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6 06:41:27

文档简介

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联考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刷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社工部说过:“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他自己也说过:“解道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同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店。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写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客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这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其实并不是矛盾。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语,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语,国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剑作亦难尽善尽美。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刷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和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马工程(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光潜认为艺术家进行创作都需要经历模仿和创造两个阶段,这是通往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B.亚里士多德认为,为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C.艺术家要有诗人的妙悟和匠人的手腕,前者强调对艺术的领悟能力,后者强调手腕使用技巧。
D.艺术模仿既可指模仿别人的艺术作品,学习该门艺术的学问和技巧;又可指模仿现实人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今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
B.艺术创作者,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就一定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
C.能不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艺作品的根本标准。
D.历史叙述已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生活真实;诗歌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贵在体现艺术真实。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塞缪尔·约翰逊)
B.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
C.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D.美术一旦脱离了真实,即使不灭亡,也会变得荒诞。(托卡莱尔)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初 雪
作者:路翎
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面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一个八九个月的婴儿。前沿的炮声在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的巨大的回响。几百公里的路程,而且夜里面天气要更冷的。于是刘强把孩子抱过来交给了驾驶室里十八岁的王德贵。
车上了大公路不久,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从前面一直挂过来了。这台车在照明弹的亮闪闪的照耀下箭一般地飞奔出去了,带着红色曳光弹的子弹不断落在他们周边,车下面的土地不时地在爆炸里震动着。刘强坚毅地瞧着前面,脸色略微有点灰白。他非常出色地驰过环山的公路,越过很多车辆。王德贵感动地看着他,注意到这个老司机的大衣脱落到后面去了,伸出手来替他拉上,于是发觉他的左肩的衣服已经叫鲜血浸湿了。
刘强坚韧地从一条险陡的小路绕过了公路上堵塞着的一群车辆,来到了拥挤的桥头。
敌机正在云层里盘旋,找寻着目标。江的两岸,保护桥梁的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在射击着,传来急促的剧烈的声音,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的红色的火星。车子一辆接着一辆,慢慢地驶上了刚修好的桥。
但刘强的车被管理桥头的一位工兵连长拦住了。工兵连长说,必须排好队按次序前进,因此,刘强应该退到大公路上去排队,否则就要等待已经排成一队的车辆过完。
“我来交涉去!”王德贵理直气壮地叫着,打开车门抱着孩子出去了。
刘强疲困地坐在那里,他听见小王说:“同志,你想想吧,这并不是我们不遵守,……我们的司机负伤了,我们一台车并不妨碍大家呀!”
他又听见那工兵连长的非常疲劳的、冷淡的声音:“不遵守制度就妨碍大家,……”
“小王,回来!”刘强有点烦躁又严厉地说,“遵守制度吧!”
王德贵没有来得及回答,他的怀里的、被他包在羊皮大衣里的那个男孩哇的一声哭起来了。这哭声是这么意外,大家都朝这边看着。小王一瞬间也被这哭声闹慌了,他不好意思地、赶紧地拍着孩子说,“别哭了,哭什么呀!”但立刻他的声音就不觉地变得非常柔和,他拍着孩子的屁股说,“不哭,啊,宝宝,咱们马上就要过桥了。”这时候敌机又经过顶空,高射炮猛烈地射击着,可是小王没有注意到这个,人们也没有注意到这个。
那孩子继续地哭着。工兵连长奇怪地、沉闷地问:“这是怎么搞的?你哪里弄来的这个孩子呀!”
“我弄来的?”小王激动地嚷着,“你没看见吗,咱们车上全是前面下来的朝鲜妇女!”随即他又拍着孩子的屁股,“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
听了一听敌机已经过去,工兵连长就打亮了手电,照见了那个在小王怀里动着四肢大哭着的、满脸眼泪的孩子,并且照见了小王那被孩子尿湿了一大片的羊皮大衣。在手电的反光里,刘强注意到工兵连长的疲乏的脸上有了一丝微笑,并且他那眼睛因讥诮和喜悦而发亮。
“这他妈的!”工兵连长讥讽地说,一下子变得生气勃勃了,“你看你这个样儿!'不哭啦,小宝宝,过不了桥就呆着吧。'你呆着吧!”
“难道不是这样的?”小王叫着。
周围的人们都看着孩子。这些疲困、受冻、焦灼的战士们、司机们,大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当那孩子的小手在手电的亮光里一下子扑打到小王的脸上去的时候,那个工兵连长脸上的笑客更明显了。大家于是懂得,这毛手毛脚的年轻的司机助手,为什么要求得这么理直气壮了。
工兵连长就亮着手电向车子走去,对车子照着。那些妇女们默默地迎着手电的亮光-在紧急的情况和严寒中她们是绝对沉静的。小王抱着那啼哭的孩子跟着工兵连长跑着,一边跑一边拍着孩子:“好宝宝,不哭啦,咱们这就过桥啦!啊!啊!”
工兵连长和另外的几个司机都看见了-这些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都是穿得很单薄的。
“同志……这并不是我不遵守……”小王温柔地说。
“好啦,别唱了,过去吧。”工兵连长讥讽地说,忍不住地微笑着:“什么,”好宝宝,不哭啦,过桥啦!'-你这家伙滑头!”
