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50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15
C.洗澡时淋浴水温约为70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2.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放热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在EF段放热,温度降低
3.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A.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 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4.注射新冠疫苗是防控疫情的重要途径。如图所示,目前,我国上市的新冠疫苗已达四种,据了解疫苗需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存疫苗的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5℃
B.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打开保存疫苗的冰箱时看到冰箱周围有“白雾”,“白雾”是冰熔化形成的
D.注射疫苗前,用酒精对皮肤消毒,因酒精蒸发吸热使皮肤感觉凉爽
5.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 )
A.干冰变小 B.将手上的水烘干
C.冰雪消融 D.树枝上的霜
6.对以下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7.一位粗心的护士忘了甩体温计,就给病人测体温,测出示数为 37.8℃,则病人的体温不可能是( )
A.37.8℃ B.37.5℃ C.38.2℃ D.36.5℃
8.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9.重庆是“山城”、“雾都”、“火炉”,好吃好玩好看令人流连忘返,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A.武隆的雪
B.人刚从北温泉里出来觉得冷
C.沸腾的火锅
D.仙女山的雾
10.口罩成为常态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们常因口罩佩戴出现镜片模糊的情况,这是液化现象。下列实例中与它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夏天,清晨草叶或树叶上形成露珠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11.医护人员所戴的护目镜容易起水雾。护目镜上水雾的形成与下列现象成因相同的是
A.玻璃上的“冰花” B.嘴里呼出“白气” C.湿衣服变干了 D.雪人直接变小
12.下列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课桌高度约为0.7dm B.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人体心脏1min跳动次数约为60次 D.重庆冬天的最低温度约为-20oC
13.把一盆0℃的水放到-5℃的房间里,在水完全结成冰之前,这盆冰水的温度( )
A.等于-5℃ B.等于0℃
C.介于0~-5℃之间 D.无法确定
14.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逐渐升高
B.在第8分钟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D.该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15.如图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
A.①和④ B.②和⑤ C.③和⑥ D.都正确
二、填空题
16.炎热的夏天,打开直冷式冰箱冷冻室门,发现冰箱的内壁上结了很多霜,这些霜是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同时还发现冷冻室附近出现“白气”,“白气”是______(选填“冰箱”或“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些“白气”会______(选填“向上飘”或“向下落”)。
17.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在测量物体温度的活动中,三位同学的测量情况如图甲、乙、丙所示。则乙测量的温度是______℃,丙测量的温度是______℃。
18.(1)如图甲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图甲中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若没有甩就先后测量甲、乙两人的体温,若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6.4℃、38.8℃,而经此体温计测量:甲的读数是___________;乙的读数是_________。
(2)世界上第一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如图乙所示)是根据气体的这种性质制成的。球形容器内是空气,下方的容器里盛的是水。若发现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则表明气温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
19.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本次奥运场馆的制冰第一次大规模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冰过程中,制冷管道内液态二氧化碳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为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从其周围冰板混凝土中______热量。冰板混凝土温度逐步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洒在冰板上的水就会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成冰。
20.如图所示,注射时在皮肤上擦一点酒精,就会感到凉快,这是因为酒精_______时,吸走皮肤表面的热,从而使皮肤_______的缘故.
三、综合题
21.下列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是( )
A.秋天,树枝上美丽的雾凇 B.夏天,水管外壁出现小水珠
C.寒冬,冰冻的衣服变干 D.室内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
选择理由:_________ 。
22.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温度计,如图甲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水平部分有一小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利用测温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2)此装置遇到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3)图乙是某患者测量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图,此时患者的体温为_______°C,分度值为_______°C
23.请阅读《“372”潜艇掉深,上演3分钟生死时速》并回答题。
“372”潜艇掉深,上演3分钟生死时速
2014年12月,我海军组织的一次实战化战备远航训练,南海舰队“372”新型常规潜艇正悄无声息地潜航。
突然,潜艇深度计指针突然向下大幅跳动,艇体急速下沉!
“不好,潜艇掉深了!”
掉深的原因是因为某段特殊的海域,上层海水密度大、下层海水密度小,这样的海域被称为海中断崖, 潜艇在海水下航行时,如突遭海中断崖,会立即减少浮力,难以控制的急剧掉向海底,造成失事。
生死关头,指挥员王红理立即下达增速、补充均衡、吹除压载水舱等一系列指令,全艇官兵舍生忘死奋力排险。
“打开应急高压气阀门,向水柜供气”。
糟糕,“主机舱管路破损进水!”
