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00:0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16.2《六国论》导学案
(北宋)苏 洵
一、梳理重点字词(加点字单独解释并指出用法,划线词一起解释并指出用法或现象)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文言知识点归类梳理
(一)重点词: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4、此言得之( )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8、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9、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10、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1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
(二)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 ,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 , )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 , )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 , )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 用法, ,击退)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副词作 , )
8、理固宜然(名词作 , )
(三)古今异义词:
1、其实百倍 ( 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 今:指父亲的父亲)
3、后秦击赵者再 ( 今:表示又一次。)
4、可谓智力 ( 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5、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 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6、率赂秦耶 ( 今:率领,不慎重)
(四)一词多义:
举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
②此言得之( ) ③诚不得已( )
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②其势弱于秦 ( )
以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 ) ②秦以攻取之外 ( )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 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 )
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 )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
⑦洎牧以谗诛 ( ) 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
⑨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五)通假字: 1、暴霜露 通“ ”,暴露,冒着。
2、暴秦之欲无厌 通“ ”,满足。
3、当与秦相较 通“ ”,如果。
(六)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 4、洎牧以谗诛。 ( )
5、举以予人。 ( ) 6、至丹以荆卿为计。 ( )
7、赵尝五战于秦。 ( ) 8、其势弱于秦。 ( )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
(七)重要句子翻译: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
三、课内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弊在赂秦(lù)
B.思厥先祖父(jué) 为国者(wéi) 洎牧以谗诛(jì)
C.日削月割(xuē) 一夕安寝(qín) 小则获邑(yì)
D.六国互丧(sāng) 如弃草芥(jiè) 抱薪救火(xīn)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不能独完
3.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洎牧以谗诛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秦以攻取之外   ②以有尺寸之地  ③举以予人  ④以地事秦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⑥洎牧以谗诛 ⑦不赂者以赂者丧
A.①②④/③⑤/⑥⑦ B.①⑥⑦/②③/④⑤ C.①⑥⑦/②④/③⑤ D.①④/②⑤/③/⑥⑦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弊在赂秦(luò)   思厥先祖父(jué)  抱薪救火(xīn)
B.暴霜露(bào) 如弃草芥(jiè) 胜负之数(shù)
C.燕赵之君(yān) 洎牧以谗诛(jì) 当与秦相较(tǎnɡ)
D.为国者(wèi) 革灭殆尽(dài) 日削月割(xuē)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斯用兵之效也
C.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能终也
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如弃草芥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下面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六国论》选自《嘉祐集笺注》,“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笺注”就是给古书作的注释。
B.苏洵,字明允,北宋眉山人,著名散文家。《三字经》中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
C.“三苏”皆以文章著名,均属“唐宋八大家”,也都写过《六国论》。
D. “三苏”中成就最大的是苏轼,他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后人称为“赤壁三绝”。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道义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1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B.赵尝五战于秦 其势弱于秦
C.斯用兵之效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3.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可谓智力孤危 B.后秦击赵者再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赵错杀良将。
B.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此两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C.“呜呼”和“悲夫”两语在文中各领出一层意思。“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D.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如果他们不赂秦,就可以战而胜之,避免相继灭亡的命运。
三、课内练习答案:
1.选B。 (暴pù, 寝qǐn, 丧sàng) 2.选B。都是名作动。 3.选D。
4.选D。 (①④介词,用 / ②⑤连词,才 / ③介词,拿 / ⑥⑦介词,因为)
5.C (赂lù,暴pù, 为wéi)) 6.D 都表转折。 7.D 8.B 都是名作动。
9.A 状语后置句。(BCD项均为被动句) 10.C(苏轼没有写《六国论》)
11.B(义:名作动,坚持道义。)
12.D 都表转折。(A.介词,用/介词,因为。B.介词,和/介词,比。C.的/取独。) 13.C
14.D (“文末的‘天下之大’是指六国诸侯的联合力量”错,“天下之大”指的是北宋的一统势力。)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