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5 23:1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贤宝钗小惠全大体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是《红楼梦》中对贾探春的判词,探春的性格、才情与能力在大观园里的众姐妹里比较而言,无疑是最有特色,最为泼辣的一个,连“凤辣子”都要忌她几分。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这一点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这一回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以下,我们将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贾探春,别号蕉下客,贾政庶出女,姐妹中排行第三。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这是书中对探春在贾府地位和相貌的描述。和其他的姐妹比较,她举止大方,胸襟阔朗,没有迎春的懦弱,也没有惜春的孤僻,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却不像湘云那么大咧咧的不修边幅。
从探春闺房的布置上看,她与众姐妹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探春喜欢阔朗,她的三间屋子连为一体,房中当地放一张桂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的法帖,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墙上挂的是米芾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和其他姐妹包括宝玉房里精致细巧的摆设比,探春房里的布置非常简单。
在文才上,探春虽然比不及宝钗和黛玉,但也有其不凡的一套,能写出《簪菊》、《残菊》之类的雅诗,也能说出“知鬓冷沾三经露,葛中香染九秋霜”之类的佳句。大观园中热热闹闹的诗社活动让众姐妹的才情发挥的淋漓尽致,而这一活动的发起人却是她,让人不得不认同她组织的能力和其追求风雅的心。
探春对丫头的管教特别严格,她吃饭的时候,丫鬟们在两旁鸦雀无声,其他的姐妹却做不到如此,例如迎春根本指挥不了自己的丫鬟和老妈子们,甚至会受这些下人们的气。大观园里的姊妹们,在这一点上没有一个不敬佩她的,连平儿也说:“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她尊重,你们就藐视她,欺负她,果真招动了大气,二奶奶(王熙凤)也不敢怎么样。”还说,“二奶奶在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要让她五分。”,可见王熙凤对她这个小姑子也很敬佩。
情节概括
1探春进一步显示了她的理家才能,对园子里的事务进行改革。宝钗用朱子言论指导理家。
2宝钗夸平儿远愁近虑,不卑不亢。
3探春因庶出而难过。甄家进京祝贺,派人送礼请安。
4甄家四个婆子给老太太讲说他家宝玉之事,贾母叫出贾宝玉,四人为之吃惊。
5宝玉开始以为四人承悦贾母后做梦梦见甄宝玉。醒后方知道是镜中影儿。
前因
王熙凤生病,贾府无人照料,王夫人只得将家中事托与李纨,无奈李纨尚德不尚才,管不了下人,王夫人便命探春同李纨一起管理,后又让宝钗加入进来,三人共同管理。但是探春的改革措施,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她对贾府现状的清醒的认识和深深的忧虑之上的,“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这既是在讲她的抱负,也是在表述她对家族现状的不满。此时的贾府,危机四伏,主要表现为:
财务亏空,入不敷出;
管理混乱,人浮于事;
假公济私,滥收滥支;
家庭失和,内斗严重。
当然,贾府最重要的危机,是家族领导层后继乏人,从而使贾府失去了任何的发展希望。探春改革无法兼顾全部,她的着眼点是,承认人有私心、图私利的现实,试图打破荣府责权不分,滥收滥支的宿弊,用利益驱动这只大手,来管理,制约属下,即李纨所说的“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这些主要体现的是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的儒家价值观,作者曹雪芹将其称之为“兴利除宿弊”。
“探春理家”情节线索梳理
第一部分:(话说平儿陪着凤姐儿吃了饭——口内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写理家的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部分:(李纨等见他说的恳切——余者任凭你们采取了去取利, 年终算帐)写理家的有关人员安排。
第三部分:(探春笑道——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写理家的年终利益的分配安排。
探春理家过程中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是支付赏银,秉公执法。
