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08:3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选择题
1.展望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前提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国共两党平等谈判 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2008年5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 先后访问大陆,进一步深化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
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C.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3.20世纪90年代,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③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④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A.①② B.③ ④ C.①③ D.②④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下列史论结合不正确的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B.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C.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D.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连战一行,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即( )
A.两岸和平相处 B.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两岸有共同文化 D.反对美国干预
6.2015年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台湾方面领导人进行了会面(如图),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次会面(  )
A.地点安排在了大陆北京人民大会堂
B.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见
C.是1949年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D.国民党方面的团队称为“和平之旅”
7.2017年10月18日,在中共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关于两岸交流,习近平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这表达了大陆领导人
A.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意愿
B.扩大两岸政治合作的意愿
C.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已经没有任何障碍因素
D.打破两岸长期相互隔绝状态的意愿
8.近些年来,“海峡两岸经济区论坛”“两岸经济合作交流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会”“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等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其发展迅速的基础是
A.血浓于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台当局对“九二共识”的认可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9.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关系达成“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A.调整“三不”政策 B.加强两岸经济交流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加强两岸文化交流
10.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C.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两岸保持长期和平关系
1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A.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入联公投”
12.“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
A.两岸经济互补互利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和平统一 D.共同繁荣
二、综合题
13.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二十世纪中国文纲》
(1)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是什么 与之相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一主义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他的哪些理想目标
(3)综合上述材料,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大清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南京条约》
材料二 看看图中的数字与图案(如下图(一)图(二)所示)
材料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社会保持繁荣稳定,经济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发展,特别是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尽管时间久了一切都在变化。人们的记忆渐行渐远,但香港澳门回归的盛况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决策却始终是人们的美好记忆。
——《香港澳门回归的前前后后》
材料四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2020年5月22日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同“港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相互勾结,借“修例风波”等大肆插 手香港事务,制造事端,对“反中乱港”活动推波助澜,污蔑攻击“一国两制”,为“台独”分裂张目。他们的图谋绝不会得逞。
——《人民日报》2020年5月22日《奉劝民进党当局停止对全国人大审议有关议案说三道四》
(1)材料一中“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是通过哪个条约失去的?
(2)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图(一)图(二)这两个数字图案与什么重大事件有关?图(一)图(二)事件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哪一构想的提出?
(3)根据材料三概括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状况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有什么认识?
15.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领导的革命活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钱别会的演说》(1912年)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材料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一—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材料三:2016年7月23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3名大陆青年学生与来自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等18名台湾青年学生参加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主题活动,并举行圆桌会议,展开了"中山精神与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讨论。
(3)根据材料三,试分析今天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实行的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因此展望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项符合题意;我国实行的对台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即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排除A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国共两党平等谈判都不是最根本的前提,排除B、C项。故选D项。
2.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对港澳台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其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史称“九二共识”。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是1987年,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是在2008年,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截至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D项史论结合不准确,符合题意,D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ABC项结合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5.B
【详解】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B项正确;ACD项不是九二共识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2015年11月7目、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C项正确;两岸领导人会见的地点在新加坡,排除A项;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首次会见指的是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会见连战一行,排除B、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习近平指出,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这表达了大陆领导人”可知,这表达了大陆领导人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意愿,故A符合题意。B在题干中无从体现,C表述绝对化,“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仍然阻扰祖国统一,两岸长期相互隔绝状态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逐渐打破,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海峡两岸皆是炎黄子孙,以这种血浓于水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为基础,“海峡两岸经济区论坛”“两岸经济合作交流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流会”“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等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台湾问题不是民族自治问题,台当局对“九二共识”有否认倾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9.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两岸关系达成“九二共识”,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国的原则,C项正确;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排除A项;加强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均是九二共识的重要内容,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1992 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因此“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项正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排除A项;海峡两岸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两岸保持长期和平关系,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愁”是由于国家分裂而引起的,而要解决“乡愁”,只有实现统一,我国解决统一的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故B符合题意;对待台湾问题,我国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放弃武力解决,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针对的是少数民族地区,而非台湾,排除C项;“入联公投“是台湾当局为了说明加入联合国是广大台湾民众的愿望而举行的全民投票,来决定是不是要以台湾或者中华民国的名义加入联合国的投票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随着海峡两岸交流日趋密切,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B项正确;两岸经济互补互利是两岸关系友好发展的条件,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对台基本方针。排除C项;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3.(1)创立民国;民权主义。
(2)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或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有利于国家统一。
【详解】
(1)据所学知识可知:创立民国是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与之相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政府;“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指改革土地制度。“创立民国”是孙中山在同盟会纲领中提出的核心理想目标。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据材料“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干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概括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有利于国家统一。
14.(1)《南京条约》。
(2)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一国两制”。
(3)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保持繁荣稳定,经济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发展,特别是经受金融危机的考验。
(4)认识: 要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国际反华势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成功实践。
(3)依据材料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社会保持繁荣稳定”可得出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保持繁荣稳定,依据材料“经济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发展,特别是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可得出经济上克服了各种困难持续发展,特别是经受金融危机的考验。
(3)依据材料四中“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从要维护国家统一,打击国际反华势力等得出认识。
15.(1)民族: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民权: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民权主义。
(2)史实: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等。
(3)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其中民族主义就是“驱除熟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因此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实现了民族主义;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民权主义。
(2)根据材料二"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如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提出“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等。
(3)根据材料三"中山精神与两岸关系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在于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