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8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部编版必修下册
倾听理性的声音
以史为鉴
故事
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么你知道他以谁为镜吗 。
知人论世
文体知识
“疏”通称“奏疏”,是“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官员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
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
疏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 《文心雕龙·章表》
知人论世
知作者
魏征(580 — 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
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旧唐书·魏征传》
智者不谏,谏或不智。
智者尽言,国家之利。
郑公达节,才周经济。
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
针对现实
写作背景
【背景】贞观十一年(637),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唐朝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于是“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第二疏。
【评价】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魏公十思之论,剀kǎi切深厚,可与三代谟mó、诰gào并传。
【联系现今】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
类比现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可思考如何建议国家与政府如何不铺张浪费,不做形象工程,居安思危。
知文常
1.吴越
指江东地区,即今江苏南、浙江。因春秋时两个敌对的诸侯国吴国和越国而得名。
2. 君王的称谓
(1)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万岁: 本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后用于祝颂帝王。后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就成为帝王的代称。
(3)陛下: 陛,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向皇帝进言时不能直呼皇帝,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后用陛下代称皇帝。
(4)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是秉承天意的,故称天子。
(5)元首:帝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文言句读
文言翻译
求木之长( ) 浚( ) 塞( )源
殷( )忧 壅( )蔽 谗( )邪
黜( )恶 谬( )赏
垂拱( )
jùn
yīn
chán
chù
miù
gǒng
yōng
【正音】
zh ng
sè
14
思
通篇只重一“思”字 ——《古文观止》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结果如何?
整体感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长得好
使动,使…稳固
疏通水道
树根
德行与道义
明智的人,指唐太宗
谦辞,极愚昧无知的人
主谓之间,取独
希望
形作动,流得远
想要
却
深厚
何况
安定
我听说要使树木长得好,就要加固它的根;要使河水流得长远,就要疏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就要厚积德行道义。源流挖得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树根埋得不牢却希望树木长得很好,德行不深厚却希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形作动,行节俭
掌握
天地间
福禄
形作名,
安逸的环境,危险的可能
固定句式:斯......也(这是......)
形作名,重位
形作名,重权
皇权
高峻
无止境
帝位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于天下最高地位,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能想到危险、力戒奢侈而崇尚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塞源头而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保持
控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
正
↓
↑
→
→
↓
↑
比喻
对比
第 一 段
排比
分析第一节论述结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
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所有的
大
难道
轻视别人
深
治国
转折
好
帝王
保持
表示推断,大概
代词,代指天下
表示推断原因
连词,那么
深
凡是帝王,承受上天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后却德行衰微,创业时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而坚持到底的却没有几人。难道是创业夺取天下容易,守业治理天下困难吗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为什么?处在深深的忧虑中,必然竭尽诚心来对待臣子;已经实现志愿,便放纵性情,看不起别人。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
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
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监督
苟且
应当
路人
怀念
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父母兄弟子女
同“震”,威吓
名词作状语,内心里
只是
托起
翻,倾覆
谨慎
句首反问,难道……吗?
敌对势力
用腐烂的绳索
竭尽诚心,就是象胡越这样一北一南的地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那么亲人也会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们),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 )
2 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什么问题?
3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喻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 问
水和舟
民和君
分析第二节论述
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与守业、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通过对比和层层推论,指出“不积德义”的危害。
分析第二节论述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建造,兴建
使……安宁
谦虚
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如果
想到
养
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
名作动 做国君
目的连词,来
想要的东西
克制
名作动,充满危险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危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而能容纳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慎
形作名,奸恶的小人
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 听不到下面意见
形容词的使动,使……端正
以(之)为,把……当作
意动用法,以……为乐
意动用法,以……为忧,担心
形作名,邪恶的小人
罢黜
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
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
播其惠,信者 效其忠。
光大
错误地奖赏
选拔
形作名,好的意见
不要
形作动,想尽
诚信的人
此
宽厚
献出
九德
宽而栗,
柔而立,
愿而恭,
乱而敬,
扰而毅,
直而温,
简而廉,
刚而塞,
强而义。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不亲自处理政务
管理
出游,游乐
极尽
为什么一定
毁坏,亏损
役使,劳损
政策宽松
教化
传扬
杂事
赤子松、王子乔
方针
文臣武将争逐前来效力,对国君来说就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何必(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并阐明实行“十思”的好处。
分析第三节论述
321语文作业
早读默写《答司马谏议书》第1段
1.全文翻译《答司马谏议书》,划出难解字句;
2.完成《优化设计》P75,《答司马谏议书》;
3.完成《课后作业》P89。
以上请认真完成,校对,拍照上传人人通空间“课后作业”。
其他提醒:
1.每日语文作业,请当日事当日毕,及时上传钉钉;
2.每日阅读《红楼梦》至少1回,至少阅读至第60回;
3.请加入钉钉群,下载语文学习资料
4.请使用人人通空间,发表文章,下载资料,进行检测。
钉钉线上语文课堂 323早读
1.打开摄像头,麦克风,背诵《答司马谏议书》第1-3段;
2.7:50,默写《答司马谏议书》第1.2段,争取掌握更多内容;
3.
