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元末明初)施耐庵
一、课文解说
《水浒传》的第六回后半至第十一回前半,集中呈现了 的故事。这一形象的塑造,寄意深远,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也最为典型地表现了小说“ ”的主题。所以有学者说:“ 的故事处处异常,决不能视作梁山头目投归山寨的惯常历程。”(马幼垣《水浒人物之最》)
那么,林冲的故事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林冲出身于一个武官世家,是北宋京城 教头。他不同于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生活尚属安定,这造成他性格中有着妥协、忍让的一面。所以,当太尉高俅的干儿子调戏他的妻子,他“恰待下拳打时”,认出是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后来中了陆谦的毒计,带刀误入高太尉府,被诬行刺,刺配沧州,他也逆来顺受;即使两个押解公人在野猪林要结束他的性命,在千钧一发之际被鲁智深救起,都没有激起他的反抗意识。总之,在课文节选部分之前,林冲的性格大体上可用一个“ ”字来概括。
课文节选部分是《水浒传》的第 回,原回名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火烧草料场”,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草料场被烧,让林冲进退维谷,把他逼上了绝境。如果说此前的林冲还抱有幻想,还想老老实实服刑,还想挣扎着回去与妻子团聚,性格中更多地表现出“ ”的一面;那么,当他明白了高俅、陆谦从未放弃追杀他,必置他于死地而后快时,终于忍无可忍,毅然决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表现出“ ”的一面。“ ”与“ ”是林冲性格的两面。当他委曲求全时,压抑了“ ”的一面,表现为顺从和妥协;当他怒不可忍时,也曾“把陆虞候家打得粉碎”,也曾怀刀寻仇,闪现出“ ”的一面;他在山神庙前手刃仇敌,乃至后来杀死心胸狭窄的梁山首领王伦,其性格中的“ ”终于占据上风。所以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评价林冲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其性格鲜明单纯,一成不变,容易识别记忆;“圆形人物”性格丰富,有发展变化,不能简单归类。如果说《水浒传》中的李逵是“ ”,那么林冲则是典型的“ ”。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行动的 。正如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所说:“除了决定情节以外,性格又是什么呢?除了说明性格以外,情节又是什么呢?”(《小说的艺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疏密有致的叙述,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地展示了林冲性格由“ ”到“ ”转变的过程。这一段故事从林冲偶遇故人李小二写起,看似闲笔,实则拉开了惊心动魄、殊死搏斗的序幕,为后文设下伏笔,即金圣叹所说的“先事而起波也”。由此,小说的情节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并行。明线是 遇李小二,带刀寻仇,赴草料场,读者观之如在目前;暗线是 来到沧州,贿赂管营、差拨,设计火烧草料场,谋害林冲,隐迹藏形,暗流涌动。直到林冲山神庙偷听,两条线索才自然而然合而为一。小说中巧妙地设计了两次偷听:第一次是 酒店偷听,听得不甚分明,却听到了关键词句(“高太尉”“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第二次是林冲夜宿山神庙中,听到了敌人设计加害自己的真相,听得清清楚楚。前一次偷听,造成了悬念,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后一次偷听,揭开了谜底,把情节推向高潮。金圣叹于此评道:“阁子背后听四个人说话,听得不仔细,正妙于听得不仔细;山神庙里听三个人说话,听得极仔细,又正妙于听得极仔细。”小说中林冲寻仇不遇“心下慢了”,遂听从调遣接收草料场乃至沽酒驱寒等情节的安排,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这样,情节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既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有舒缓平和的情境,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另外,小说中多处 的情节,如林冲在沧州巧遇李小二,陆谦恰巧来李小二的酒店饮酒谈事,草料场的草屋恰巧被大雪压倒,等等,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 情节的设计,自然合理,不见斧凿痕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讲故事”技巧。
