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选择题
1.如图历史人物七次率领船队远航,关于他的航海活动不符史实的是
A.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威望,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B.最远到达欧洲和地中海
C.船上主要装载的是丝绸、焱器、茶叶、漆器等
D.所到之处.都向当地首领表达通好意愿
2.下图是明永乐青花锦纹绶带耳扁壶,典雅的造型设计取自于阿拉伯的青铜器,幽兰的青花钴料来源于阿拉伯国家的“苏麻离青”。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3.“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4.“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豪迈雄壮的《凯歌》有关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文天祥
5.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下西洋
6.1405-1433年,他率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由此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A.玄奘 B.郑和 C.郑成功 D.戚继光
7.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根据如表所列史实,可以归纳的最佳主题是( )
人物 事迹
张骞 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玄奘 西行印度,推动佛教交流
鉴真 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郑和 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A.商业贸易 B.佛教传播 C.航海伟业 D.和平外交
8.下列诗句,属于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写的是( )
A.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D.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9.某同学搜集了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日本大化改新、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等相关书籍。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的是( )
A.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B.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C.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 D.古代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10.下表是某一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进行的分类整理。其中①处应填
类别 中国古代人物
第一类 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
第二类 张骞、玄奘、①
第三类 华佗、张仲景、李时珍
A.郑和 B.岳飞 C.司马光 D.关汉卿
11.1405年—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下西洋,其主要目的是( )
A.掠夺海外各国的珍宝和财富 B.建立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D.大力发展与各国的海外贸易
12.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该诗的作者应为( )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日本)。”
材料二 《明史》记载:“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和等自永乐初(1405年),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领官兵数万人,海船百余艘,自太仓开洋……抵于西域…….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仰之以安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六渡出海”的僧人指的是谁?唐朝时日本政府经常派使团来到唐朝学习交流,这种使团被称作什么?
(2)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能够反映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所述史实,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原创题)
材料一: 《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材料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日本长屋亲王《绣袈裟衣缘》
材料三:“他是东方的航海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大国形象……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
——英国李约瑟
(1)材料一中的张骞为开通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奠定了基础。写出这条大动脉的名称。通过这条大动脉传入中国的宗教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古代中日两国文化的友好交流,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3)材料三中的“他”在中外关系往来中有何壮举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这壮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请谈一谈古代中外友好交流给你的启示。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玄奘
(1)阅读材料一,你从该名人身上感悟到了怎样的精神。
材料二 市舶收入直接上缴中央政府,其数量相当可观。据载,南宋绍兴末年泉州港的市舶收入,每年大约在百万缗上下,约占南宋政府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五。
——摘编自《泉州史志》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当时的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了什么政策?
材料三 下图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影响明朝时期远洋航海兴衰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如今的对外开放应怎样做才能避免远洋航行遭废止那样的悲剧重演?
材料四 当中国帆船和华商成为中国海外贸易主角后,其活动领域之广也远非前代可比。唐代初年宰相贾耽考订的“广州通夷道”,提及东亚和印度洋水域的29个海外国家和地区。成书于南宋后期的《诸蕃志》,记载了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元代前期成书的《大德南海志》,记录了与广州通商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143个。元代末年成书的《岛夷志略》,涉及的海外地名超过200个。
——摘编自《宋元时期国人的海外开拓事业》
(4)依据材料四,指出从唐朝至元朝,我国海上对外交往呈现的趋势。请写出促使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的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抵达欧洲,故B叙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中的叙述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2.D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明永乐青花锦纹绶带耳扁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之间的联系,故青花锦纹绶带耳扁壶可以印证明朝与阿拉伯地区的之间的交往,D项正确;玄奘西行加强了唐王朝与印度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吐蕃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鉴真东渡加强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目的是扬国威,不以发展本国经济为目的,船队规模大,带去的中国特产都送给了沿路居民,促进了与东南亚等地区的经贸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在陆上,排除A项;鉴真东渡没有舰队,不符合题干中“舰队这么强大”,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不符合题干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明朝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诗“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C项正确;岳飞抗金, 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 文天祥抗元,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 ,张班是指张骞、班超,哥麦指的是哥伦布、麦哲伦,可以看出其所称赞的事件与对外交往、航海探险有关。结合所学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该对联出现在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说明称赞的是郑和下西洋。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立功异域、开探险先河”是解题的关键,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该对联出现在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说明称赞的是郑和下西洋。