4.以上拍照,与当天作业一起上传人人通空间“课后作业”
其他提醒:
1.每日语文作业,请当日事当日毕,及时上传人人通;
2.每日阅读《红楼梦》《石鼓悦读》;
3.请加入钉钉群,下载语文学习资料。
4.请使用人人通空间,发表文章,下载资料,进行检测。
钉钉线上语文课堂 课前准备
1.翻开语文教材至前课页面;
2.翻开笔记本至前课笔记页面;
3.备好《优化设计》《课后作业》;打开《优化设计》P74,
4.
其他提醒:
1.每日语文作业,请当日事当日毕,及时上传钉钉;
2.每日阅读《红楼梦》《石鼓悦读》;
3.请加入钉钉群,下载语文学习资料。
4.请使用人人通空间,发表文章,下载资料,进行检测。
谏太宗十思疏
部编版必修下册
倾听理性的声音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文言句读
成语积累
1、居安思危:
2、载舟覆舟:
3、垂拱而治:
4、择善而从:
5、善始善终:
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作者观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人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提出“十思“的具体建议
见可欲……
将有作……
念高危……
惧满盈……
乐盘游……
忧懈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正)
(反)
取江山
守江山
全文结构
《优化设计》P74,问题研讨
【任务一】 把握本文的观点态度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观点: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行文思路:
魏征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然后从历史的角度,从创业守成、民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该观点;
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唯有如此国家才可以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理性思维方式
学习要求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解决问题
“十思”要点
①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
十思核心
③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④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概括这几方面的内容。
莫谓谏臣空议论
①王珪guī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④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魏征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说理艺术
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
思辨
2
1
3
②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③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①态度谦恭诚挚,语言委婉得体。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极尽忠诚。
学以致用
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习近平
习总书记
比较异同
魏征
领导者都要对国家和人民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要求自己;都要有敬畏心,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勤勉工作。
魏征是为统治集团服务,希望皇帝能够“竭诚待下”,缓和阶级矛盾;总书记则牢记“人民的重托”,服务于全体人民,“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古为今用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危”等根本问题,从生活、修养、用人、执法四个方面提出了“十思”,意在以“思”治“忘”。奏议用“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国君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整体感悟
行文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⑶ 语言朴实雄健。
⑷富有强大的逻辑力量。
写作特点
难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比喻
积德安国
抽象的道理
生活常识
固本求长
浚源欲远
论证:
生动形象而易懂
难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对比
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难点
①“载舟覆舟”
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 ‘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 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谦虚而又谦虚的君子,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
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探究
“十思”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① 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已经获得长足的发展,但国内国际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奢侈浪费之风尚存。因此,仍然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
探究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如果领导者在开展工作时,下属只是当面附和却在背后议论,心中不服,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做到“择善而从之”,每个人才会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
钉钉线上语文课堂 328早读
1.打开摄像头,麦克风,背诵《答司马谏议书》第1-4段;
2.7:50,默写《答司马谏议书》第1.3段,争取掌握更多内容;
3.
4.以上拍照,与当天作业一起上传人人通空间“课后作业”
其他提醒:
1.每日语文作业,请当日事当日毕,及时上传人人通;
2.每日阅读《红楼梦》《石鼓悦读》;
3.请加入钉钉群,下载语文学习资料。
4.请使用人人通空间,发表文章,下载资料,进行检测。
钉钉线上语文课堂 课前准备
1.翻开语文教材至前课页面;语文课本P152-153
2.翻开笔记本至前课笔记页面;
3.备好《优化设计》《课后作业》;,
4.
