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雷雨》教案(三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5《雷雨》教案(三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00:11:36

文档简介

《雷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研习新课】
速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
共同探讨,集体回答:本文的情节结构:
2、自主探究:
本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人物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几对矛盾
三、思考讨论: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1.思考并讨论: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三十年来他所做的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2、思考并讨论:鲁侍萍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3、思考并讨论:鲁大海的性格特征。
4、思考并讨论:
找出文中的“舞台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四、本文以“雷雨”为题有什么含义 ?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主导,平等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所得、所想。改变学生阅读中的被动局面,让阅读成为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一个“不断质疑和不断释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概括的,如:周朴园认出鲁侍萍的经过;(相遇述旧怨);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相认生新恨)。再如:阶级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认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认却相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能把握住要点。《雷雨》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含义。
【研习新课】
五、体味本文的潜台词。
精彩的潜台词。精湛优美的戏剧语言,更是《雷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最深刻的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黑格尔
周朴园:(惊愕)梅花?(1)……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 你,你是——(2)……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 干什么?(3)周朴园:哦,侍萍!(低声) 是你?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4)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5) (1)突然提起绣在袖襟上周自己都忘记的梅花,使周感到意外。台词言不达意表现周的 心理。(2)表现周 (3)周料定鲁此次 ,所以才这样发问。(4)周对鲁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此来一定有人指使,表现他 的性格。(5)鲁性格中不仅有软弱的一面,还有刚直的表现。但说“命”,表现她对自己悲惨的根源缺乏深刻的认识。
鲁大海 (挣扎)放开我,你们这一群强盗!
周 萍 (向仆人们)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欲言又止,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的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 。)
周 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欲言又止,表现了 )
六.体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周朴园除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社会上层人物的道貌岸然,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以外,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他的厅堂里的旧家具,他要找的旧雨衣、旧衬衣,似乎并不全是故作姿态。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尤其是当他在家庭中遇到诸多不如意之事时,他更想逃避到这处角落来寻找慰藉。但周朴园毕竟是周朴园,他的主导性格毕竟与他的阶级地位和资本家的身份一致。所以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他的几缕温情立即消逝,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这个他刚才还在深深怀念追思的女人。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所以这个人物才不单薄,才真实可信。
鲁侍萍属于那种外表文静内心刚强的女子。她对周朴园有恨,所以她曾发誓不再走到周家的门。但三十年后的今天鬼使神差她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自不由已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她在周朴园悠悠怀旧之情面前也不禁有所触动:“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 ( 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 ”这似乎又有点软弱。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他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
七、总结
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历史时期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造成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显现。《雷雨》的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旧家庭和旧社会。
八、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刚从北门走进大明湖,就被美景惊艳:远处的千佛山一片雾蒙蒙,湖畔的草地上是一层薄薄的白,中间的湖面上水汽氤氢,对岸的树木与高搂变得虚虚实实、( )。虽然没有春的蓬勃,没有夏的热烈,没有秋的多彩,但大明湖的冬景毫不逊色。如镜的水,枯柳残荷,加上几座朱梁画栋的楼阁,自成( )。漫步湖畔,眼前的风景宛若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远处起伏的山构成了柔软的线条,湖面的薄雾则是大自然的留白。
缺少文化底蕴的景观即使能给人心灵的震撼,也是短暂的,真正能触动人心的,还是文化。的确如此,①这里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晏公庙纪念着“齐天贤相”晏子,南丰祠诉说着曾巩任齐州知州时为济南百姓做的好事,稼轩祠吟咏着辛弃疾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豪迈情怀与人格魅力,秋柳园( )了王渔洋在大明湖畔写下轰动大江南北的《秋柳四章》……而此时,这些留下无数历史记忆的建筑,已完美融入北国的雪景中,在惟余养莽的天地间默默不语。是雪增添了大明湖的厚重感,让( )在屋宇之间的人们倍觉自己的渺小。我们不仅要对自然心生敬畏,②。
1.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亦真亦幻 格调 见证 穿行
B.以假乱真 情调 见证 穿梭
C.亦真亦幻 格调 目睹 穿梭
D.以假乱真 情调 目睹 穿行
3.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都不超过15个字。(4分)
4.下面文段在语言表达和标点使用方面有四处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②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日益提高,③体制也逐渐完善。④中国围绕《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进行部署,⑤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⑦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严格、系统的保护,⑧对珍稀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生物资源进行强化管理监督,⑨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行为。
5.阅读下面的材料,点评材料中的对联。(6分)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济南,适值蹲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复修扩建,管理部门请郭沫若题联,郭沫若欣然同意,不久即题联一副: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 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九、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6分) 课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 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穿外套)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她对丈夫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对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的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 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吗?
  娜 拉: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 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
  (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剧中娜拉说“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娜拉所说的“真正像夫妻”指的是什么?(4分)
2. 为什么娜拉要对丈夫称自己为“你的泥娃娃”?(6分)
答:

3. 剧中娜拉为什么要“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6分) 答:
4.简析本剧中娜拉的性格。(6分)
答: 堂检测: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思考: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呢?学生有不同的回答,当然他们的回答难免会有点片面性,偏激,教师可适当引导如何全面地看待一个人。如对周朴园的性格分析时,有的同学并不把他当作是一个反面人物,而是觉得他很可怜,可悲,对于他们的看法,言之有理的可以给予肯定和鼓励,并不把人物性格的分析看法标准化。俗话说:“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总之,我想,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这才是语文课最大的成功。我们的课本是有限的资源,但启发他们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促使学生自觉地不断地去领略语文的魅力。《雷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语言
【自主学习】
一、作家作品: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中国现代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1928年秋入读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时,写出了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这两部作品的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主要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二、写作背景:
《雷雨》是曹禺1933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即将毕业时写成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1894年到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当时无产阶级毕竟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在豪绅的统治下呻吟,暂时处在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期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将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三、关于《雷雨》
《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进行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全剧揭示了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革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四、戏剧介绍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
(3)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文学特色:①适合舞台表演;②要有戏剧冲突;③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5)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6)戏剧人物鉴赏方法:①把握戏剧冲突;②揣摩人物语言;③探究舞台说明。
【预习检查】
1、 正字音。
烦躁( ) 汗涔涔( ) 惊愕( ) 窟窿( ) 弥补( )
谛听( ) 江堤( ) 昧心( ) 沉吟( ) 伺候( )
离间( ) 勾当( )伺机而动( ) 中间( )  勾勒( )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明确学习任务
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走进作品;
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深入认识;
对《雷雨》作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2)概括内容,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教学反思:在教学本文时,紧扣重点和难点,发挥学生的想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享受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的乐趣。为了调动学生读的兴趣,我运用了默读、朗读、小组赛读、男女读、个别读等形式,特别是个人展示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读的有趣,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雷雨前、中、后的各种变化及当时不同的心情。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