6.B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明朝前期,明成祖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于1405—1433年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B项正确;玄奘是唐代时期的高僧,他西行天竺取经,加强了中印文化交流,排除A项;郑成功是明末清初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排除C项;戚继光是明朝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没有率船队下西洋,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和平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和郑和下西洋均属于对外和平友好交往,所以表格的主题是和平外交,D项正确;玄奘和鉴真的外交活动与商业贸易无关,排除A项;传播佛教的是玄奘和鉴真,排除B项;航海伟业指的是郑和的远航,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
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A项正确;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岳飞的诗句,排除B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诗句,排除C项;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陆游的诗句,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和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日本大化改新、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等历史事件都与文明的交流和冲撞有关系,所以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古代文明的的冲撞与交融,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和鉴真东渡等与AB项不符,排除AB项;亚历山大东征和阿拉伯帝国扩张不属于和平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
表格中第一类人物“宋太祖、明成祖、康熙帝”都是皇帝,第二类人物“张骞、玄奘”都是外交人士,第三类人物“华佗、张仲景、李时珍”都是医学家。结合所学知识,郑和是明朝著名的外交家,曾经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流,与“张骞、玄奘”同为外交人士,A项正确;岳飞是抗金英雄,是军事将领,与外交无关,排除B项;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关汉卿是元朝著名剧作家,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宣扬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活动,不是为了掠夺海外各国的珍宝和财富、建立广大的海外殖民地,排除A、B项;大力发展与各国的海外贸易不属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代,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消灭了倭寇,维护了人民利益和安全,他写诗明志说“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B项正确;郑和是航海家,郑成功打击荷兰侵略者,文天祥抗元,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3.(1)人物:鉴真。使团:遣唐使。
(2)目的: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根本原因: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和平交流;相互学习、合作共赢、互信互助等。(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鉴真东渡到日本。故“六渡出海”的僧人是鉴真。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遣唐使”。
(2)根据材料“……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根据苏旭偶尔在会师,郑和下西洋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3)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和平交流;相互学习、合作共赢、互信互助等。
14.(1)丝绸之路。佛教
(2)鉴真东渡日本
(3)七次下西洋。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也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4)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加强国家之间的友好交流,互通有无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等。(符合题意即可)
(1)
问题一: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问题二:依据所学可知,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3)
问题一: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指的是郑和,他曾七次下西洋。问题二:依据材料三信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大国形象……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也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4)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外友好交流有利于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家繁荣昌盛,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取长补短(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
15.(1)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树立远大理想,并坚持不懈,无畏生死的精神。
(2)说明海外贸易成为南宋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或奖励发展海外贸易或实行对外开放等等)
(3)国力的兴衰。对外开放必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要兼顾人民的利益;等等。
(4)我国海上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或对外交往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指南针的应用;经济重心南移;对外开放等等。(答出两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可知是玄奘西游天竺,不畏艰难万苦,回到唐朝以后,晚年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和印度的历史文献。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树立远大理想,并坚持不懈,无畏生死的精神。
(2)问题:根据材料二“市舶收入直接上缴中央政府,其数量相当可观。据载,南宋绍兴末年泉州港的市舶收入,每年大约在百万缗上下,约占南宋政府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点五。”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海外贸易成为南宋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政策: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如在主要港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市舶司;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等。
(3)据材料三“随着国力的渐趋衰落,远洋航行被当作一种弊政而遭废止”可知,影响明朝时期远洋航海兴衰的主要因素是国力的兴衰。如何避免悲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如今的对外开放必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要兼顾人民的利益做才能避免远洋航行遭废止那样的悲剧重演。
(4)根据材料四“唐代初年宰相贾耽考订的‘广州通夷道’,提及东亚和印度洋水域的29个海外国家和地区。成书于南宋后期的《诸蕃志》,记载了南海有53个国家和地区。元代前期成书的《大德南海志》,记录了与广州通商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143个。元代年成书的《岛夷志略》,涉及的海外地名超过200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至元朝,我国海上对外交往呈现的趋势是我国海上对外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或对外交往国家和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加;促使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是指南针的应用、经济重心南移、国家统一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