探春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了,大管家娘子吴新登媳妇来为之讨赏银,故意隐瞒往例,探春查明旧帐,秉公执法,付了赏银二十两,为此,她同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展开了激烈的冲突,捍卫了执法的公正和权威,也维护了自己的威信和尊严。
第二是蠲(jūan)免费用,节约开支。
探春先提出来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子,因为该项是以上学为名的开支,实际上津贴了袭人、李纨、赵姨娘。其次是把各位姑娘每月脂粉钱二两银子也取消了,因为各位姑娘每月各有其月费银子,此项改革主要缩减了重复开支,同时也剥夺了府中买办采办姑娘、丫鬟脂粉的权力,杜绝了浪费,起到了节流的作用。
第三是实行承包,开辟财源。
探春觉得家仆中赖大家的花园管理办法很好,就借鉴来管理大观园,将园圃、池塘等委派给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等承包起来,除供给姑娘的头油、脂粉、花瓶、鸟食外,各自享用剩下的赢余。这样一举三得,既开辟了财源,又调动了家人干事的积极性,还杜绝了手下赌博喝酒闹事的现象,维护了贾府的秩序。
探春理事中的兴利除弊,除了废除一些不合理的开支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观园改革。这当中值得注意的有: 1,改革要有权威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宝钗提出的朱子理论极为重要; 2,实行职、权、利三结合的承包责任制; 3,选取承包人要有一定的条件; 4,要进行必要性的财务改革, 5,要照顾到承包者的利益和左邻右舍的利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就是这个内容; 6,要进行必要的思想工作。
王熙凤 贾探春
薛宝钗
管理才能
一、王熙凤
虽然王熙凤精明、善于察言观色、讨好长辈、具备良好的管理才华,但是,因其过于狠毒贪婪,又瞒上欺下,不会善待下人,所以容易“墙倒众人推”,所以一旦她的靠山倒了,她也轰然倒地。
失败的管理者
二、贾探春
管理才能的集中体现:探春理家,兴利除宿弊
一、不惧母亲逼压辱骂,坚持按规定行事。
坚持原则
二、减免不必要的开支,开源节流。
着手改革
三、开展大观园的经济改革,将大观园的花
草树木等包干到户,节约资源的同时获
得经济效益。
深化改革
知书达理,做事有原则,威而不怒;
眼光敏锐,善于学习、改革、创新。
实干家、改革家
管理的缺点:
改革雷厉风行,但不懂抚慰因改革造成利益受损的一方;
敢作敢为,但不够圆滑,着眼点主要在利益上,不太会处理人事,收买人心。
三、薛宝钗
管理才能的集中体现:协助探春理家改革
一、完善探春的改革方案,创造和平的改革环境及照顾无利益收受的一方。
三、趁热打铁,向被管理者发表“演讲”,说明自己的难处及为众人着想的心思,赢得被管理者的支持与同情。
二、创新完善利益分割方案,在兴利节用之余也顾全贾府体统,让下人获得更多的利益,收买人心,而不是一味的节省获利。
柔性管理,以人为本,善于笼络人心,将他人为其所用;
思维缜密,能看到探春改革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纠正;
重视环境及人对改革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对策。
政治家
高级管理者
探春是一个胸怀大志,敢做大事的人。,她是一位脂粉堆里的英雄,对家族的命运和个人的尊严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关注,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她没有顾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力的局限,毅然从制度上革除原来的弊端,推出涉及许多人利益的改革措施,显示了她的气魄。
她才华出众,谋略过人 。早期在发起成立海棠诗社的时候就已初露身手,理家时更显示出了她的精明和能干。她对改革方案是思虑已久,成竹在胸,程序安排是有条不紊,合情入理。
她严于律己,公正无私。探春理家改革,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但是却有利于整个家族,为了赢得威信和支持,她能够从自身做起,带头蠲了自己的头油脂粉钱,取消了自己亲兄弟的上学贴补,在她的眼里,制度高于一切,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自己的生母赵姨娘、人见人惧的大管家王熙凤也概莫能外,公正无私的行事作风,赢得了众人的尊重,改革措施也受到了欢迎。
作为共同管理家务的三人管理小组成员,薛宝钗并没有象探春那样积极的全身心的投入大观园中的管理,把它当作实现抱负,展示才干的极好机会,相反,她基本上是采消极应付的态度。
设计方案的是探春,得罪他人的也是探春,宝钗没有采取任何主动的举措来推进改革,然而她的言谈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让人感到暖和,感到贴心,感到满意。
