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雷雨》
——曹禺
一、戏剧常识
(1)戏剧概念: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戏剧的三大要素: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3)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
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现代戏剧
舞台说明
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戏剧冲突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集中反映社会生活、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且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人物台词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
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4)按不同的标准,戏剧可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红色娘子军》);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如《三块钱国币》)、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和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二、作者介绍
剧坛泰斗——曹 禺
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被称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中国的莎士比亚”。
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1933年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完成处女作《雷雨》,震动当时戏剧界。 1935年发表《日出》,继而又发表了《原野》(1937)。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
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且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成功地改编了话剧《家》。
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总统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曹禺没上过小学,延师在家,诵经读史,但常偷看《红楼梦》《水浒》《西厢记》等书。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
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
但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和书库里,贪婪地研读着世界名著,特别是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同时他也时常和朋友去广和楼欣赏京戏名家的表演,到天桥去听曲艺。曹禺还涉猎了东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他"读老子、读佛、读圣经",赞美柏拉图的"神奇的理想国";"同情叔本华对生活深沉的忧郁",也热爱过"尼采丰盛的生命力与超人的思想";而"所罗门的智慧" "耶稣对人类所寄予的真诚热爱",都曾使他"仰叹" "折服"。但是,他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被这些先哲们的精神所感动,却没有成为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俘虏。他感到"这个社会非改变不可",于是想"搜寻出一条大道"来解决他所感到的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但是读了这些哲学著作之后,答案仍"苦思不得"。而他那种执着地、热诚地求索精神,却熔铸在他早期的创作里,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
南开中学时
在写作
在重庆
晚年时
青年时
文革后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他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处女作《雷雨》,可以说《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创作背景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
“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内容简介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三十年前,当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时,他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但后来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
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周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周萍为了摆脱蘩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
鲁家一家人回到家中,四凤还在思念周萍。夜晚,周萍跳窗进鲁家与四凤幽会,蘩漪则跟踪而至,将窗户关死。大海把周萍赶出,四凤出走。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则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
旧情人
父子
情 人
夫 妻
父 子
单相思
父女
弟兄
主仆情敌
异父兄妹
情人
后母子
夫妻
母子
异父母兄妹
人物关系一览表
周 萍
周 冲
四 凤
鲁 贵
周朴园
鲁侍萍
鲁大海
蘩 漪
父子
母子
子母
母 女
异父兄妹
后父子
四、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思考:《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2、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都以场面为基本单位,划分场面的依据,一般是主要人物的上下场或主要场景的转换。
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第一部分(开头到 “侍萍望着周朴园,一句话也不说。”课本P33)周仆园和侍萍的冲突。
第二部分(课本P33“仆人领大海进。”到结尾)周仆园和鲁大海的冲突。
家庭内部冲突
社会阶级斗争
矛盾焦点
本质冲突
五、研读文本
1、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第一场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2、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
鲁侍萍的无锡口音和关窗的举止。
第一场
3、鲁侍萍起先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
既然要隐瞒,为什么周朴园叫她先下去的时候,她“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鲁侍萍关于绸衬衫的话,很明显是要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与前面的隐瞒想矛盾吗?
她不想马上暴露自己的身份,她也没有马上要表明自己身份的渴望。前后也不矛盾。隐瞒自己的身份,沉痛诉说自己三十年来的悲惨遭遇,表达自己悲愤交加的情怀。而随着事情的发展,情绪愈加激动,睹物情生,自然流露。
第一场
4、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侍萍?
周问过许多人,派人打听过梅小姐的情况,要修坟纪念。住房内保留着“顶喜欢”的家具,记着生日,保留着关窗习惯。
第一场
5、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P28(1)当他得知侍萍还活着:“(惊愕)什么?”
