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花都区201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主命题学校:新华中学
参与命题学校:实验中学 圆玄中学 区一中 区二中 黄冈中学 花东中学 狮岭中学 雅宝学校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一、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 共9分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幽僻(bì) 参差(cī) 纤腰(qiān) 海市蜃楼(shèn)
B.絮聒(tiǎo) 船棹(zhào) 福祉(zhǐ) 丢三落四(là)
C.作揖(yī) 戏谑(xuè) 磕碰(kē) 囫囵吞枣(hú)
D.衣袂(mèi) 炫耀(xuàn ) 熨帖(yùn) 横槊赋诗(shu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B.个别民警认为工作时间喝点酒是小事一桩,就不以为然,结果因违纪公安部颁布的“五条禁令”而受到查处。
C.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D.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从群众意见的具体内容看,群众关注的热点十分广泛,其中,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最多。
B.青年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所缺乏的,一是理论水平不高,二是实践经验不多。
C.上周末还在大张旗鼓做促销的各种液态奶,一夜之间竟被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质监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全部下架”!
D.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将通过网络、媒体,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征集春联、拜年短信,特别是如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好创意。
二、古诗文(4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片段,完成4-7题(每题3分,共12分)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阿房宫赋》)
4.对下列词语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③⑤⑧ D.②④⑥⑦
5. 下列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盘盘焉,囷囷焉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②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C.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①多于九土之城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 )(3分)
A.①族秦者秦也 ②韩、魏之经营
B.①朝歌夜弦 ②廊腰缦回
C.①燕、赵之收藏 ②可怜焦土
D.①顺流而东也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7.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戍卒叫,函谷举
C.族秦者,秦也
D.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二)阅读以下(课外)文段,完成8-12题。(共19分)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
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因鄂君故所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
(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臣等身被坚执锐 被:同“披”,穿上
B.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 举:率领
C.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 全:保全
D.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 悉:全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①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 ②曰:“知之”
B. ①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 ①知猎狗乎 ②郁乎苍苍
D. ①于是乃令萧何第一 ②乃益封何二千户
10.下面不属于萧何功劳的一项是( )( 3分)
A.常全关中以待陛下
B.举宗数十人皆随我
C.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
D.从关中遣军补其处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汉高祖在杀掉项羽、平定天下之后论功行赏,但由于群臣争功,虽然过了一年,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
B.汉高祖认为萧何功劳最显赫,给他最多食邑。其他大臣很不服气,后经高祖以猎作譬进行解释,才心服口服。
C.关内侯鄂君认为萧何虽无攻城夺地之功,却能在后方保证军队给养,保全关中地盘,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勋,所以应是萧何排第一位,曹参居次。
D.汉高祖认为关内侯鄂君能恰当评价萧何的功劳,彰显贤能,功同进贤,应予奖赏,于是加封他为安平侯。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7分)
(1)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3分)
(2)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4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6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2分)
(2)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作答)。(6分)
(1)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 (《归园田居》)
(2)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苏轼《赤壁赋》)
(3)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氓》)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藏羚羊跪拜 王宗仁
①这是好些年前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至今,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②那时侯,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③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几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拜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⑤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觉得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⑥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膛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光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⑦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⑧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15.阅读③-⑥小节,按事件的发展顺序分条列出“老猎人埋葬藏羚羊和枪”之前的三个主要情节。(3分)
16.文中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你认为文中体现老猎人的“杀生”和“慈善”的细节有哪些,请分别概括。(6分)
(1)杀生 :
(2)慈善:
17.阅读全文后,你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藏羚羊还是老猎人,请从人物与主题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6分)
(二)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8至19题。(共11分)
①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②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又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③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孙中山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张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④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 ”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⑤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有规律。他起得比一般人早,用冷水洗脸。每天早晨总要把一天内将做的重要事情简单地记下来。他非常重视仪表的整洁,每天早晨都要刮胡子,刷衣服,出门的时候。还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好。他外表的整洁与内心的有条理是一致的,人们从来没有看到他有过烦躁不安的表情。
(节选自《“布衣总统”孙中山》)
18.第②段中说,“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帐。”“不恭”表现在哪里? 张之洞当时态度的转变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5分)
19.阅读此文可以给我们很多的人生感悟,特别有益于青少年的成长。请结合自己或者他人的经历简述本文带给你的启示。(6分)
四、语言运用题
20.文学社的陈立同学收到了文学研究专家李教授赠送的著作后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三处并修改。(6分)
您惠赐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莫大帮助,必定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21.在下面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画线句修辞方法、句式特点相同且语意连贯的。(6分)
人们常用各种比喻描写懒惰者和勤奋者的足迹,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信念:
懒惰者零乱不堪的足迹,徘徊倒退,是写在人生路上的忏悔书,狼狈不堪。
五、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力量,可以穿透纸背,抵达内心;有一种力量,可以唤起记忆,拨动心弦;有一种力量,可以反省自身,叩问灵魂······这就是书的力量,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与书为伴,单调的生活也会丰富多彩 ,心灵的天空也会增添一抹青黛、一抹苍翠······
请以“与书为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写出真实的故事和真切的感受,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