她笑探春“利欲熏心”,探春没有一丝不快,反而显得关系亲近融洽;她讥笑善良的平儿护主迫切,非但没有触犯众人,却让探春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而伤感流泪;探春决定了把大观园中的花果生产交给几个老婆子掌管,宝钗就接着提出一种调剂性的主张,把改革的受益者扩大到其他的婆子媳妇们,导致各方皆大欢喜。
宝钗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高手,“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至于三人管理小组的另一成员李纨,在本节选中活动不是太多,本来管理大观园的一号负责人应该是她,但是大政方针都是探春所定,许多安排都是她和探春共同进行的,她基本上没有什么独立的见解,探春在前,她在旁着力协助。
探春理家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意义
探春理家的意义探春就象是黑铁屋子中吹进的一缕清风,她能看出这个家族的未来走向,在极力为它开出疗救的良方。敏探春之“敏”,就在于她有敏锐而深邃的目光,有强烈的兴家救世责任感,有大公无私的非凡勇气,有大刀阔斧的出色才华。
探春等贾府杰出女性的表现,反映了一条清晰的演变脉络,即贾府由于统治人才尤其是男性统治人才的缺失,家族开始走向衰落了。探春等作为女性能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只能是暂时的,探春理家,根本无法扭转这个趋势,即使她有心,其他的人也不会让她有力,贾府实已无人能治,大势已去。当时的社会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作者看得更深更远罢了。所以说,探春理家和以此塑造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和失望,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和无奈。
局限性
一是理家的权力有限。探春的出身和她的地位的特殊性,决定她尽管“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必然“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一点,王熙凤的评价非常精辟,“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太太肚子里”。随着王熙凤的复出,探春理家时那有限的权力,也就到此结束了,改革的能量也到此散尽。
二是改革的成果有限。探春为兴利除弊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被利用来生发银子,还克服了那么多的阻力,一年的收入才四百两银子的进账,这对于一个显赫一时,将挥霍铺张当作家常便饭,过一个年连几千两银子都嫌少的贵族大家庭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改革成果的限制必然导致改革作用的有限。
三是改革的范围和影响有限。这场改革,毕竟是局限于大观园的小打小闹,其影响也只限于姑娘、婆子、丫鬟等人,如果这样的改革真正扩大到贾府的全部领域,那时就将无可避免地和更多的贪污、腐朽发生冲突,探春所遇到的阻挠将不是什么吴新登媳妇和赵姨娘,也还不止于王熙凤,而是整个贾府的统治力量了,改革范围的局限决定了其影响必然有限。
四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有限。探春改革起到的,只是作为一个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的作用,这决定了她的改革是不彻底的,且必然要走向失败的,事实证明她自己也成为了这个家族和这个家族赖以维持的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探春的才能更多的表现在她治家理财的行动上。其一,第五十五回,探春的舅舅赵国基死了,她没有多顾及死者与自己的关系和母亲赵姨娘的哭闹,而是按照规矩给了二十两的礼钱。当然,这其中还有探春不以舅舅为亲人的因素,但也能看出她公事公办,大公无私的态度,但凡管事的媳妇姑娘,少有做到这点的。其二,她蠲免了宝玉、贾环、贾兰以上学为名义,实际上作为袭人、赵姨娘、李纨零花的月钱。虽然这件事引起了他人的不满,却没有人说句反对的话,因为人人心里都明白,探春做的是正确的。这件事后,王熙凤嘱咐平儿说“她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了一层,又如今俗语说‘擒贼先擒王’,倘她驳我的事。你可别分驳,你越恭敬,越说‘驳得是’才好,千万别想着怕我没脸,和她一顶,就不好了。”可见,这个向来无所畏惧的凤辣子对探春也有所畏惧,于细微处看出她这个小姑子管家的能力与过己之处。