祸不单行!此时主机舱一根管道突然破裂,大量海水瞬间喷入舱室。
“损管警报!”“向所有水柜供气!”生死关头,指挥员当机立断,果断下令。
伴随着刺耳的损管警报声,全艇上下闻令而动,扑向各个控制阀门……
不到10秒钟,应急供气阀门全部打开,所有水柜开始供气;一分钟内,上百个阀门关闭,数十种电气设备关停;两分钟后,全艇各舱室封舱完毕!官兵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与死神赛跑。
该做的都已做完,而这时,掉深速度虽有减缓,但潜艇掉深没有立即停止,还要继续下降。大约3分钟后,在“372”潜艇即将下沉到极限工作深度时,掉深终于停止。潜艇在悬停10余秒后,深度计指针缓慢回升,艇体终于开始上浮!
阅读以上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潜艇掉深时,潜艇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会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2)“打开应急高压气阀门,向水柜供气!”目的是排出水柜中的水,使潜水艇自身的重力________;(选填“增加”或“减少”)
(3)向所有水柜供气后,潜艇掉深有所减缓,但不会立即停止,这是因为潜艇具有________;
(4)在忽略海水阻力的情况下,请画出潜艇匀速上浮时的受力示意图。
( )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如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左右,考虑到混合液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 04 107 111 117 124 141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
(2)对我们青岛地区常年最低气温约为- 15°C的汽车来说,宜选防冻液含量为________%的混合液;
(3)长时间使用后,因为________(选填“水”或“防冻液”或“混合液”)的蒸发会导致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将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25.如图是关于水循环的示意图,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凝成小水滴,大量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云;小水滴相互聚集,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成雨。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从而凝成微小的冰晶,聚集后就变成雪花飘落大地。这些天空的降水落到地面,一部分直接变成小溪,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后,变成股股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又注入大海。
(1)依次写出上文划线部分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
(3)天气预报中常说:“……向北移动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地区的冷空气前锋相遇,将在我国××至××之间形成一条东西方向的降雨带……”试说明暖湿气流携带较多的水分,为什么不一定带来降雨,而与冷空气相遇才会降雨 _____________。
2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 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故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周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__;沸点变化的情况是______。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 -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__。
A.30% B.40% C.60% D.90%
(3)请在上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______;且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降低/不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人觉得舒适的室温大约23,所以中考考场的室温约为23,故A不符合题意;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略高于0,约为2,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38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A
【详解】
AB.由图可知,BC段时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根据晶体熔化的特点:“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可知,该晶体从第3min开始熔化,到第6min结束,则在时,该物质正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正确,B错误;
C.由图可知,EF段为凝固过程,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时间
故C错误;
D.该物质的凝固过程对应的是EF段,向外放热而温度不变,凝固点为45℃,故D错误。
故选A。
3.B
【详解】
A.陶罐隔热效果较好,铁导热性好,不适合,故A不符合题意;
B.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利用了水蒸发吸热,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故B符合题意;
CD.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或湿热环境内不容易蒸发,所以不适合,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
A.保存疫苗的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5℃,故A错误;
B.冰箱冷冻室中的霜是水蒸气变成固态,即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白雾”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是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用酒精对皮肤消毒,由于酒精蒸发吸热,所以皮肤感觉凉爽,故D正确。
故选D。
5.D
【详解】
A.干冰变小,是由固态升华为气态,需要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将手上的水烘干,是由液态汽化为气态,需要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冰雪消融,是固态熔化为液态,需要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树枝上的霜,是气态凝华为固态,需要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详解】
ABC.云、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体成小水珠形成的,故AC错误,B正确;
D.霜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很细的缩口,在离开人体读数时,体温计液注不会下降,护士忘了甩体温计,就给病人测体温,测出示数为37.8℃,病人的体温可能小于或等于37.8℃,不可能是38.2℃。
故选C。
8.C
【详解】
由图像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为乙,故甲是液态、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所以甲到乙是凝固,乙到丙是升华,丙到甲是液化。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9.D
【详解】
A.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强冷空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刚从温泉里出来觉得冷,是因为皮肤表面的水汽化吸收了身上的热量所致,故B不符合题意;
C.火锅中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详解】
A.冰雪消融是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B符合题意;
C.霜是气态变成固态的凝华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详解】
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水雾的形成是液化;
A.玻璃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符合题意;
C.湿衣服变干是水蒸发,属于气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雪人直接变小是固态的雪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
A.教室课桌高度约70cm,约7dm。故A不符合题意;
