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08:2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歌曲是时代的反映。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被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自强求富 B.抗日救亡 C.民主科学 D.维新变法
2.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
A.鲁迅——《狂人日记》 B.茅盾——《子夜》
C.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齐白石——《愚公移山》
3.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们齐唱《义勇军进行曲》。该歌词的曲作者是
A.聂耳 B.齐白石 C.冼星海 D.田汉
4.李兴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由田汉作词 聂耳作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音乐作品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国际歌》 C.《黄河大合唱》 D.《毕业歌》
6.商务印书馆秉持“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宗旨,引领国人放眼世界,不仅会集了严复、蔡元培等最耀眼的“员工”阵容,更推出冰心、巴金等一大批日后中国文坛上的巨星,成为当时“中华文化的大本营”。下列对商务印书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最早创办专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
B.创办了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C.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
D.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7.下图所示作品创作于1940年,画家意在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抗战最后的胜利,技法体现出以西洋写实主义改革中国画法的风格。其作者是( )
《愚公移山》局部
A.鲁迅 B.茅盾 C.徐悲鸿 D.齐白石
8.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的总工程师是
A.魏源 B.詹天佑 C.侯德榜 D.严复
9.下图所示牌匾可用于佐证
A.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B.大生纱厂的兴衰
C.近代新式教育的兴办 D.科举制度的废除
10.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
A.教育 B.外交 C.娱乐 D.习俗
11.1897 年,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京师同文馆 B.湖北织布局 C.商务印书馆 D.京师大学堂
12.现在的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那么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是( )
A.商务印书馆 B.京师大学堂 C.《申报》 D.《新青年》杂志
13.盐城市博物馆珍藏了一幅徐悲鸿画的《马》,如果博物馆欲再收藏一幅该作者的作品,下列作品中可以入选的是( )
A. B.
C. D.
14.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新华书店 D.京师同文馆
15.《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毕业歌》等作品共同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国民革命 B.民主科学 C.抗日救亡 D.人民解放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市是有记忆的,城市中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一部史书,每一卷档案,都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风云变幻的北京】
材料一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见证了历史风云。近代史上的北京曾饱受列强欺凌三次沦陷;北京人民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材料二
【百年沧桑的上海】
材料三 1915年9月15日, ……《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一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材料四 中共一大与中共二大的召开地点都是在上海。作为中共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开的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
材料五 大上海镜头回放: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了第一部电话;上海创办了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A;上海创办了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上海最早创办了文化出版机构新文化运动的刊物《青年杂志》;……
(1)仔细观看材料一中图片,根据图片回答问题。图一中的联军所指国家是 图二所示事件后签订了哪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图三中事件发生后不久,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这次合作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中图一事件为哪一运动拉开了序幕 图二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图三战役胜利时接受和平改编的是谁?
(3)材料三中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中共一大是在哪年召开的
(5)将上面材料中A处补充完整:A:________
17.某历史项目化学习小组拟设计一座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网上博物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篇】
林则徐、魏源、关天培、陈化成、奕诉、洪秀全、李秀成、曾国藩、李鸿章、左宝贵、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聂士成、慈禧太后、孙中山、黄兴、邹容、秋瑾、袁世凯、宋教仁、蔡锷、吴佩孚、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张学良、杨靖宇、赵登禹、朱德、蒋介石、李宗仁、彭德怀、张自忠、左权、何应钦、张謇、荣宗敬、荣德生、齐白石、徐悲鸿、郭沫若
材料二:【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篇】
在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政治压迫下,近代中国的主权不断旁落外人之手.列强胁迫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合法外衣”,列强获得了许多特权,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危机。——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部分不平等条约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中英《虎门条约》 1858年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北京条约》1860年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材料三:【近代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篇】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军疯狂搜捕困留在香港的文化人士。周恩来要求,务必将他们安全营救转移到内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挺进港九,开辟交通线,成功将他们营救到白石龙(即今龙华区民治片区的白石龙村)等抗日根据地。营救行动不仅面临着日军的搜捕、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阻扰,还要解决物资匮乏问题。抗日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克服了重重困难。这次胜利大营救保护了中国的“文脉”和精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建设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版画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人物,提炼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加以简要阐释。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条约并结合条约内容说明其丧失的主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面临的困难和胜利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时间限制,在此期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所以它们反映的时代主题是抗日救亡,B项正确;自强求富是19世纪60-9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进行,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2.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作品,与齐白石无关,D项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ABC项中的对应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3.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A项正确;齐白石是国画大师,排除B项;冼星海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排除C项;田汉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A
【详解】
根据题干“20世纪初的上海”结合所学可知,《申报》1872年创办于上海,①符合题意;电话是近代传入中国的,②符合题意;新式婚礼在近代也纷纷出现,③符合题意;电车是70年代传入中国的,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不全面,排除。故选A项。
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作品,A项正确;《国际歌》是纪念巴黎公社由公社领导人欧仁鲍狄和狄盖特作词作曲的,排除B项;《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作品,排除C项;《毕业歌》是聂耳创作的名曲,但它和《国际歌》 《黄河大合唱》都不是国歌,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7.C