其他提醒:
1.每日语文作业,请当日事当日毕,及时上传钉钉;
2.每日阅读《红楼梦》《石鼓悦读》;
3.请加入钉钉群,下载语文学习资料。
4.请使用人人通空间,发表文章,下载资料,进行检测。
谏太宗十思疏
部编版必修下册
倾听理性的声音
文言句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文言句读
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可以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它是一个必考点,更是考生做文言文阅读的必得分点,所占分值为3分。如何保证必得分呢?熟悉断句方法,培养语感,掌握答题步骤及技巧,当是我们训练的重点。
导语
思维导图
一、实词前后多联系
方法一,实词前后多联系
实词:名动形数量代。
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但是,文言文经常省略主语,不及物动词又不带宾语,所以用名词、代词来确定主宾不是万能的。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我们将其称作“动词定位法”,也就是找准动词,然后前后推断,直到形成完整的表述。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间的关系,再找主干。如它们是个古今同形异义词,当断开。也有少数句子没有动词谓语,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谓语的,断句时要特别注意。
二、借助虚词定首尾
方法二,借助虚词定首尾
虚词:副介连助叹拟声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因为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例词
发语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时间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 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语气词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复句关联词语 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乃
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特殊词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夫”有时也做指示代词;也用在句中,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固定句型要明确
方法三,固定句型要明确
固定句式 断句要求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 (固定句式)
……者,……也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与其……,孰若……
……,抑(还是)……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四、排偶句式需明辨
方法四,排偶句式需明辨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分辨出这些特点,断句则相对容易多了。
复习回顾:
经典汇总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内容大意先理解,熟读精思把句断。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动词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必须常实践。
返 回
语文课本P152-153
文言断句
读出“理性的声音”
理性,具有态度冷静、认识全面思考细致深入、言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等特点。解答此题,需结合《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参考两段材料中的人物语言,分析其如何表现理性的特点。
“理性的声音”
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有关纳谏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有关纳谏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有关纳谏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从前虞舜制作漆器,夏禹雕饰祭器,当时劝谏的有十多人。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说:“从事精雕细琢会妨害农耕,编织五颜六色的彩带会妨碍妇女的正常事务。首创奢侈淫逸,就是危亡的开端。有了漆器不满足,必然要用黄金来做。金器还不满足,必然要用玉石来做。所以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等到已做完再劝谏也不起作用了。”太宗说:“你讲得很对,我所做的事情,如有不当,不论是在刚开始,或者是将做完,都应当及时进谏。近来我翻阅前朝史书的记载,有时臣下进谏,君主就回答说‘已经做了’,或者说‘已经同意做了’,终究不肯停止改正。这样下去危亡的灾祸在一反手之间就会到来。”
第一则中,唐太宗君臣探讨的是纳谏的问题。
唐太宗先对“小事大谏”的现象表示不解(也许兼有不满),禇遂良则指出,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苦谏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因此,这些谏者实际上是从这些小事中发现了事物发展的苗头,才极力规谏的。如果等到过失已经很大了再谏,就没有必要了。
对这个回答,唐太宗表示了肯定,并引而申之,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而皇帝本人,也绝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表现了他的谨慎细致和见微知著。
“理性的声音”
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有关纳谏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zuò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yè萧瑀yǔ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有关纳谏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有关纳谏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初年,唐太宗从容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周武王平定了商纣王之乱,取得了天下;秦始皇乘周王室的衰微,就吞并了六国。他们取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国运长短如此悬殊呢?”尚书右仆射萧瑀回答说:“商纣王暴虐无道,天下的人都痛恨他,所以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来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周朝虽然衰微,六国无罪,秦国完全是倚仗智诈暴力,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吞并诸侯的。虽然同是平定天下,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却不一样。”太宗说:“这样的说法不对,周灭殷以后,努力推行仁义;秦国达到目的以后,却一味地施行欺诈和暴力,它们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国运之所以有长有短,道理大概就在这里吧!”
第二则中,唐太宗君臣讨论的是国运长短的决定因素。
唐太宗很注重以史为鉴,因而话题讨论往往从史实开始。武王灭商,秦统一六国,都是因前代之弊而兴,可以说其得天下没有什么不同,但国运长短却如此悬殊,到底是为什么呢?
