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唐)杜牧
一、梳理重点字词(加点字单独解释并指出用法,划线词一起解释并指出用法或现象)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 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古今异义
(1)隔离天日 古: 今: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咸阳 古: 今:笔直行走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 .
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古: 今:下降、衰落
(5)而气候不齐 古: 今: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王子皇孙 古: 今:帝王诸侯王的男性子孙
(7)明星荧荧 古: .
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8)韩魏之经营 古: .
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9)齐楚之精英 古: 今:指优秀人才
(10)可怜焦土 古: 今:怜悯,同情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 )
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
③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 )
④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 )
⑤朝歌夜弦 ( ; )
(2)名词作动词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 ; )
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④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 ; ; )
⑤族秦者秦也 ( )
(3)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 )
(4)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 )
(5)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
四、一词多义
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 )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体)
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 )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④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动词)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 ,名词)
缦:①廊腰缦回( )
②缦立远视( )
尽: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尽善尽美(副词, )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 )
③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全部用出)
④触草木,尽死(全,全部)
使:①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 )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 )
为: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 )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 )
焉:①盘盘焉,囷囷焉( ,相当于“然”)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无实义)
而: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连词,表 )
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连词,表 )
③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连词,表 )
其:①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 ) /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代 )/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 )
②代词, ,作定语。 使六国各爱其人
于: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介词, )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 )
之: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 )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结构助词, )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词,代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词,代 )
五、特殊句式 【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1. 判断句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 省略句
①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省谓语“有”)
②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省介词“于”)
③几世几年,剽掠(于)其人 (省介词“于”)
④谁得而族灭(秦国)也 (省宾语“秦国”)
3. 倒装句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六个介宾结构后置句)
②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句)
4.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运用
1.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座
B. 尽态极妍 妍:美丽
C. 而望幸焉 幸:封建帝王到某处
D. 廊腰缦回 缦:到处
2. 下列句中的“也”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C.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D.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3. 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加以解释。
(1)骊山北构而西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
(4)燕赵之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能力提升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③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④秦人不暇自哀,而a后人哀之;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c后人而复哀d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细小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③ D. ②⑤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 ab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c是指当时的唐人(如杜牧);d是指秦人。
B. abd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c是指唐以后的人。
C. ac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bd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 ad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bc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第二段文字共四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6)第③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第④句是________复句,关联词是________。
(7)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统治者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的问题。
(8)“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对第④句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 不鉴之,即不之鉴,不以为鉴;鉴,“作为教训”的意思。
C. 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王的骄奢淫逸。
D. 句中第c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5.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骊山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解析:萦绕。
2. D 解析:用在句尾表陈述,无实意。其余表判断。
3. (1)北、西:名词作状语,从北面,向西。 骊山,从骊山。
(2)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3)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
(4)收藏:动词用作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等物。
4. (1)B 解析:两个“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两个“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顺接。
(2)B 解析:独夫,指独裁者。
(3)B
(4)C 解析:没有同情。
(5)D
(6)假设,使,则;转折,而
(7)自己本身
(8)①和②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③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9)A 解析: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以后的人。
5. (1)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参考: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致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喻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