小说对风雪的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直接描写风雪的文字主要有三处:林冲去草料场的路上,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去市井沽酒时,雪势正盛。“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林冲沽酒归来,雪势更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除此之外,还有几处侧面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来写雪的。鲁迅在《“大雪纷飞”》一文中,赞美《水浒传》的这一段风雪描写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风雪描写,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 。正是因为漫天风雪,林冲才去沽酒以驱寒,草屋才会被压垮,林冲才不得已到山神庙寄宿,才与刚放完火的陆谦等人不期而遇,才因此知晓仇敌对自己的迫害,才奋起反抗。风雪成了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另外,风雪也为人物活动渲染了 ,烘托出 的情境,暗示 的加剧与决战时刻的到来,具有极强的 和象征意义。尤其是情节高潮处“雪”与“火”交相辉映,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写,把人物安置在极为严酷的环境中,更具有激励精神、鼓舞前行的寓意。金圣叹分析道:“耐庵此篇独能于一幅之中,寒热间作。写雪便其寒彻骨,写火便其热照面。……寒时寒杀读者,热时热杀读者,……为艺林之绝奇也。”
小说中的 描写颇为传神,对情节的关联与照应,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与揭示,都起了重要作用。林冲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一 描写,为后来 埋下了伏笔。林冲出去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表现了他 、尽职尽责的性格特点。小说中对火的描写,也是前后相映,别具匠心:先写老军向火,再写林冲生火、盖火,最后写草场起火。金圣叹评点道:“题是火烧草料场,读者读至老军向火,犹不以为意也,及读至此处生些焰火,未有不动心,以为必是因此失火者,而孰知作者却是故意于前边布此疑影,却又随手即用将火盆盖了一句结之,令后失火全不关此,妙绝之文也。”
小说中的几件“道具”,也是作者精雕细刻出来的“神器”。山神庙里的 ,不但为林冲“靠了门”,也阻挡住陆谦等人,为林冲察知真相和英勇出击提供了条件。而“花枪”和“葫芦”的神奇之处,更是妙不可言。林冲去草料场之前“拿了条花枪”,到了草料场后,经老军的指点,“葫芦”现身;及至林冲出去沽酒,“花枪挑着葫芦”,二物合为一体,与林冲如影随形,反复出现。花枪映射出林冲的英雄之气,代表了他的 精神;葫芦则衬托出林冲“罪囚”的身份,代表了他的隐忍与 。“花枪挑着葫芦”,既让林冲的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也成为情节转进的一个标志。这回的结尾处,这两个道具又黯然分开。林冲扔了葫芦,提了花枪,是他 意志更加坚定的表现,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慨!
二、知识链接
1.《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 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 写成的章回小说。又名《 》。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传》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据统计,水浒传全书描写的人物,有名有姓的有577位(包括主要人物 位),有名无姓的有9位,无名有姓的有99位,书中提到但没出场的有102位,共计787位。
2.施耐庵(约1296~1370)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 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由于生活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经历过元末激烈的农民起义,深感自己与当道的权贵不合,遂弃职还乡,回到苏州,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
3.主题——《水浒》是一部以 的笔法描写一批当时处于 人物为了有尊严地生存而不断奋斗、成功与失败的一部生存史,对黑暗的、混乱的主流社会的一种反抗史。要歌颂的是那些敢于造反、敢于追逐自己利益,为此敢于到处杀人放火的处于社会边缘的“造反英雄”。其最终写作目的主要有三:迎合小市民的趣味;发泄一下小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塑造美好社会的良好愿望;歌颂了那些处于主流社会边缘地位的流民阶级的“忠”“义”品德。
4.小说取材——《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5.相关情节
(1)林冲,梁山108将里排座第 ,为三十六天罡星中的 ,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外号 ,东京(现河南开封)人。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变成了“强盗”,从温暖的小康之家走上梁山聚义厅,走过了一条艰苦险恶的人生道路。他是严格意义上逼上梁山的第一人,他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水浒》7—12回。
第 七 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 八 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 九 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 十 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第十一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 汴京城杨志卖刀
三、文本探究
1.按要求完成表格内内容,体会小说在人物描写方面的特色。(限时15分钟)