小王快乐地叫了一声爬上了司机台。于是这台车插入了正在行驶着的车子的行列中间,上了桥头。工兵连长和其他的司机们不觉地跟着这台车走了几步,然后就站在冷风中,听着马达的吼声中传来的孩子的哭声和小王的快乐的抚爱声-大家的脸上都长久地含着安静的、满足的笑容。
过了桥以后,刘强就有些支持不住了,他咬着下嘴唇,一声不响地开着车。他的头脑里闪过了一些图景。在一间亮着灯光的房子里,他的孩子们正在甜蜜地睡眠,小小的头歪在枕头边上,旁边摆着红花布做的新棉袄-那是奶奶亲手缝的。长方形的房间里堆满东西,这都是老人家的东西,于是房间里就有着陈年古旧的生活气味。想到这个,他觉得很宽慰。接着他又看见他的女人站在织布机旁,一边工作一边在想着:“下雪了。他在前线怎么样呢?穿上棉衣没有呢?”
“下雪了,”王德责快乐地说,“这是今年头一次下雪。”
“下雪了。”刘强心里愉快而安静。
“来吧,我来当会儿妈妈吧,这段路给你。将来你一定是个好司机!”他抱过了孩子。王德贵带着庄严的激动坐上了驾驶的位置。
公路上,雪已经积起了三四寸。这台车平稳地前进着。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叙述的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虽无意于渲染战争场面,但“灰暗的云层下面布满了一阵阵红色的火星”等描写仍让人惊心动魄。
B.小说中运送朝鲜妇孺的车辆过桥时受到工兵连长的无理阻拦,却在孩子哭声中得以顺利放行,情节的转折使故事富有戏剧性和趣味性。
C.小说以众人“安静的、满足的笑容”结尾,意蕴丰厚,饶有余味,同时也与文中对“微笑”“笑容”的多次描写前后呼应,更显得结构完整。
D.小说中的“工兵连长”“朝鲜妇女”等词语,以及文末标注的创作日期,都指向抗美援朝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多处都可以感触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比如司机刘强沉静的态度,在紧急情况下绝对沉静的妇女,大家安静目送的场景。
B.小说描绘的很多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是塑造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的重要助力,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合理的铺垫。
C.小说描写了很多人物形象,不论是刘强、王德贵,还是工兵连长,或者是车中的朝鲜妇女,都在作者的笔下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D.小说的语言经过精心锤炼,华丽典雅、饱含热情,把一场宏大战争中的一个微小的场景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能重现在读者的眼前。
8.文中多处写到不能言语只会哭泣的朝鲜婴儿,请联系文本分析婴儿在这篇小说中的作用。(4分)
9.小说用平淡的口吻叙述着硝烟背后的人情冷暖。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阊(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初,广汉太守弘农王溶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溶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溶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溶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溶,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三年冬十二月,吴夏口督孙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诏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荆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笃,举社预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辛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泉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注]铃阁,将帅居住办事的地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枯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B.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C.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D.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仆射,秦代始设官职,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书省的次官。
B.阴谋,文中指晋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现多用作名词,指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C.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
D.辇,用人力推挽的车,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辇;文中让羊祜乘辇是一种礼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羊祜在荆州安抚远近百姓,对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善待吴国降兵,重视垦田生产,使军队粮食丰盈,获得军民拥戴。
B.有人以秦、凉地区的胡人可能成为隐患为由反对伐吴,羊祜认为只要快速行动成就灭吴大功,胡人就不足为虑,但仍然没有说服众人。
C.晋武帝认可羊祜的伐吴之计,但当吴国的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多家离去后,他仍然追究羊祜的不追讨之过。
D.羊祜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但他不贪图灭吴之功,只是提醒晋武帝要谨慎选择灭吴之后的治理者,并在病危之际举荐杜预治理吴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4分)
(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4分)
14.羊祜“密表留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 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竟,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后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周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权等造谣攻击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各种议论,作者态度明确,彰显了其博大的胸襟。
B.诗的三、四两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直抒己见,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轻重”“美恶”主要看自己的所作所为。
16.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 ”一句看着庭柯,“ ”一句流连孤松,都寄托着陶渊明的高洁之志。
(2)《蜀道难》中李白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表达对国事忧虑的句子是“ , ”。
(3)《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4)荷花,也称芙蓉、莲花,历来为文人所青睐,或用以描绘优美风光,或用以象征高洁品格,或用以比喻美好理想,比如“ , ”。
(四)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枝枝相覆盖 会不相从许
B.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C.愿陛下矜愍愚诚 不矜名节
D.府吏见叮咛 君既若见录
19.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一项是( )(2分)
①悦亲戚之情话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③躬亲抚养 ④室仅方丈 ⑤臣欲奉诏奔驰
⑥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⑦亦有感于斯文 ⑧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⑨余稍为修茸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⑤⑦⑧ D.①⑨④⑦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2分)