P29(2)问是否想见:“(连忙)不,不。谢谢你。”
P29(3)问到想帮一帮时:“让我想一想。”
第一场
听说侍萍还活着,周朴园感到“惊愕”,更是避而不愿见。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害怕欺辱侍萍的卑劣行径张扬出去,有损门第。这表明了周朴园的伪善和丑恶。
当他得知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使他一下子从往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厉害冲突中来。
P30(1)(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2)“谁指使你来的?”
(3)(冷冷地)“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4)“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P31(5)“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
第一场
第一场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先是声色俱变的责问,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接着企图稳住侍萍,使其不再提旧事;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吗?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定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再口口声声表白不忘旧情,以期逃避侍萍的谴责;
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最后原形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暴露了他的冷酷和凶残。
6、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碎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第一场
7、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
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第一场
8、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无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
第一场
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原形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第一场
8、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无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1、周朴园对亲生儿子鲁大海的态度怎样?
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的面孔和傲慢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续教训鲁大海“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讽刺、挖苦、嘲笑鲁大海说“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不成的”,以显示他的老练和从容。
第二场
2、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
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二场
六、人物分析
周朴园
人物分析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
冷酷、残忍、自私
虚伪、冷酷、自私
残忍、奸诈
→
→
→
鲁侍萍
人物分析
来自乡下的温柔貌美贤惠的侍女
默默承受三十多年的悲惨
面对周朴园含血带泪地控诉三十年的悲惨遭遇
撕毁周朴园的支票
“命,是不公平的命叫我来的”
对周朴园的生日哄骗心软,不敢当众揭周朴园的底
心地善良、正直
→
刚强
→
倔强
→
骨气和尊严
尚不知道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
斗争不坚决
→
→
→
鲁大海
人物分析
鲁大海与周朴园,从血缘上看,他们是父子。
从阶级关系上看,他们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在同周朴园的斗争中表现出他是一个觉醒了的工人,代表广大工人群众面对面地同周朴园谈判,斗争。他义正辞严地揭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无计可施。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 。
同时在斗争中又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七、文章总结
结构紧凑集中
文章总结
作者灵活运用灵活地运用了“回顾”与“ 穿插”的表现方法,让鲁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以“回顾”的方式,诉说自己的遭遇,从私生活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的罪恶历史;又以鲁大海的控诉,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
这样就把“现在的戏剧”与“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让新旧矛盾,周鲁两家的矛盾、封建资产阶级与工人、下层劳动人民的矛盾交汇在一起,都集中在一个下午在周朴园的客厅里展现出来,从而有力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推动剧情的发展,深刻表现了主题。
结构紧凑集中
文章总结
因为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
周朴园在家策划破坏工人罢工;鲁侍萍不愿女儿帮人,前来寻找在周家作使女的四凤;鲁大海代表工作来找董事长谈判。这样,就使得三个人物在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在周公馆客厅里相遇了。通过鲁家母子的控诉,把周朴园三十多年来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活动揭露出来。其中侍萍被周家赶出,含恨投河及母亲被气死等情节,因受舞台演出的限制,都是由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
符合“三一律”(时间、地点和行动一致)的特点。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文章总结
《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 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所以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文章总结
周朴园盛气凌人,侍萍抑郁平缓,鲁大海直截了当。
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这在周朴园的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的对话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不仅表现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侍萍悲愤地说,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侍萍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那几句话欲言又止、随口又改的话,把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因而使人物形象更真实、鲜明。
舞台说明的作用
文章总结
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这旧家俱、这老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1、 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
舞台说明的作用
文章总结
鲁侍萍上场,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2、人物的服装:
舞台说明的作用
文章总结
( 鲁侍萍) 有关窗的习惯,“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很自然地” 暗示了她的身份,
“慢慢地”表明了她内心的痛苦、矛盾。
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3、 人物动作:
舞台说明的作用
文章总结
( 周朴园) “汗涔涔” 显出一副狼狈相;
( 周朴园)“惊愕”表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4、 表情: 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舞台说明的作用
文章总结
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5、 人物的上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