回目 描写手法 举例 性格特点
林教头巧遇旧相识 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 ⊙当初在东京时……;谁不知恩人大名?送汤送水 忍辱退让 软弱动摇 逆来顺受 扶困济贫
陆虞侯索命牢城营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正是陆虞侯。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骨肉为泥! ⊙动作: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不失英雄本色 反抗不坚决 委曲求全
贼差拨火烧草料场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山神庇佑,改日来烧些纸钱。” ⊙动作:“将火炭盖了,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倒大门首,把两扇草场子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 得过且过
豹子头雪恨山神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 ⊙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一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举手……先戳倒管营……赶上……又戳倒了。翻身回来,……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扯开……只一剜……提在手里。 忍无可忍 英勇果敢
2.规律总结
A答题思路:先由题干明确对象,再在文中找出与对象有关的文字信息,揣摩分析这些内容分别表现了体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或内涵(外在形象、心理情感、性情品行、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社会意义等)
B找信息的切入点:①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行动)以及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
②人物活动的背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③比照对象与其他人物的不同;
④作者行为中直接或间接对人物进行的评价
C答题范式:用一个判断句表述,××××是一个……的人物形象;或者分点列举①②③……
(变式)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做、想、说),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D注意点: ①要全不要偏——不要遗漏要点、不要以偏概全或无限拔高;
②要让忠实与文章内容,不可凭空臆断。
3.课文除了对风雪有了细致的描绘之外,还对“火”作了细腻的描写?请大家找出有关的语句。草料场是最怕火的地方,作者偏偏在最怕火的地方不厌其烦地写‘火’。那么,文中的‘火’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
⑴“写火盆、火炭、火种,连续而来的‘火’字,都被林冲的轻轻一盖盖灭了,连一点火星都没有。这说明草料场里将要烧起的大火,决不是火盆中的火蔓延而起的,肯定是别有用心的纵火。可见,‘火’与 的发展密切相关。”
⑵“写‘火’还有利于 的刻画。林冲出门沽酒时 ‘盖炭火’和沽酒回来时‘探火种’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林冲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性格特点。”
⑶“写‘火’对 的渲染、 的映衬,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草料场漫天大火,也燃起了林冲胸中熊熊怒火,他迎着北风,映着烈火,痛快淋漓地斗杀了三个泼贼,一时间,风助火势,火增人威,汇成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戏剧高潮。”
四、内化与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赍发(jī) 迤逦(yǐ) 连累(lěi) 玷辱(zhān)
B.朔风(shuò) 髭须(zī) 搠倒(shuò) 酒馔(zhuàn)
C.仓廒(áo) 模样(mú) 洗漱(shù) 供奉(ɡōnɡ)
D.庇祐(bì) 少顷(qǐnɡ) 央浼(miǎn) 浸透(qīn)
2.下列各组词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盘缠 踌躇 光阴荏苒 随遇而安 B.刺配 棉衣 鸦鹊无声 走头无路
C.肐察 枯藤 碎琼乱玉 得意望形 D.毡笠 朔风 纷至踏来 天衣无缝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一地里投奔人不着, 不想来到沧州, 一个酒店主人。
(2)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 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
A.迤逦 投靠 拿出 B.迤逦 投托 取出[来C.转折 投托 取出 D.转折 投靠 拿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沸沸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B.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
C.《水浒》里的英雄好汉是不堪忍受封建官府的压榨而逼上梁山的,毛泽东所领导的工农革命战争也是人民不堪忍受国内外反动派的剥削和压迫而起来英勇抗争的。[来源:www.]
