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诗中的“妃子”指杨贵妃。
B.“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中的“李杜”是李白和杜牧。
C.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
D.《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
①总共;②大概;③所有的;④平常的。
2.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 )
①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
②不活动,固定;③极,甚;④无知觉。
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3.司空见惯( )
A.习以为常。 B.纵容养成不良习惯或作风
4.见微知著( )
A.写作 B.明显 C.著作
5.无独有偶( )
A.偶像 B.偶然,不经常 C.双数;成对的
6.这篇文章在表达上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
A.运用比较的写作方法。
B.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
C.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
7.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明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又哭又闹,对于这爸爸早已司空见惯。
B.李明这次考得很好,无独有偶,成绩很好的张强这次依然考得不错。
C.我们常常从一些熟视无睹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读者自己去悟出“规律”。
D.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
二、填空题
8.你知道下面的东西是谁发明的吗?
造纸术——( ) 地动仪——( ) 电灯——( )
蒸汽机——( ) 火车——( ) 电话——( )
9.带着问题来读书。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列举的三个例子依次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的天气难道不好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用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干脆别读这本书。(用合适的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2.与“见微知著”意思有较大不同的成语是( )。
A.一叶障目 B.一叶知秋 C.以小见大
13.“这样的事例”在文中指( )
A.波义耳制成了石蕊试纸。
B.小孩睡觉时,眼珠忽然转动。
14.选文中“偶然的机遇”指的是( )
A.科学真理来自偶然的灵感。
B.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
C.科学真理很难寻求,并非人人都能得到。
15.从这两段话中,你领会到了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新视野。
石头为什么会“烂”
几十年前,在列宁格勒博物馆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时代从埃及搬来的两座人面狮身石像,身体变得愈来愈“瘦弱”了,它们原来在埃及住了好几千年,身体却一直是很结实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诊断,原来是列宁格勒的气候不适宜远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列宁格勒潮湿的空气。潮湿的空气含有很多水分,水联合了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齐向石像进攻,把石头中的一些物质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样,石像内部的结构,就变得愈来愈疏松了。
石像还害怕列宁格勒的寒冷。它的身上有无数缝隙。冬天,漏进缝隙里的水就冻成了无数的小冰碴。①水冻成冰,体积要增大1/11。②小冰碴只好用力往外伸张自己的身体,这个力量可不能小看,能使指头尖大的面积上受到2500千克的压力!这样就把缝隙愈挤愈大,使石像变得更加疏松了。
“病根”找出来了,科学家就“对症下药”,给两位客人全身涂满油脂,把缝隙全都堵死,不给空气和水分进攻的机会。从此,两位客人的身体才没有继续坏下去。
这么说,在气候干燥温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永远不变呢?不,在大自然里,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埃及的石像一样在变,只不过变得慢一些罢了。经过了几千年,那里的石像,面貌也已经模糊了。那里的金字塔高度也减低了。
埃及虽然气候干燥温暖,却有冷热的变化,而只要有冷热的变化,石头就会受到破坏。
白天,石头表面热,要膨胀,里面冷,要收缩;黑夜,又反过来,石头表面冷,要收缩,里面热,要膨胀,就这样,一部分要胀,一部分要缩,拉来扯去,日子一长,多大的石头也会给拉扯碎的。
石头还受到生物的进攻。
许多小动物也是石头的破坏者,它们有的在石头上打洞,有的叮在石头上生活。
生物死后,尸体也能分解出有机酸,迫使石头分解。
这许多破坏者常常是联合起来向石头进攻的,科学家把它们的联合进攻叫做“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的攻击下,没有不“烂”的石头。
16.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瘦弱”:___________________
“病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画线的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一读,体会画曲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你学过的科学知识,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画曲线自然段:_______________
20.概括地说,石头慢慢“烂”掉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这许多破坏者”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略
2.1.③ 2.①
【详解】
略
3.A
4.B
5.C
3.本题考查了多义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一字多义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能在理解字的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即可。
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4.本题考查了多义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一字多义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能在理解字的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即可。
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为能见微而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
5.本题考查了多义字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一字多义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能在理解字的基本义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即可。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6.C
略
7.B
略
8. 蔡伦 张衡 爱迪生 瓦特 乔治·斯蒂芬森 亚历山大·贝尔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记忆。
造纸术: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地动仪: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的。
电灯: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第1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蒸汽机:1769年詹姆斯·瓦特制造了早期的工业蒸汽机。
火车:1814年英国发明家乔治 斯蒂芬森发明的。
电话: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是一位美国发明家和企业家。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
9.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波意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发明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详解】
略
10. 波义耳走去。 今天的天气很好。 这句话本身难道不是一个真理吗?
【详解】
(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11. 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 夏夜,萤火虫在草丛中翩翩起舞。 如果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就干脆别读这本书。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改写句子,仿写句子和正确使用关联词连句子的掌握情况。
1.此题的最佳的改法是改成陈述句,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一改标点,将问号改成句号;二是去掉反问词和反问语气词,三是将否定变肯定或将肯定变否定。最后检查句子是否通顺,要确保句子意思不变。
2.完成此题,要先分析例句的特点,例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则按要求写一个拟人句即可。
3.“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与“你干脆别读这本书。”构成假设关系。
12.A
13.A
14.B
15.领会到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略
16. 指石像变小的 石像风化的原因
17.列数据;作比较
18.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进行说明,使语言充满活力。
19.热胀冷缩
20.在风化作用下石头会烂。
21.潮湿寒冷的天气,干燥温暖的气候,生物的进攻。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