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说“木叶”
—林 庚
林庚(1910.2.22—2006.10.4)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早年和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情谊深厚,并称“清华四剑客”。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唐诗综论》《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西游记>漫话》等古典文学专著。
走近作者
*2010北大自主招生考试作文
由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文章,引出4个关键词: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建安风骨,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一个词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诗情画意且富含哲理的散文。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注音:
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现 象
“木叶” 为历代诗人所钟爱。
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
从 “木叶”到“落木”,以及他们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里?
(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关 键 点
在“木”字
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秋风叶落的季节中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饱满
枝叶繁茂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木
它“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
木叶
柔条纷冉冉,
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落 叶
填写下表,归纳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
意象 季节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木叶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王褒《渡河北》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疏朗绵密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木叶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落木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树: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树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无名氏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浓密繁茂
暗示性
诗歌语言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启发性
感染性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 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暗 示 性
全 文 总 结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 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思考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 ,若改为 “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你以为如何?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拓展练习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1、搜集有关含“月”“梅” 柳等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文。
课后作业
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传统意象凝固性
《堤上柳》
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折杨柳》
施肩吾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堤上柳》
戴叔伦
诗中“柳”与“留”;“丝”与“思”,即为“谐音”修辞格,传达出一对情人在堤柳荫下,那种相思、相爱,难分难舍的情状。用“柳”作“丝”织成一张张思念的“网”,网住了爱人,用千丝万缕传达这份浓厚的“思念”之情。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反传统,反“套板”,从传统中中翻出新意来。
练习二:梅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高贵 圣洁 坚贞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亡国之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失意闲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孤独之愁)
字典(概念解释) :忧伤的心情
诗歌(形象解释) :
鸟
两个黄鹂鸣翠柳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恨别鸟惊心
千山鸟飞绝
柴门鸟雀噪
鸟鸣山更幽
羁鸟恋旧林
有空远感觉
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
骤雨初歇
夜来风雨声
渭城朝雨浥轻尘
红雨随心翻作浪
空山新雨后
叶上初阳千宿雨
山色空濛雨亦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
一是清新可爱的,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
何当共剪西窗烛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云母屏风烛影深
银烛秋光泛画屏
红烛自怜无好计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洞房昨夜停红烛
相思情、愁别意
日
夕阳无限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
东边日出西边雨
夕阳 ,表示一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