:当u>f时,成 的像;当u物距u变大,像距v ,像 ;物距u变小,像距v ,像 。
物象相反。
(2)光屏上没有像原因:①蜡烛放在 ;②焦距 ,像成在光具座外;
③蜡烛放在 ;④三心没有在 。
考题5-1 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程度可能是不相同的,即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不一定相
同,那么凸透镜的焦距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小雷进行了探究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下
表中。
次数 1 2 3 4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水晶
截面直径/cm 3 3 3 5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小 较小
焦距/cm 5 4 4
(1)如图甲所示是他第一次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情景,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请你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
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产生了一个问题:用红光、紫光测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
同 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进行了实验,你认为
   光射入时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大。
(4)小雷又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若其像成在光屏的左上角,如图丙所示,
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右下”“左上”“右上”或“左下”)调节,使像成在光
屏的中央;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
向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5)小雷又发现他和同学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时,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
物距均为12.0 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 cm、24.0 cm、26.0 cm。若他
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
是 。
考题5-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
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缩小/等大/放大)的像。将透镜换成焦
距小一些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这可模拟 眼的成因。若要再次在光屏
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 (远离/靠近)凸透镜;
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 (近视/远视)
眼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八 光学实验 强化训练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进行一组光的直线传播的综合实践活动。
(1)如图甲通过三个小孔去观察烛焰,若要看到烛焰,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用易拉罐做的简易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景物时,人的眼睛对
着 (选填“膜”或“孔”)进行观察,可以看 、 、 像。
(3)如图丙在树荫下观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倾泻下来,在地上留下斑驳的树影和圆
形的光斑,圆形的光斑实质是 的像。
2.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小明让光线贴着垂直于镜面的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并
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结果如图甲所示,接下来小明应该多次改变
方向,重复上述操作,最终才能得出“ ”的普遍性规律。
(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
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与法线______(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若此时通过平面镜观察纸板,则看到的图象应为丙图中的______(选填“①”、“②”
或“③”)。
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填“较亮”或“较暗”)。
(2)实验中,为了使结果更准确,应选用较 (填“厚”或“薄”)的玻璃板。
(3)玻璃板后放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是为了确定 的位置。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利
用测量工具对图乙的实验记录作出处理并得到相应规律: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
体的大小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
4.如图(甲)所示,直线AB是光滑木板与棉布的分界线(木板与棉布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然
后使一个小线轴(如缝纫机上的线轴)沿着与直线AB成一角度的方向PO匀速滚动,可以
看到,线轴在棉布上滚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如图(乙)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
中 时传播方向也发生了改变。
(1)由图(a)可知当线轴的甲轮刚接触到棉布时,其速度的大小将 (填“变
小”“不变”或“变大”),此时乙轮速度的大小将 (填“变小”“不变”
或“变大”)。
(2)从图(a)(b)两种类似现象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而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可能
是 。
5.如图所示,小王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他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
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__。
(2)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
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______(填光学仪器)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______(上/下)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
验的进行,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______。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
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以上均可.
6.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眼睛的成像原理进行探究,凸透镜的焦距f=10cm。
(1)实验前,必须将烛焰、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凸透镜的 上。
(2)图中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眼睛的 ,为了在光屏上
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应将光屏向 移动。
(3)若进一步探究远视眼的成因,小明应更换一个焦距 (选填“更大”或“更
小”)的凸透镜进行对比实验分析。
(4)实验完毕,小明想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他应将光具座上的凸透镜换成 ,
光屏换成 。
参考答案
1.(1)三个小孔和蜡烛在一条直线上;(2)膜;倒立;缩小;实;(3)太阳
2.(1)入射光线的大小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2)在 ②
3.(1)较暗;(2)薄;(3)像;(5)相等;相等;垂直
4.(1)变小;不变.
(2)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5.(1)10cm.(2)放大;幻灯机(3)上;C
6.(1)主光轴;(2)视网膜;左;(3)更大;(4)薄玻璃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