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1 北京的春节
一、选择题
1.《北京的春节》是以时间为经线,以( )为纬线展开的。
A.地点 B.人们的活动 C.人物
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2.下列词语中的“儿”的读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零七八碎儿 B.杂拌儿 C.幸运儿 D.玩意儿
3.下列对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说法不恰当的是( )
A.朴素自然 B.普通随意 C.给人亲切感 D.俗白清浅
4.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翡翠(fěi )正月(zhèng) B.掺和(cān) 娴熟(xián)
C.唾沫(tuò) 肿胀(zhǒng) D.焖鸡(mèn) 机杼(shū)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同仇敌忾 临危不惧 不屈不饶 奋发图强
B.披荆斩棘 任重道远 再接再厉 前扑后继
C.举世闻名 破烂不堪 小心翼翼 安然无恙
D.不容争辨 低头折节 风欺雪压 倾盆大雨
6.《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有的内容详细描述,有的一笔带过,( ),很好地突出了民俗的特点。
A.顾此失彼 B.面面俱到 C.详略得当 D.首尾呼应
二、填空题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______,有的都是纱灯;有的______,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______故事。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指____________。作者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3.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______。文章以______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字里行间透露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8.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1.除夕真热闹,这是( )句,老舍先生从( )( )( )和人们的活动来写除夕真热闹。
2.“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这段话运用了( )描写。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从( )可以看出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灯的( ),样式的( )这些细致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 )与之照应的一句话是( )这也是( )。
三、语言表达
9.语文综合实践。
“过节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抢红包’。”每到节日,“抢红包”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长辈给晚辈发,老板给员工发,朋友、同学相互派发,有的还玩起“红包接龙”,手气最佳的接着发。“抢红包”游戏大有旋风席卷之势。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1.你觉得“抢红包”这种现象好吗?请写出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观点,请写出两条合适的理由。
理由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请仿照写一写。
(例)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1.过年的时候吃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筑上雕刻蝙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秋的时候吃月饼: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开心阅读。
农家过年
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是农村,过年别有番韵味。
每年一进腊月,准备过年的事情就开始了。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zhān nián)住灶王爷的嘴,送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吉事,回宫降吉祥”。接下来就是杀牛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都是按规矩进行的。年前几天,人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莱包、枣花馍,薰出龙、风、谷仓、麦堆等花样;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五”: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很多,有素的,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就是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增添了一种庄重(chóng zhòng )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gōng gòng)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全神,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xiāo jiāo)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祈盼来年会更好。
1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2.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农家过年的习俗的?( )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事情发展顺序 D.空间顺序
13.和《北京的春节》相比,农家过年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中详写了春节期间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这几天农家过年的情形,略写了__________等这些天的情形。这样详略安排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回放。
北京的春节(节选)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湖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席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6.写出和选文中加点词语类似的拟声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7.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吃团圆饭( ) 放花炮( ) 吃饺子( )
观花灯( ) 逛庙会( ) 吃元宵( )
18.作者分别从数量、种类两方面来写“灯多”:突出灯数量多的词或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灯图案多的词语是“_________”。作者描写处处张灯结彩的热闹场景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__________。
19.用“ ”画出选文中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
20.选文第1自然段中“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中“这”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考查课文理解与填空。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详写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等时段人们过年的情景。
2.C
3.B
【详解】
1.这道题考查“儿”的读法。A、B、D三项都是儿化音,C项读ér,不是儿化音。本题选C。
2.这道题考查体会语言特点的能力。本文中,作者运用带有“京味儿”的语言来凸显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特色,读来使人感觉亲切,极富生活气息,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艺术魅力。B项说“普通随意”显然不恰当。
4.C
略
5.C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所选词语均是生活中常用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是同音字和形似字。
A.有误,“不屈不饶”的“饶”应为“挠”,意思是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
B.有误,“前扑后继”的“扑”应为“仆”,意思是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C.全部正确。
D.有误,“不容争辨”的“辨”应为“辩”,形容某事已十分确定,不容置疑。
6.C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学生可回忆所学课文进行解答。
《北京的春节》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十分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7节) :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状况。第二部分(8-11节) :描述北京市民除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第三部分(12-16节) :描述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状况。第四部分(17节) :描述新旧社会过春节的不同。
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其他略写。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7. 牛角的 各形各色 《水浒传》 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打比方 散文 时间
略
8. 中心 香味 色彩 声音 对比 排比 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 数量多 新颖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这的确是美好的日子 总结句
略
9. 我觉得“抢红包”这种现象很好。 “抢红包”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抢红包”能增进朋友之间的友情。
略
10. 寓意年年有余 寓意福从天降 寓意团团圆圆
略
11.zhān zhòng gòng xiāo
12.A
13.人们用蒸、炸、包等方式各种各样的食品以及各种过年的讲究。
14. 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 元宵节 使农家过年的热色更突出
15.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略
16. 吱吱 哗哗 嗖嗖 淙淙
17.放花炮 观花灯 吃元宵
18. 处处 几百盏 各形各色 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19.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20.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16.
本题主要考查对拟声词的积累。
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拟声词有:汪汪、咚咚、滴滴、答答、嘤嘤。
17.
本题主要考查对习俗的积累。
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从“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席俗。”可知正月十五的习俗是放花炮、观花灯、吃元宵。
18.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中的“处处、几百盏”突出灯数量多;
从“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中“各形各色”说明灯图案多;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这一天也是非常热闹,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19.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可知,灯中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有光也有声,是最能说明“有声有光”的句子。
20.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中“这”指的是“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