探春治家是由于王熙凤病了,而顶替王熙凤治家的人除了探春,还有李纨和薛宝钗,其他两个人在治家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引起我们过多的注意,因为探春在这一治家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兴利除弊之事,吸引了所有的目光。她见识长远,措施正确,精明、干练,毫不亚于王熙凤,也让人习惯拿她与王熙凤这个历来管家的媳妇做比较。 王熙凤理财,贪且狠,和她为人是一个样儿的。她把苛捐杂税作为收入的主要,而不发展实业,当然,这不完全是她的责任,那个社会发展的必然。王熙凤理财比较突出的还有她的假权舞弊。王熙凤放高利贷,收受贿赂,而且让家中其他人毫不知情,真是有她的一套。直到第一百零五回,锦衣府的官员查抄荣宁府的时候,在她的房中抄出大量借据,大家才知道她还有私自放高利贷这档子事。王熙凤理财是极为自私的,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填满自己的腰包。而探春理财却不是如此,探春蠲免了小姐、丫鬟多领的头油胭脂钱、免了借公子们学里零花的名义而实际上进他人腰包的津贴、将花园派给佣人们“承包”。从这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探春理财的作风,即极有积极意义的“开源节流”。探春节省了看起来不多的“小钱”,使用的也是极其简单的方法,但正是这种种做法,使得日渐败落的贾府“人尽其力、地尽其利、物尽其用”,有了一丝好转的气息,这样做也使上下人等对她又敬又畏。可谓两全其美。可惜这只是一线曙光,等王熙凤身体梢好,一切仍然如旧,管理上仍然收外面账房管辖,内部的改良措施一扫而空,连一线生机都没有了。
贾府里老妈子、媳妇、丫鬟众多,在这群下人中也存在着欺压,有的甚至不把主子放在眼里。例如,李嬷嬷仗着养过宝玉,时常来教训怡红院里的大小丫鬟。迎春更是管不了自己的丫头、嬷嬷们。而探春在管家的时候,就大大煞了吴登新家媳妇的威风,此后,还狠狠的打击了王善保家的媳妇。王善保家的媳妇在晴雯被逐屈死一事上有着不可脱卸的责任,平时依仗自己是王夫人的陪房媳妇而飞扬跋扈。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和王熙凤抄检大观园,抄检到秋爽斋的时候,探春“秉烛开门而待”,大谈家败始于自杀自灭,连王熙凤都要陪着笑脸道歉,王善保家的却不识相的连探春的身都要搜上一回,招来了探春的巴掌。这一事件,探春的不可侵犯表现的极为充分,她词锋凌厉、气势上完全凌驾于王熙凤,狠狠的教训了王善保家的媳妇,灭了这类下人的气焰,为改变贾府存在的悍仆欺主的现象尽了力。
封建伦理观念对探春的影响
贾府有四个贾姓的小姐,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元、迎、探、惜四个字通常被说为有“原应叹息”的意思,不论这是不是后人们牵强附会,大观园中姊妹们都难逃凄凉的悲剧命运,这是《红楼梦》所欲表现的要点,我们的三小姐探春既然身在红楼,她的命运也是一样难逃其悲剧性。
探春的出生是她悲剧之一。探春是赵姨娘所生,在封建大家庭中,庶出,偏生,是件很不光彩的事。这对于探春这个具有政治风度、有番人生抱负的小姐,是个不能为自己所原谅的弱点和暗疾。这个无法弥补的缺憾使得探春对人对事特别的谨慎,惟恐被别人做了议论的对象。探春和自己的母亲赵姨娘性格不和,时常闹矛盾。赵姨娘对自己这个女儿没有任何的好感,而探春对自己的母亲的所作所为也是非常怨恨。
在探春,几乎是没有把自己的生身母亲放在眼里,她自己这样说到:“……她(赵姨娘)那想头自然是有的,不过是阴微鄙贱的见识。她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贾政),太太(王夫人)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这样说来,探春是不当赵姨娘为亲娘的。第六十回,探春对李纨尤氏说:“……这么大年纪,行出来的事总不叫人敬伏。这是什么意思,也值的吵一吵,并不成体统”。这句话足以见得,在别人面前,探春对赵姨娘的态度依然是这样,不留任何情面,没有任何母女的感情。探春对自己的舅舅赵国基、亲弟弟贾环也是一样的冷漠,当赵姨娘质问探春赵国基去世时礼钱问题时,探春一面哭一面说:“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探春根本不以赵国基为亲,不难想,这也是由于赵姨娘的关系。第二十七回赵姨娘为探春给宝玉作鞋,而从不理会贾环一事和探春争执、第五十五回探春按规矩只给舅舅赵国基二十两的礼钱,引起赵姨娘大闹、第六十回探春出面调停赵姨娘因贾环要蔷薇硝惹出的打闹。一件件事都可以看出赵姨娘、贾环母子在贾府讨人嫌的地位和探春对母亲、亲弟兄感情的冷淡。
探春这样做,完全出于个人的考虑,出于封建伦理的观念。她极力想摆脱自己庶出的地位,即使是无法改变,也想通过行动来与自己的母亲划清界限,不至于让其他人看扁。她这样做博得了贾府大多数人的认同,讨了王夫人的欢心,连王熙凤都叹息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相信探春自己也会在暗中这样叹息自己的命运不济,不是太太的女儿
这回后面部分写了甄宝玉,写了贾宝玉做梦见到甄宝玉。为什么在探春改革时写这段文字呢?
曹雪芹在全书告诉人们,腐败透顶的封建社会已到了末世,它的结果必然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切有识之士都不必去为这个社会效力。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人,他满腹才华,宁可在女儿群中充当她们的仆役,也不肯为这个社会尽一点儿力。而贾探春却不这样。她要为这个社会效力,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挽救这个行将灭亡的封建末世。她的行动当然是枉费心机,到头来不免是一场悲剧。这里写真假宝玉,是有用意的:假宝玉是不同意探春的改革的,而真宝玉如今虽然和假宝玉一个样,但到后来,真宝玉却走上和贾探春同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