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敏思同学在期末复习时就东汉末至西晋时段形势发展趋势整理设计的思维导图,从该导图我们能读到的核心信息是(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它在历史上存在了半个世纪,真正的统一局面更是如同昙花一现。“它”是(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3.西晋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西晋最后灭掉了哪一政权,实现了统一
A.蜀 B.曹魏 C.吴 D.东晋
4.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封建王朝有
A.秦朝、西晋 B.东汉、西晋
C.西汉、东晋 D.秦朝、北魏
5.依据图示,判断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李白在诗中所描写的胡床原是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轻便工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引入中原并开始流行。这一现象的出现最主要是因为( )
A.民族矛盾尖锐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C.北方各族战争频繁 D.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7.学习历史,应该分清哪些是历史史实,哪些是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导致西晋从此衰落
B.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C.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建康,史称东晋
D.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于494年迁都洛阳
8.据史学工作者研究统计,从东汉恒帝永寿二年(156年)到西晋统一的120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万。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减少,最主要原因是( )
A.遭遇天灾 B.战乱不休,政局动荡
C.北方气候变差,条件恶劣 D.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9.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中原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促进了江南开发
10.如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春秋、东汉、东晋 B.春秋、东汉、西晋
C.东周、东汉、东晋 D.东周、东汉、西晋
11.“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导致了西晋衰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该“内乱”是指(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楚汉之争 D.国人暴动
12.“晋初,宗室诸王以将军、刺史等身份分镇地方,自行选取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既有了行政礼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这种现象,将会( )
A.埋下八王之乱的隐患 B.掀起胡汉移民的狂潮
C.加剧统治阶层的腐败 D.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
13.它是中用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它的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下列关于该王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者是司马炎,于280年灭掉吴国后统一全国
B.晋武帝时期,为争夺中央政权发生了“八王之乱”
C.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D.统治腐朽,其暴政引起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14.下图中空白处应填
A.曹魏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15.魏晋以来,内迁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表明
A.民族交融成果显著 B.民族纷争完全消失
C.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黄河流域适合游牧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皇帝”是谁 根据材料说明他修筑长城的月的。
(2)图中A、B分别是哪里 为了管理西域地区,西汉设立了什么行政机构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1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如图,完成表格
序号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A ① 220年 ② ③
B ④ ⑤ 刘备 ⑥
C ⑦ ⑧ ⑨ 建业
(2)写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 ,有何特点
(3)结合材料一如图,从什么时候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
(4)请写出以上序号所代表的西晋时期内迁各民族的名称
① ② ③ ④ ⑤
(5)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第一幅图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第三幅图反映的是西晋统一,反映了我国在这一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C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只符合第一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符合第二幅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中三幅图片,排除B项;材料中第一幅图是东汉末年,不属于魏晋时期,第三幅图反映的是统而非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它在历史上存在了半个世纪,真正的统一局面更是如同昙花一现”,可知“它”是西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C项正确;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排除A项;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覆灭,进入三国割据时期,排除B项;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420年,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魏国灭了蜀国后,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C项正确;西晋最后灭掉的是吴,而非蜀和曹魏,排除AB项;东晋出现于西晋灭亡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A符合题意;东汉建立在统一的王朝西汉灭亡之后,B排除;东晋统治区域主要在南方地区,C排除;北魏仅统一了黄河流域,D排除。故选择A。
5.D
【详解】
图示体现的政权是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传入中原并开始流行,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不是民族矛盾尖锐和北方各族战争频繁,排除A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
“西晋时的‘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导致西晋从此衰落”是对八王之乱进行评价,属于历史结论,A项正确;BCD项都是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8.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八王之乱历经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从此,战乱不休,政局动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B项正确;“遭遇天灾”、“北方气候变差,条件恶劣”、“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不是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CD选项。故选B项
【点睛】
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中原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民族交融,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逐渐走向民族交融,B项正确;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明,排除A项;民族矛盾没有消除,排除C项;北方人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D
【详解】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秦朝、西汉、东汉、西晋、东晋。故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分别是东周、东汉、西晋,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11.B
【详解】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晋惠帝时期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也推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B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最终刘邦胜利,建立西汉,排除C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周厉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
由材料“晋初,宗室诸王以将军、刺史等身份分镇地方,自行选取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既有了行政礼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可知,这种现象使得地方上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埋下八王之乱的隐患,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诸侯王为了夺取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西晋实行分封制,地方上诸侯王的权力过大,结果埋下八王之乱的隐患,没有体现胡汉移民和少数民族反抗的内容,排除B项、D项;西晋实行分封制,地方上诸侯王的权力过大,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分封制造成统治阶层的腐败,排除C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根据材料“它是中用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晋,西晋后期,晋惠帝时,为争夺皇权,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使西晋衰落,316年,西晋被匈奴灭亡,B项正确;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于280年灭掉吴国后统一全国,排除A项;由于“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排除C项;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B
【详解】
三国中最强的是魏国。但司马氏逐步取代了曹氏的权力。公元263年,魏国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除魏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完成了统一,B项正确;曹魏是三国之一,排除A项;前秦是西晋灭亡后的五胡十六国之一,由氐族苻氏建立,曾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C项;北魏是北朝时期的第一个王朝,是由鲜卑族的拓跋珪所建立,共持续了14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魏晋以来逐渐地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融合。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6.(1)秦始皇(嬴政)。防止游牧民族卷土重来(抵御匈奴)。
(2)长安和大秦(欧洲);西域都护
(3)民族融合
【详解】
(1)材料一“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抵御匈奴,秦始皇将战国时期各国在北方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一条“万里长城”。可知,“皇帝”是秦始皇;他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
(2)根据材料二“丝绸之路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首都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最远至欧洲(大秦),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史称丝绸之路。可知,图中A、B分别是长安和大秦。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幅图形象地反映出了原属少数民族的服饰、坐具已开始引入到内地人们的生活中。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历史现象。
17.(1)
序号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A ①魏 220 ②曹丕 ③洛阳
B ④蜀 ⑤221 刘备 ⑥成都
C ⑦吴 ⑧229 ⑨孙权 建业
(2)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3)东汉、魏、晋时期
(4)①鲜卑②匈奴③羌④氐⑤羯
(5)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使得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所以A①魏、②曹丕、③洛阳;B④蜀、⑤221、⑥成都;C⑦吴、⑧229、⑨孙权。
(2)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这是历史上称为赤壁之战。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则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西川。所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其特点是以少胜多。
(3)结合材料一如图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从东汉、魏、晋时期起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魏晋时,西、北各少数族人民向内地迁徙的活动,更加频繁,而且种族很多,主要有匈奴、羯、氐、羌以及鲜卑五族,他们同汉族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逐渐融合在一起。
(4)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以来,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周边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向内地迁徙。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①鲜卑②匈奴③羌④氐⑤羯。
(5)依据所学可知,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民族交融与国家统一之间的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使得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