【详解】
根据材料“《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绘画《愚公移山》是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一幅作品,借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一定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决心,C项正确;鲁迅、茅盾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而非画家,排除AB两项;齐白石擅长花鸟画、山水画等,精于画虾,《愚公移山》并非他的作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是中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B项正确;魏源是《海国图志》作者,不是工程师,排除A项;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发明人,排除C项;严复翻译《天演论》,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依据题干牌匾“大学堂”可知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创立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因此该牌匾可用于佐证近代新式教育的兴办,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时期新式教育的发展,没有体现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排除A项;大生纱厂是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近代民族企业,但是与题干“大学堂”不符,排除B项;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由此判断是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C
【详解】
1897 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教科书、 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出版范围上注重科教类,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C 符合题意;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在北京创办的新式学堂,湖北织布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在武汉创办的民用工业,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在北京创办的新式学堂,都不是文化出版机构,地点也不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
1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C项正确;商务印书馆是1897年,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 《新青年》是1915年,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作品,C项正是《愚公移山》的局部画作;徐悲鸿是画家,没有音乐作品,排除AD项;齐白石擅长花鸟草虫,《虾》是齐白石的名作,排除B项。故选C项。
【点睛】
14.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机构不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我国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以气势宏伟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抗战的怒吼。聂耳的代表作是《又勇军进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气概。《毕业歌》也是这一时期,由田汉作词、聂耳创作的作曲,C项正确;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主要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A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1946-1949年国共内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英法联军;《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戊戌变法;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傅作义
(3)民主、科学
(4)1921年
(5)商务印书馆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的图一信息“1860年”可知图一中的联军所指国家是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依据材料一图二信息“1900年,八国联军”可知图二所示事件后签订了《辛丑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依据材料一图三信息“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可知图三与七七事变有关。七七事变发生后不久,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材料二图一事件是公车上书。1895年的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材料二图二事件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材料二图三所示事件是平津战役。在平津战役中,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3)依据材料三的“1915年9月15日, ……《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可知“文化启蒙的运动”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大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是在1921年召开的。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5)依据材料五的“上海创办了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17.(1)示例一
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戊戌变法领导人,他们主张变法图强,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变法触犯了顽固派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导致变法失败。虽然变法失败,但在思想文化上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示例二
洋务运动:奕诉、曾国藩、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示例三
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2)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有利于外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来。
1842年中英《虎门条约》中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3)困难:日军的搜捕、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阻扰、物资匮乏。胜利原因:抗日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
(1)
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围绕人物相关事件进行分类,确定主题和阐述事实或影响即可,如张謇、荣宗敬、荣德生是近代民族工业代表人物,可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角度加以阐述。齐白石、徐悲鸿、郭沫若是近代文学家和艺术家,可从文学艺术成就角度加以阐述。毛泽东、周恩来、张学良、杨靖宇、赵登禹、朱德、蒋介石、李宗仁、彭德怀、张自忠、左权、何应钦等均与全民族抗战有关,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与新文化运动有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戊戌变法有关,孙中山、黄兴、邹容、秋瑾与辛亥革命有关,袁世凯、宋教仁、蔡锷、吴佩孚与北洋军阀统治有关,聂士成、慈禧太后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林则徐、魏源与“睁眼看世界”有关,关天培、陈化成与鸦片战争有关,洪秀全、李秀成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奕诉、曾国藩、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有关,左宝贵、邓世昌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示例一
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戊戌变法领导人,他们主张变法图强,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因变法触犯了顽固派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导致变法失败。虽然变法失败,但在思想文化上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示例二
洋务运动:奕诉、曾国藩、李鸿章是洋务运动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示例三
甲午中日战争:左宝贵、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程度。
(2)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根据条约内容分析丧失的主权,如《南京条约》中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造成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有利于外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来。《虎门条约》中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等
(3)
根据材料可知,“营救行动不仅面临着日军的搜捕、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阻扰,还要解决物资匮乏问题”说明面临的困难是日军的搜捕、扫荡和国民党顽军的阻扰、物资匮乏。“抗日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克服了重重困难”说明胜利的原因是抗日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