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但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而国民经济中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等则主要控制在国家手中。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脱离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国情 B.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C.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市场机制 D.极大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2.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到100年,我们要么努力,要么失败。”苏联步入先进国家行列的重要举措是( )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现农业集体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在此背景下,苏俄决定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4.如图漫画形象地反映了前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漫画意在抨击( )
A.新经济政策 B.苏联成立
C.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5.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6.一战期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有关它的社会主义建设,说法错误的是
A.新经济政策从当时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B.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C.在列宁领导下,开始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D.新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宣告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7.1921年,苏俄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某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8.斯大林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下图为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农业集体化
9.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承认各民族有权决定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机构,各加盟共和国有权脱离苏联。实际上,苏联是一个单-制中央集权国家。但怎样才能使各加盟共和国自愿留在联盟内,并保证它们行使自己的主权,苏共领导没有认真从理论和实践中加以解决。这无疑为联盟的解体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由此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A.国家自身建设上存在巨大缺陷 B.西方国家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
C.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D.苏共让出了文化舆论阵地
10.1921年苏俄依据国家经济形势,大胆地实施了“退一步进两步”的新经济政策。其中“退一步”主要是指
A.全面取消自由贸易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实行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11.列宁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列宁意在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 B.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必要性
C.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紧迫性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可行性
12.“注重实际的列宁……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共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以下做法与之类似的是( )
A.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罗斯福新政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斯大林模式
二、综合题
13.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8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苏联时期。——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8—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材料四 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认为彼得大帝开启了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是什么?“苏联”这个国家名称开始出现于何时?
(2)材料二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主要战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有何成果?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什么?它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1)根据材料一,列宁的“重大改变”指的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做出这一改变的目的。
材料二 由于采用了暴力的收购手段,农民不得不把收成的绝大部分上缴,最后留下的仅占全部产量的百分之几,这种高征购标准使农民苦不堪言,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1931年苏联的牲畜总量损失了近一半。到1930年粮食不足的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到1932年深秋,苏联国内遍受到饥荒的威胁。……苏联的工业化运动是对农民的一次疯狂的掠夺,是对苏联农村的一次巨大破坏,对苏联的发展毫无意义。
——摘编自苏联作家瓦·格罗斯曼《贡税政策下的苏联》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苏联工业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经济体制改革对你的启示。
1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法令明确规定:“僇(lu)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 《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扎伊翁契科夫斯基《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 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尽快恢复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苏维埃政权又一次处于新的危难困境之中。
——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次改革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俄国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何意义?
(3)面对材料三中所说的“危难困境”,苏俄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4)通过以上材料和回答,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由材料“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但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而国民经济中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等则主要控制在国家手中”可知,这表明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市场机制来恢复和发展经济,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没有脱离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国情,也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排除A项、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极大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A项;实现农业集体化主要涉及的是农业,排除B项;D项只是制度方面,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强攻的办法”指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失败后,苏俄在列宁领导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实施的政策,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措施,排除C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据题干漫画讽刺了前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的状况,可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描述。在斯大林时代,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计划之下,结果造成了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苏联的成立没有导致前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从题干中的时间看,当时美国正经历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一五计划的建设。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济危机之下,苏联没有影响,特别是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A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C新经济政策的成效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从1926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C项符合题意;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7.B
【详解】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题干的“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某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表明苏俄政府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在1921年还未实行,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在1921年还未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依据“苏联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总产值比例大幅度提高,此示意图说明苏联实现了工业化,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B项正确;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导致其变化的原因不是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A
【详解】
材料可知,表明苏联的政治制度已经埋下苏联解体的祸根,这说明苏联的政治体制存在巨大的缺陷。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的改革举步维艰,严重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B项是外部原因,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B项;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与材料强调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苏共让出了文化舆论阵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就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来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退一步”主要是指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1.B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列宁强调的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就是交换与商业,也就是商品货币关系,由此可知列宁意在说明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必要性,1921年,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政权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是在列宁去世之后的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C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根据材料“注重实际的列宁……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共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结合所学分析可知:材料指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与之相类似的做法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项A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与新经济政策相反,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左倾错误,是计划经济的体现,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3.(1)彼得一世的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或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922年;
(2)政策:新经济政策。理由: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3)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果: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苏联模式。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5)启示: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或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国情;或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或要尊重市场规律;经济发展要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政治上要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等。(任答一点)
(1)
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启了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的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1922年苏联建立。
(2)
政策: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理由:根据“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得出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
战略:根据“重工业发展战略”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果:根据“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结合所学得出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
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建立。
(5)
启示:综合材料,可从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国情;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尊重市场规律;经济发展要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政治上要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等角度总结回答。
【点睛】
14.(1)重大改变:对共产主义与商品货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从风马牛不相及转变到有一定的联系。目的:利用商业、市场等恢复和发展经济。
(2)态度:否定。原因:苏联的工业化引发了饥荒、是对农民的掠夺,对农村的破坏,不利于苏联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3)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任答一点)
(1)
根据材料“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可知,列宁的“重大改变”指的是对共产主义与商品货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从风马牛不相及转变到有一定的联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利用商业、市场等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对共产主义与商品货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从风马牛不相及转变到有一定的联系。
(2)
根据材料“苏联的工业化运动是对农民的一次疯狂的掠夺,是对苏联农村的一次巨大破坏,对苏联的发展毫无意义”可知,作者对苏联工业化的态度是持否定态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由于采用了暴力的收购手段,农民不得不把收成的绝大部分上缴,最后留下的仅占全部产量的百分之几,这种高征购标准使农民苦不堪言,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1931年苏联的牲畜总量损失了近一半。到1930年粮食不足的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到1932年深秋,苏联国内遍受到饥荒的威胁。……苏联的工业化运动是对农民的一次疯狂的掠夺”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引发了饥荒、是对农民的掠夺,对农村的破坏,不利于苏联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3)
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点睛】
15.(1)以免除徭役的方式来奖励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或: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意义: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意义: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实施新经济政策。
(4)①改革和革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②改革和革命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灵活应变;③制定革命方针或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本国国情。
(1)
依据材料“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变法明确规定:‘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结合所学可知,商鞅采取“耕绢致粟帛多者,复其身。”的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依据材料“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结合所学可知,俄国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农奴制的废除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使俄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
依据材料三内容“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尽快恢复濒于崩溃的国民经济,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苏维埃政权又一次处于新的危难困境之中。”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底,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4)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①改革和革命是社会前进的动力;②改革和革命要有开拓创新精神,要灵活应变;③制定革命方针或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本国国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