D.亚洲传统文化中,妇女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逆来顺受的观念,这也是导致许多亚裔妇女成为受害人的原因。
5.关于《水浒传》,下面介绍不够准确的是( )
A.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B.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各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炼、准确、细腻、优美、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D.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6.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一段突出了环境都是草的特点,其作用是为后文放火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B.第二段中“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草屋崩坏,才使林冲离开草料场到山神妙避寒;否则,林冲将被烧死,高俅如愿以偿,也就没有逼上梁山的情节……
C.“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这句话,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想长住下去。
D.第二段描写林冲盖炭火、拽门、上锁、那钥匙等动作,表现林冲尽职尽忠,处处谨慎仔细,对仇敌时时保持高度警惕的特点。
E.第二段从草屋崩坏无法住人、身体向火也不能御寒的苦境、独自踏雪买酒的寂寞三个角度烘托了林冲“风雪落难人”的形象。
7.对下列环境描写,判断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①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那雪下得正紧。
③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④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
A.全部环境描写,为小说人物的活动设置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为人物活动渲染了气氛。
B.环境描写中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C.第①句描写风雪初起,照应了本文的回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它与后面的环境描写相互照应,使全文的结构更加紧密。同时,典型的环境描写也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D.第③句称这场大雪为“瑞雪”,暗示了林冲的命运的转折,表现了作者的态度。
8.许多名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至理名言,尤以“三诀”的形式居多。仿照示例,补写“三诀”,每空填写四个字,都应出现“三”字。
示例:数学家苏步青倡导“三种学风”:严肃、谦虚、刻苦钻研。
①法国天文学家戴布劳格林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为“ ”: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
②法国文学家卢梭把读书分为“ ”,即储存、比较、批判。
③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告诫青年人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的“ ”。
④俄国文学批评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这样说过,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 ”: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概括时要注意提供的语言,如“储存、比较、批判”是逐步推进的过程,因而概括为“三个步骤”;“自满、自高自大和轻言轻语”会给人类带来挫败,因而概括为“三大暗礁”。
9.【2008年·浙江卷】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和把握文章思路。要求分析第⑤段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此段先写乌米所住的山顶上的景象:用蒙太奇组接法,将近处“石堆”和“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高处的“蓝天” 和“峰顶”、远处的“大海”等组接在一起,“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然后写山下景象:山下有零落的村舍及其五颜六色的屋顶,有马具的叮当声、潮水的沙沙声和集巿上人们的喧嚷声。山上山下景观对比鲜明,是静闹之别,也是崇高与凡俗的不同。这样,通过对山顶上景观的直接描写和山下之景的反衬,突出了乌米所住的山顶上环境的肃穆静谧,借此烘托乌米直面苦难、坚韧执着、乐观向上的崇高品格。
9.●参考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或】 手法:① 法,将“石堆”“土屋”“蓝天”“峰顶”“大海”等组接在一起。② ,远近高低结合,近景有“石堆”和“土屋”,高景有“蓝天” 和“峰顶”,远景有“大海”。③反衬,以山下之景反衬突出山顶上环境的 。
作用:通过对山顶上景观的直接描写和山下之景的 ,突出了乌米所住的山顶上环境的 ,借此烘托乌米直面苦难、 、 的崇高品格。
10.通过自测,你发现环境类试题在答题时有怎样的规律,请把它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解析:选B。 A项,“玷”应读“diàn”,“累”应读“lei”;B项,全对;C项,“供”应读“ɡònɡ”;D项,“浼”应读“měi”,“浸”应读“jìn”。
2.解析:选A。 B项,“鹊”应为“雀”,“头”应为“投”;C项,“望”应为“忘”;D项“踏”应为“沓”。
3.解析:选B。 迤逦:缓慢前行,这里有颠沛流离的意思。“投靠”指前去依靠别人生活,而“投托”指被动去依托。“拿出”多用于口语,“取出”书面语色彩重。
4.解析:选A。 A项,“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此处应该用“纷纷扬扬”。B项,“交头接耳”指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符合语境。C项,“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D项,“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理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5.选C。 解析:细腻优美不是《水浒传》语言的特点。
6.选 C D 。 ( C项“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认为看草料这差使不错,想长住下去”不当。应是“说明林冲并未识破这是一起阴谋,故而随遇而安,忍辱偷生。” D项“对仇敌时时保持高度警惕”错误,应该是“对仇敌丧失应有的警惕”。)
7.选C。
8.参考答案:①三大原则 ②三个步骤 ③三大暗礁 ④三种品质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