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常人心脏跳动的次数是60~100次/min,故B符合题意;
D.重庆冬天的最低温度一般3~5 oC,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B
【详解】
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在水完全结成冰之前,这盆冰水的温度是0℃,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4.D
【详解】
A.AB段表示该物质吸热升温过程,温度逐渐升高,还没达到熔点,熔点是物质达到熔化时的温度,熔点不变,故A错误;
B.在第8分钟时,达到熔点,物质开始熔化,故B错误;
CD.BC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该曲线是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沥青不是晶体,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B
【详解】
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与容器的底和侧壁接触,故①③错误,②正确;在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故⑤正确,④⑥错误。综上,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6. 凝华 空气 液化 向下落
【详解】
[1]霜的形成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2][3][4]打开冰箱门时,冷冻室门附近温度很低,此时门外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冷冻室附近遇冷液化形成“白气”;这些“白气”实质是小水珠,它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会向下落。
17. 热胀冷缩 1.6 ﹣0.6
【详解】
[1]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体温计有一个细小的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2]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2℃,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的上方,所以为零上,是1.6℃。
[3]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2℃,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的下方,所以为零下,是﹣0.6℃。
18. 热胀冷缩 36.8 36.8℃ 38.8℃ 降低
【详解】
(1)[1][2]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观察图中的体温计可知,分度值为0.1℃,图中体温计示数为36.8℃。
[3][4]待测物体的温度高于温度计原来的示数,体温计中液面就会上升,但在体温计离开人体后能够保持温度计的示数不变,所以使用前未将水银甩回玻璃泡里,只能使读数高于实际温度,故甲的读数是36.8℃;乙的读数是38.8℃。
(2)[2]液面由A上升到B位置,说明球形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减小;球形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是因为容器内气体受冷体积减小,球形容器就是感知空气温度的,球内气体受冷说明空气温度降低了。
19. 汽化 吸收 凝固
【详解】
[1][2]制冰过程中,制冷管道内液态二氧化碳变为二氧化碳气体,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需要吸热,从而从其周围冰板混凝土中吸收热量。
[3]洒在冰板上的水是液态变成固态的冰,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20. 蒸发 降温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分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吸热,导致物体温度降低.
【详解】
在皮肤上擦上点酒精,酒精由于蒸发,而吸收皮肤上的热量,从而使皮肤的温度降低.
21. C 见详解
【详解】
[1]A.雾凇的形成是空气中水蒸气在低温环境中放热直接凝华成了小冰晶,凝华现象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水管外壁出现小水珠是空气的水蒸气在遇到冷水管时放热液化形成的,液化现象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冰吸热后直接升华变成了水蒸气,升华现象吸热,故C符合题意;
D.玻璃窗上形成冰花是空气中水蒸气在低温环境中放热直接凝华成了小冰晶,凝华现象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2. 气体的热胀冷缩 左 39 0.1
【详解】
(1)[1]当给烧瓶加热或者冷却时,烧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弯管内的液柱会左右移动,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2)[2]当烧瓶遇到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收缩,液柱会往左边移动;
(3)[3][4]该体温计的量程是35°C~42°C,分度值是0.1°C,如图所示,液柱所指位置示数为39°C。
23. 变小 减少 惯性
【详解】
(1)[1]“掉深”是因为某段特殊的海域,上层海水密度大、下层海水密度小,据p=ρgh可知,潜艇上、下表面的受到的压强差减小,压力差减小,即浮力减小。
(2)[2]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为了上浮,应使重力小于浮力,所以应迅速打开供气阀门,排出水舱内的水,使重力减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潜艇上浮。
(3)[3]施高压供气、关闭各种阀门后,潜艇掉深有所减缓,但不会立即停止,这是因为潜艇具有惯性,要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4]忽略海水阻力,潜艇匀速上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如图所示:
24. 先降低后升高 40 水 升高
【详解】
(1)[1]观察表中数据得出,当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2)[2]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由于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2℃左右,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27℃左右,由表中数据可知选择40%和90%的防冻液,而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所以选择40%的防冻液较为合适。
(3)[3]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
25. 汽化(或蒸发) 液化 凝华 汽化(或蒸发) 这是因为水的状态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降雨
【详解】
(1)[1][2][3]水变成水蒸气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气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华。
(2)[4]三种物态变化中,汽化需要吸热,液化和凝华需要放热。
(3)[5]这是因为水的状态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水蒸气只有在遇到冷空气时,才能被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降雨。
26. D A B 120(数值在119~121以内均正确) 升高
【详解】
(1)[1]通过表格数据分析知道,防冻液含量从30%逐渐增大到60%时,混合液的凝固点从-17℃降低到-49℃;当防冻液含量由60%逐渐增大到90%时,混合液的凝固点从-49℃升高到-28℃,所以防冻液含量从30%增大到90%时,混合液凝固点先降低再升高,故选D。
[2] 通过表格数据分析知道,沸点变化的情况是逐渐升高,故选A。
(2)[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根据“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则混合液的凝固点约为-25℃~-30℃,由表格中的信息知道,应选防冻液含量为40%的混合液,故选B。
(3)[4]根据表中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数据描点,然后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
[5]由图象可以找出当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约为120℃。
(4)[6]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而防冻液不易挥发,就会导致防冻液含量增大,由表格中的信息知道,混合液的沸点随着防冻液含量增大而升高,所以,混合液的沸点会升高,即其原因是水会因为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