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赋”的基本常识。
2、学习本文多角度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艺术形象。
3、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领会作者采用的借古讽今的手法,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必然会导致国家覆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多角度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领会作者采用的借古讽今的手法,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必然会导致国家覆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
1、赋
“赋”是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名称据说起于战国时荀子的《赋篇》,到了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注重铺陈排比、对偶夸张的形式,具有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托物言志的特点。今人亦喜袭用,人们往往借它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标题,即把“赋”字放在所要抒写的事物名称后面以表示一种文章风格,如《茶花赋》《秋色赋》等,但这里的“赋”只是有“赞”、“颂”的意味,已不具古赋特点。
赋的特点:
(1)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2)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4)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二、全文分析
第一段:
交代阿房宫建造背景和巨大耗资
概括外貌 (由概括到具体)
细写内部 先写楼阁、次写长桥复道 建筑
后写宫中歌舞盛况 人物
总结:宏伟壮丽
第二段:
阿房宫生活的侈靡:
宫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时间)
珍宝之富:
来源 数量 靡费
表现手法:
夸张 比喻 排比 互文
互文:本应放在一起说的词,为表达需要而临时拆开使用,理解时合在一起理解。
小结:层层揭示秦始皇摧毁妇女、粪土珍宝的罪行
第三段:
思考:第三段的内部层次是怎样的?写法有何特点?
统治者 对比 百姓
贪欲 常情
挥霍(六个“多于”) 积怨
灭亡 爆发(叫 举 炬)
手法:对比 排比 描写与议论结合
灭亡原因:因奢而灭
第四段:
总结教训警示当世:
一 下断语 自取灭亡
二 析原因 不爱人
三 示警戒 鉴重于哀
关键在“鉴”字
卒章显志
借古讽今
假设分析
写志,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提示: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时的中国,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为了一己的享受,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生活放纵,不理朝政。在位3年为宦官刘克明所杀。本文的作者杜牧,时年仅23岁,他有感于当时的政局,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就曾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写作目的:
表面——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奢靡,劳民伤财,终至亡国
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主旨归纳: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