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四大文学体裁:诗歌、散文、戏剧、小说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刻画人物方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
故事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
6.12. 祝 福
鲁 迅
【现代小说名篇欣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最隆重的节日,旧时的春节,从腊八直到除夕,每天都有说法,到大年三十这天,先要去请祖,祭祀先祖,这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
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习俗。
这样的祈福的祭祀活动,在特定的环境下却变成了死神的催命符,让无辜的生命没来由的死去!成为权贵们供桌上可怜的祭品!
《社戏》 《故乡》 《孔乙己》
选自小说集《呐喊》
《祝福》
选自小说集《彷徨》
时
代
背
景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那时候的中国,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了13年。但是推翻了清王朝的辛亥革命,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礼教”和“迷信”,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的妇女。
右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处的内容。
沦为乞丐
淘米被劫
被迫改嫁
夫壮子胖
夫丧子亡
当众取笑
祭祀受阻
捐槛赎罪
祭祀再阻
逐出鲁家
“我”
在
鲁
镇
的
见
闻
祝福
走进鲁镇
词语积累
钝dùn响 寒暄xuān 臂膊bó 烟霭ǎi
瓦楞léng 朱拓tà 间jiàn或 悚然sǒng
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俨yǎn然
形骸hái 两颊jiá 沸反盈fèi天 新正zhēng
贺家墺ào 荸荠bí qí 絮絮xù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容liǎn
怔怔zhèng 走投tóu无路 草窠kē 咀嚼jǔ jué
瞥piē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门槛kǎn 窈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xīn 牲醴lǐ 蹒跚pán shān
鲁镇的自然环境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作一团糟。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沉寂。
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市镇。
鲁镇是一个 的江南小镇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自然环境完成填空题
热闹又阴冷、沉郁、萧瑟
鲁镇的社会环境——人名
“无名”的生存真相
请同学们在文章当中找出女性角色的称呼
祥林嫂(大概姓卫)、卫老婆子、祥林嫂婆婆、四婶、柳妈
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罢,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
——鲁迅《五论文人相轻》
为什么鲁镇人始终称呼主角为祥林嫂?
1、她的第一任丈夫叫做祥林。
2、不认可贺嫂子这个称呼。
3、“妇德”天经地义,“改嫁”不容于世。
主
要
人
物
“没有春天的女人”
(前夫的死)在春日
(被迫改嫁)在春上
(失去儿子)在春末
(冻死街头)在春时
祥林嫂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他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都一样把她往死里赶,一样给她在精神上倍增痛苦。
——丁玲
鲁镇的社会环境——由人名走向民俗
民俗
民俗是世代相传又为人们所共同遵循的社会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经济生活、心理特点的综合反映。具有相当程度的稳定性、传承性。
——《现代汉语词典》
《祝福》涉笔的民俗,均为吴越地区的重要习俗。
祝福:与土地长相厮守的农民只能依靠天吃饭,因而用最大的热情祈求上苍的庇护。岁末“祝福”就是鲁镇人每年必做的大事。小说多次描写“祝福”的虔诚仪式。渲染“祝福”浓郁气氛。
等郎媳(童养媳):祥林嫂从婆家出逃时是“二十六七岁”,死去的丈夫比她小十岁。据《浙江风俗简志》像这样嫁了一个小丈夫的,被称为“等郎媳”
捐门槛:祥林嫂听柳妈的说道,倾其一生积蓄,到镇西头的土地庙捐了门槛,作为自己的替身让千人踩、万人踏以图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过。
寡妇哭嫁:寡妇再嫁被认为是失节,宋代以后称为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寡妇再嫁时常常用哭泣表示向前夫谢罪,以减少舆论的责难。卫老婆子说“回头人(寡妇)哭嫁我们见得多了”并非虚妄之言。
忌讳说死:直言死亡在我国从来为禁忌。鲁镇人把“死”替换成了“老”。祥林嫂也对地狱充满了恐惧。
冬至祭祀:一为祭天,二为祭祖。
鲁镇的社会环境——从民俗走向鲁镇
鲁镇是一个 的江南小镇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民俗完成填空题
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闭塞的
倘若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
——鲁迅《习惯与革命》
