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3、理解和把握文章说理思路及技巧;
4、学习王安石执着改革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
教学难点
学习王安石执着改革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王安石、司马光君子之争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北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无疑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是变法的积极推动者,一个是极力反对者,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可是两人的争斗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军、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理想和宏伟抱负,而非为了一己之私,所以他们的争斗是君子之争,体现出来的是坦荡的胸襟和无私的情怀,而没有见不得阳光的人身诋毁,二人在品德、学识、性格上却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二、文体介绍
书
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三、解题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四、王安石变法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五、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六、全文分析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明确: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所以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同时也指出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因为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
2、从文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是如何指责王安石的?
明确: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3、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是如何应对的?
明确:
4、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
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