从后文看,唐太宗已有答案,但把这个问题抛出,是想听听群臣的意见。臣子的看法不为无理,但唐太宗的见解高出一筹,认为问题并非出在创业,而是出在守成上。周努力推行仁义、而秦还是推行诈力,所以国运会有长短不同。
“理性的声音”
听取意见是一种气度,它如大海容纳百川。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才会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如果当初齐威王没有接受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呢?如果当初唐太宗没有接受魏征的劝告,又怎么能获得“贞观之治”的局面呢?他们因为有了善于听取意见的气度,懂得逆耳之言利于行,广纳谏言促发展。然而,闭塞言路者亦有之,商纣王不善纳忠言,以致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于火海的下场;项羽不愿从谏如流、接纳忠言,以致落得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的悲剧。不懂得听取意见的的人终究不能成功。
328语文作业
早读默写《答司马谏议书》1-3段
1.翻译《阿房宫赋》第1-4段,熟读;
2.完成《优化设计》P77,《阿房宫赋》练习;
3.。
以上请认真完成,校对,拍照上传人人通空间“课后作业”。
其他提醒:
1.每日语文作业,请当日事当日毕,及时上传钉钉;
2.每日阅读《红楼梦》至少1回,至少阅读至第60回;
3.请加入钉钉群,下载语文学习资料
4.请使用人人通空间,发表文章,下载资料,进行检测。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等编撰工作。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疏二百余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古义:植物的根干。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古义:视听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5)重要虚词
3.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判断句 )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词结构后置 )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把握本文的观点态度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观点: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行文思路:
魏征首先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然后从历史的角度,从创业守成、民心向背两个方面论述了该观点;
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十思”,并指出,唯有如此国家才可以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2.“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十思”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②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③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④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3.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发扬好的品德,就会出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政治局面,到那时,“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任务二】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作者在第1段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参考答案:(1)因为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树木、流水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容易为国君接受。
(2)要“木之长”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之远”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比喻,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喻为“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作者的观点也就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任务二】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作者在第1段为什么不开宗明义直接提出论点,而要从设喻入手呢
2.第2段是从什么角度分析论证的
参考答案:作者从创业守成、民心向背两方面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先从历代帝王谈起,以问句“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引起思考。再揭示帝王前后不一的态度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把论题缩小到帝王如何对待老百姓的问题上。最后论说如果失掉拥护,还一意孤行,那必然落得“覆舟”的惨局,以论证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用如何
参考答案: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论证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好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被说明的道理凸显出来,增强了说服力。如第1段中先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后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如第2段中引用历史教训来劝诫唐太宗时,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对比鲜明,从而使唐太宗引以为戒。
4.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经典,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①引用经典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论据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
③援引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的经典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以少总多,言简意赅,使内涵更为丰富。
课堂活动
在当今社会,《谏太宗十思疏》有哪些现实意义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在当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已经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的形势下,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品德修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于不断推进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做到问心而无愧。这对每个人都有意义。
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充分肯定德对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使法治和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树立正确的人民观。封建社会的朝代更替已经让大臣和皇帝充分认识到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有因为密切联系群众而得来的用独轮车推出来淮海战役胜利的经验。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谏太宗十思疏》的艺术特色
1.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作者以浅显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使说理更加生动、直观;全文论证多用排比句式,铺陈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限制,交替运用骈散语句。文章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3.对比论证,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
一、实词前后多联系
方法一,实词前后多联系
名词、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可以首先标出文段中的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吾、予、尔、汝、公、卿、彼、此、之、其”等代词。因为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但是,文言文经常省略主语,不及物动词又不带宾语,所以用名词、代词来确定主宾不是万能的。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我们将其称作“动词定位法”,也就是找准动词,然后前后推断,直到形成完整的表述。如果句子里出现了几个动词,就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先弄清动词间的关系,再找主干。如它们是个古今同形异义词,当断开。也有少数句子没有动词谓语,而是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谓语的,断句时要特别注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少知名,通简有高识,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节选自《晋书·谢鲲传》)
A.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B.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C.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D.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
实词前后多联系 跟踪训练
解析 找出句中的名词、代词“王澄”“敦”“鲲”“谢长史”“人”,虚词“与”“其”“所”;标志性词“惟”一般放于句首,排除C项;
“谈话无倦”的主语是“鲲”,意思是“谢鲲谈话不疲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故选D。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少知名,通简有高识,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节选自《晋书·谢鲲传》)