①夙兴夜寐 ②携幼入室 ③桑之落矣,其黄面陨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⑤垣墙周庭,以
当南日 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⑦固前圣之所厚 ⑧臣具以表闻
A.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 ①/②⑤/③⑦/④/⑥⑧ D ①⑧/②/③⑦/④⑥/⑤
2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遂见用于小邑
C.为仲卿母所遣 D.而刘夙婴疾病
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用十二时辰记时。黄昏,即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B.古人说话往往加上表示敬意或谦卑的词。“伏惟”,是古时晚辈对长辈或下对上说话时的恭敬用语。“猥”,辱,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C.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水和九年,岁在癸丑”,“水和”是年号,“癸丑”是干支。
D.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8分)
北京冬奥会的设计美学集中体现了中国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北京冬奥会会徽,以书法形态的“冬”字为灵感,与滑冰、滑雪运动员的造型相( ),表现出赛道起伏的曲线以及冰雪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吉祥物冰墩墩, ① ,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搭配,象征了健康、坚韧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以中华文化图腾“龙”为创意,与雄浑曲折的山脊融为一体,俯瞰下去正如一条蜿蜒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首钢滑雪大跳台,以敦煌壁画中“飞天”为象形, ② ,寓意着朝着梦想腾跃和飞翔……主足传统文化,满怀文化自信,中国的设计师( )。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回溯传统,面向未来,我们( )地表达"自我”,释放出中华文化璀璨的光芒,让世界( )中国文化之美、中国文化之韵。
23.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融合 独具匠心 从容不迫 领略
B.融和 别出心裁 从容不迫 领悟
C.融合 独具匠心 泰然自若 领悟
D.融和 别出心裁 泰然自若 领略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让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B.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成为靓丽的中国名片。
C.让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以彰显,打造了靓丽的中国名片。
D.每项设计都烙上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靓丽的中国名片。
25.根据原文及图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联考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匠人手腕”代指艺术家应具备的艺术创作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功,而不是
所谓“手腕使用技巧”。因此,本题应选C项。
2.D【解析】A项“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错,模仿与创造可以有侧重,但没有阶段分工:B项“从模仿人手”与
“具有创造意识”是“创作出见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是区分文艺作品和非文
艺作品的根本标准”错,如哲学也能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但哲学不是文艺。
3.C【解析】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因
此,A项强调创造的重要性:B项是说诗歌的语言要其实淳朴:D项强调其实的重要性。
4.①全文整体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先侧重于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人手:然后侧重于谈学一门艺术
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②局部采用并列结构。“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
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每点2分)
5.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文艺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又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加工,追求艺术真实。②绘画作
为一种艺术,如果简单模仿现实或照搬现实,就不能达到艺术真实;如果过度虚构,那会脱离或者歪曲客观现
实。③绘画应当在模仿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做到既源于现实于高于现实。(每点2分)
6.B【解析】小说中运送朝鲜妇需的车辆过桥时受到工兵连长的无理阻拦”中的“无理”错误。
7.D【解析】A项考查人物神态描写的作用。刘强作为全局的操纵者,他的沉着稳重体现了一个志愿军战士过
硬的心理素质,也带给周围人信心和鼓励。其他人的“静”凸显的是生命的坚韧,环境的“静”谊染了静谧祥和
的氛围,也暗示着战争终将以胜利结束,安宁和平的生活愿望定能实现。
B项考查典型环境在刻画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在激烈的战争中,这些人物内心坚定,在炮火中完
成对生命的拯救,凸显了志愿军战士的勇敢和无畏,烘托出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也正是因为敌人的步步紧
逼,才会有带领朝鲜民众冲破封锁的情节出现。
C项考查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彰显的联系性。刘强,王德贵对于朝鲜人民的帮助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
他们是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得到了朝鲜民众的默契配合,有了温暖、亲切的感情。这一系列表现出了在
这样冷血无情的战场上,在这被美国人打成废墟的他们的家园上,所有人都是坚强的,他们仍然充满着生的
信心,仍然热情地对待生命。
D项考查语言风格。文章语言平和朴实,比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好宝宝,不哭了”,且在其他人物语言和环境
的描写上,都体现了平淡自然的风格
8.①婴儿贯穿全文始终,起到了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给读者带来一波三折的阅读感受。
②丰富人物形象,表现出刘强的细心和周到,也体现了小王由原来的羞涩和稚气向成熟、体贴的转变,表达了
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
③彰显并深化主题,控诉战争的残酷和罪恶,展现了浓厚的人性美,也表现了人们对未来满怀希望。(答到一
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线索的作用。首先关于明暗线要能区别认识,在答题过程中一般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行文的整体结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题彰显、读者心理感受等。
①婴儿贯穿全文始终,起到了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给读者带来一波三折的阅读感受。从开篇婴
儿出现,小王将他抱在怀中,过桥时,小王在与工兵连长交涉无果而无奈时,哭泣声引起了工兵连长的注意,
也终在小王多次哄孩子的“努力”下使他动了恻隐之心而放行,最后刘强抱起婴儿让小王驾驶车辆载众人离
【(九校)联考半期考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2-03-372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