请同学们根据相应提示找到文中的句子作答并说明理由
最纠结的回答
最意味深长的“……”
最无效的支招
最紧张的呵斥
最无聊的猎奇
最丑陋的狞笑
最冰冷的答疑
最多反复的疑问
“我”
柳妈
鲁四老爷
四婶
鲁镇社会环境再探究——鲁镇众生
众生
“我”
也许有罢,——我想。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点负疚。
“我”是一个同情祥林嫂,但软弱妥协、没有行动,怕担责任,明哲保身的知识分子。
最纠结的一个回答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鲁迅《无声的中国》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以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可恶!然而……”
最意味深长的“……”
迂腐、保守
冷漠、无情
自觉维护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
鲁四老爷
四 婶
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冬至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精于打算、顺从夫权、信奉鬼神,有些许同情之心的地主太太。
最紧张的呵斥
柳 妈
柳妈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冷漠、扭曲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
城镇中的柳妈比山村中的祥林嫂多知道一点封建迷信知识,所以受毒害也更深。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最丑陋的狞笑
最多反复的疑问
最无效的支招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
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华盖集》杂感
最无聊的猎奇
最冰冷的答疑
那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吧。
——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麻木、愚昧、冷漠的看客。
被封建思想支配,认为祥林嫂不吉祥。
我们再来做同一个填空题
鲁镇是一个 的江南小镇
请同学们根据对以上人物的了解完成填空题
冷漠的、麻木的、让人窒息和绝望的
热闹又阴冷、沉郁、萧瑟
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闭塞的
冷漠的、麻木的、让人窒息和绝望的
壹
贰
叁
鲁镇是一个 的江南小镇
祥林嫂十年的形象变化
祥林嫂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死前
脸色 青黄 青黄 黄中带黑
两颊 红的 消失了血色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衣饰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同前 破竹篮、空的破碗、开裂的竹竿
眼睛 顺着眼 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眼睛间或一轮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失温的可怜人
被原生家庭卖作童养媳
希望过小日子 丧夫无子 希望第一次破灭
希望守寡 被婆婆卖 希望第二次破灭
出逃打工 被卫婆出卖,婆婆抓回 希望第三次破灭
希望以死守节 寻死不成 希望第四次破灭
希望过小日子 丧夫失子 希望第五次破灭
希望诉苦求安慰 被众人消遣、厌烦、嘲笑 希望第六次破灭
希望捐门槛赎罪 被四叔、四婶歧视 希望第七次破灭
希望向我询问 被我敷衍 希望第八次破灭
祝
福
谁 是 凶 手
鲁镇的社会环境
封闭落后迷信传统
鲁镇的思想信条
顽固守旧尊崇礼教
鲁镇的待人处事态度
冷漠无情
麻木愚昧
合谋杀害祥林嫂
元凶
帮凶
礼教 【夫权、族权、政权、神权】
鲁镇人
总结: 没有春天的女人
鲁迅为什么要写一个有这样环境的江南小镇?
——交待中国的现状
1、辛亥革命并没有从精神上、思想上彻底解放人民。
2、封建流毒时时有、处处在。
3、特权阶级、劳苦大众都是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4、愚昧的人未觉醒。
5、觉醒的人彷徨纠结不彻底。
—— 希望改变现状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祝福》收于小说集《彷徨》,意在揭露吃人的礼教,也展示了祝福里“我”这样的应该觉醒的新青年的彷徨和懦弱。所以,是时候从彷徨走向呐喊了!
思想家鲁迅
中国太难改变,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是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娜拉走后怎样》
愚昧、落后、封建、闭塞的鲁镇太难改变,封建流毒处处在、人人有。
社会上多数古人模模糊糊传下来的道理,实在无理可讲;能用历史和数目的力量,挤死不合意的人。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节烈的女子,也就死在这里。
——《我之节烈观》
鲁镇居民、未庄居民,组成了“杀人团”,他们杀死了祥林嫂、孔乙己和阿Q。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灯下漫笔》
鲁镇人、未庄人从来没有真正做过“人”,他们把自己交给鬼神、天命和强权。
现代社会一定没有祥林嫂了吗?
虽然我们不再讴歌特权阶级,不再欣赏封建思想,但是我们摆脱不了偏见。
完全没有偏见的社会只可能是乌托邦。
我们到不了乌托邦,但是我们也不能变成“鲁镇人”。
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人”!
无论何时,也不要忘记,别人也是“人”!
探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