A.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B.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C.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D.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参考译文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年少知名,通达简傲有超人见识,左将军王敦引荐为长史。母丧离职,服丧期满,迁为王敦的大将军长史。当时王澄与王敦同坐,见谢鲲谈话不疲倦,只是赞叹可与谢长史交谈,都不顾盼一下王敦,他为人所羡慕就像这样。
谢鲲,字幼舆,陈国阳夏人也。少知名,通简有高识,左将军王敦引为长史。母忧去职,服阕,迁敦大将军长史。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节选自《晋书·谢鲲传》)
A.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B.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C.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D.时王澄在敦坐/见鲲谈话无倦/惟叹谢长史可与言/都不眄敦/其为人所慕如此
二、借助虚词定首尾
方法二,借助虚词定首尾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因为虚词可以使前后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类别 断句技巧 常见例词
发语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
时间词 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句末语气词 其后一般断开 陈述句末尾 也、矣、焉、耳
疑问句末尾 耶、与(欤)、邪(耶)、乎
感叹句末尾 哉、夫
疑问语气词 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
复句关联词语 其前一般断开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
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
特殊词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时,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夫”有时也做指示代词;也用在句中,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两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借助虚词定首尾 跟踪训练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节选自《晋书·王珣传》)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
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
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
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
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
解析 “今便先事而发”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结构、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
“窃发”意为“私自发兵”,与“于京辇”构成动补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节选自《晋书·王珣传》)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 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参考译文
隆安初年,王国宝掌握政权,谋议废黜旧臣。王恭赴帝陵谒墓,想杀掉王国宝,王珣制止他说:“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不是好的计谋。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私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是叛逆呢?王国宝如果顽固不改,罪恶遍布天下,这之后我们顺应时人的愿望而除掉他,无须忧虑不会成功。”王恭便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节选自《晋书·王珣传》)
A.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三、固定句型要明确
方法三,固定句型要明确
固定句式 断句要求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前后可断,中间不断
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 (固定句式)
……者,……也 前后可断,中间须断
与其……,孰若……
……,抑(还是)……
其……,其……也
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
固定句型要明确跟踪训练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与翟方进交志相友。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鄠令,坐法免归。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节选自《汉书·何武传》)
A.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
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B.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
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C.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
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D.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
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
解析 “奉公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是“不亦宜乎”的主语,因而“奉”前应断开,排除C、D两项。“召商为卒吏”是何武“白太守”的结果,意思完整,其前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B。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与翟方进交志相友。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鄠令,坐法免归。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节选自《汉书·何武传》)
A.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B.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C.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D.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参考译文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何武拜见博士从师学习,研习《周易》。凭考中射策甲科做了郎,与翟方进心志投合相互友好。光禄勋以四行推举官吏,何武升任鄠县县令,因犯法被罢免回家。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中官吏,郡县的人很敬畏他们。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户籍,经常不交纳赋税,县里多次负担他的赋税。集市上负责收税的人求商抓住这点侮辱何显家,何显大怒,想要借官吏职事中伤求商。何武说:“因为我们家交租赋服徭役不在众人之前,奉行公事不徇私情的官吏难道不应该这样吗?”何武最终报告太守,招纳求商做了卒吏,州里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敬佩他。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诣博士受业,治《易》。以射策甲科为郎,与翟方进交志相友。光禄勋举四行,迁为鄠令,坐法免归。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节选自《汉书·何武传》)
A.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B.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四、排偶句式需明辨
方法四,排偶句式需明辨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句式的一大特点。如果能分辨出这些特点,断句则相对容易多了。
排偶句式需明辨跟踪训练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摘编自《旧唐书·裴垍传》《新唐书·裴垍传》)
A.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
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B.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
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C.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
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D.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
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
解析 “拔擢”是“升职”,同义词复用,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
“贤良”作“善任”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C项。
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摘编自《旧唐书·裴垍传》《新唐书·裴垍传》)
A.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B.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C.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 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D.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 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参考译文
史臣说:裴垍精深于鉴别人才,举贤任能,辅弼帝王践行王道。李吉甫仰仗裴垍破格提拔,组成朝廷官员的梯度;李吉甫他知道裴垍可以鉴别出优秀人才,裴垍也知道李吉甫能够很好地重用贤良人才。他们相互辅助而成就,彼此不忌讳,不相克。所说的“经天纬地这样的大臣”,恐怕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吧?
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摘编自《旧唐书·裴垍传》《新唐书·裴垍传》)
A.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B.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复习回顾: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