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内容不是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杯酒释兵权 B.分散相权 C.重文轻武 D.建立“厂卫”
2.北宋为了长久立国,“息天下之兵”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杯酒释兵权 ②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③设置通判 ④设转运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3.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为此,王安石实行(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4.唐朝末年,中原地区战乱不止,形成五代十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是( )
A.后梁 B.后周 C.南宋 D.北宋
5.王安石变法颁行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军队战斗力问题 B.政府财政收人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6.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是枢密院。下表是这一最高军事机构文武官员的占比情况。该材料反映出宋朝( )
A.等级森严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重文轻武
7.观察下图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的a时段处于我国的( )
A.隋朝时期 B.元朝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8.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宋太祖,整治威胁君主统治的种种弊端。下列不属于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是
A.废除丞相,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B.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C.“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D.收地方精兵全部调入中央禁军
9.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据此推知宋朝的基本国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重文轻武 D.重武轻文
10.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由文人担任 B.文臣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
C.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D.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阵图”行事
11.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下列选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宋朝尽力提高平民地位 B.宋朝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C.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D.宋朝的贵族的腐化堕落
12.“铁打的兵权,流水的皇帝。及至赵匡胤陈桥兵变而建立宋, 这种局面已经将近100年。殷鉴不远,宋朝开国始便有意识对‘文’与‘武’进行调整,然而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武装割据,但却导致了宋朝对外作战时屡战屡失败。” 下列对材料意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
C.该政策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D.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13.在中国两千年的皇权社会,宋朝是个独特的存在。在这个武将开国的朝代里,文人却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演绎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宋朝。题干中“武将”指的是
A.赵匡胤 B.赵构 C.宋徽宗 D.宋钦宗
14.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这有利于
①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③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造就科技发达的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制作历史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宋朝时期历史发展特点是封建的( )
A.政权的并立 B.大一统局面 C.繁荣与开发 D.国家巩固发展
二、综合题
1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繁荣和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确立起来。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材料三科举制度在宋代有重大发展,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儿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材料四宋朝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要受到文官的管束。这种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文臣掌兵,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宋朝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导致官员冗余,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明高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采取什么样的治国政策?简要评价这一政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晋至北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趋势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宋太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宋朝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宰相之下设若干副宰相,并设立多重机构,分割相权。在地方,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立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北宋还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建立“厂卫”是在明朝,D项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置若干副宰相,设立多重机构;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力;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故BCD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3.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从而造成士兵多但是良莠不齐,造成冗兵,加大政府支出,为此,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保甲法,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平时维持社会治安,战争时候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D项正确;募役法是政府统一收取一定费用代替服役,不符题意,排除A项;BC项与军事无关,排除。故选D项。
4.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他就是宋太祖。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中原和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D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五代中的两个朝代,没有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C项建立时,五代十国已不存在了。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详解】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都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属于王安石变法中的为了实现富国的措施,B项正确;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与增强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A项;方田均税法,是为解决以往各地田赋不均、税户相率隐田逃税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措施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枢密院是军事机构,但最高长官的比例中,文官却远高于武官,体现出重文轻武,D项正确;材料是文官、武官比例对比,不是等级、 藩镇、宦官,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907年唐朝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D项正确;隋朝时间在唐朝前面,排除A项;元朝灭了南宋,统一了全国,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618年唐朝建立,907年唐朝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丞相是在明朝,A符合题意;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收地方精兵全部调入中央禁军都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9.C
【详解】
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故C符合题意;休养生息政策在汉初实行,排除A;重农抑商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重武轻文与宋朝的基本国策不符,排除D。故选C。
10.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的知州权力受到通判的牵制、监督,与知州相互制约,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正确表述,不符题意,排除。故选C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C项正确;宋朝尽力提高平民地位,宋朝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与题干“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无关,排除AB项;宋朝的贵族的腐化堕落与科举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是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这段文字叙述了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即该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D项正确;A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C项;该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情况的发生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故选D项。
13.A
【详解】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 建立政权,史称北宋。材料中“武将”是赵匡胤,A项正确;赵构是南宋皇帝,不是武将,排除B项;宋徽宗和宋钦宗是“靖康之变”时被金国掳走的皇帝,排除C和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注重文教事业发展,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宋朝发展文教事业措施,是其重文轻武国策的表现,对军队战斗力增强没有影响,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与巩固,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开放与革新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时期,封建的正确并立,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是①处宋朝时期是政权的并立,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1)三省六部制
(2)进士科的创立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答到任意2点)
(3)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这种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
根据材料一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
根据材料“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确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建立;根据材料“贞观年间,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可知,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根据材料“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可知,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根据材料“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可知,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3)
根据材料“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儿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对“文明高度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4)
根据材料“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要受到文官的管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根据材料“这种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文臣掌兵,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宋朝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导致官员冗余,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概括可知,重文轻武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7.(1)逐渐增长。
(2)观点:隋唐时科举考试公平公开。论述:隋唐时科举制自产生之日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国家凭借学子自身的才能,采用公平竞争的办法择优选拔。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结论: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开平等的竞争机会。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可得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长。
(2)本问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隋唐科举制……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提炼观点:隋唐时科举考试公平公开;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说知识加以论述,隋唐时科举制自产生之日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国家凭借学子自身的才能,采用公平竞争的办法择优选拔。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创造了相对公开平等的竞争机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