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08:5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民要求实现合作化 B.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C.农民分到了大量土地 D.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新中国成立 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三大改造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开始
3.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态,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C.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D.封建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公社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4.建国初期,我国对于农业的改造的方式是( )
A.农业合作社 B.手工业合作社 C.公私合营 D.和平赎买
5.北京同仁堂是我国著名老字号,新中国成立初期,同仁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 )
A.农业合作化 B.手工业合作化
C.公私合营 D.国家对资本没收
6.下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主要反映了( )
A.农业合作化群众性显著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得人心
C.“大跃进”运动民众热情高 D.包产到户强化家庭生产
7.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三大改造是哪几方面( )
A.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B.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C.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D.农业、手工业
8.上个世纪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阶段,主要依据是(  )
A.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被消灭,剥削制度不存在了
C.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D.颁布了反映人民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里的“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
A.召开了中共八大 B.完成了三大改造
C.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D.正在进行三大改造
10.社会主义基木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大跃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三大改造的完成
11.“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材料中的“和平方法”是指
A.“一五”计划 B.合作社 C.土地改革 D.赎买政策
12.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水泥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设备陈旧,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但1956年后,还是原有的设备,产量却超过设计能力的40%,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国家( )
A.实行公私合营 B.建立生产合作社
C.增加投资 D.实行对外开放
13.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B.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14.“到1959年时,比解放前夕的1948年,(同仁堂)职工人数由190人增加到539人……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密制丸药由140万丸增加到6864.2万丸………虎骨酒由3万斤增加到30.5万斤……”,这么多的“增加”是因为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进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C.实施了公私合营 D.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15.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在于( )
A.范围不同 B.任务不同 C.合作程度不同 D.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同
二、综合题
1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很多波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又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其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民族资本工业有160多家,投资额仅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且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后来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二 下表为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材料三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
材料四 下图为我国1952年、1956年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中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布局特征。
(4)根据材料四, 指出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有何积极作用?
1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不是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乡村的历史性转变,是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方式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摆脱贫困,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摘选自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为开辟“正确的革命道路”进行了哪些革命实践?并说说这条道路的开辟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并指出三大改造的特点与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有何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以上探究,你从中得到什么感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准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项正确;农民要求实现合作化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已经大大提高,排除B项;“农民分到了大量土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6那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A项;一五计划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起步,与社会性质变化无关,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1950年我国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B项正确;ACD项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项。
【点睛】
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农业的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加入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A项正确;手工业合作社是对手工业改造的方式,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创举,排除CD项。故选A项。
5.C
【详解】
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与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排除A项;手工业合作化与对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排除B项;国家对资本没收不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
根据材料“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就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劝父亲入社》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受到百姓的支持,群众性显著,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兴起于1958年,排除BC项;包产到户强化家庭生产是在1978年后,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
三大改造是1953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是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ACD项都只反映了两个方面,排除。故选B项。
【点睛】
8.C
【详解】
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被消灭,剥削制度不存在了不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阶段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1954年颁布了反映人民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时我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初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根据题干“195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6年底,是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时间,故1954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D项正确;召开了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排除A项;三大改造 是1956年完成的,排除B项;武汉长江大桥是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排除;BC项是1958年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排除。故选D。
11.D
【详解】
根据材料“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和平方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大创举,D项正确;“一五”计划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A项;参加合作社是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方式,而不是对工商业改造的方式,排除B项;土地改革实行的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1956年后,还是原有的设备,产量却超过设计能力的40%,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来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A项正确;农业和手工业采取的是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B项;增加投资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对外开放是在1978年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
三幅图片呈现了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样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相关,排除A项;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排除C项;三大改造完成时还没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到1956年,同仁堂实施了公私合营,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产量剧增,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完成,同仁堂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是手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仍是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土地公有制。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最大的区别是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同,D项正确;范围不同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的最大区别,排除A项;任务不同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的最大区别,排除B项;合作程度不同不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土地改革的最大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
16.(1)投资额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受外来势力排挤。(任意四点)
(2)趋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原因:实施“一五”计划。
(3)东北优先,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工业基地建设。
(4)变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积极作用: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
根据材料“民族资本工业有160多家,投资额仅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且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但是自身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后来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概括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有:投资额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受外来势力排挤。
(2)
根据材料“1953年和1957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可知,图中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
(3)
根据材料“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概括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布局特征是:东北优先,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工业基地建设。
(4)
根据材料“我国1952年、1956年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1)实践: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由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建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召开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等。影响:使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或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2)对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公私合营。相同之处: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从实际出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减贫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华民族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相对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4)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我们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
“实践”,根据材料一信息“不是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由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工农红军;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建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召开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使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或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等角度分析。
(2)
“内容”,根据材料二信息“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方式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并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对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赎买政策,实现公私合营。“相同之处”,依据材料二信息“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3)
“原因”,根据材料三信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得出: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由材料信息“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实施了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得出: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由材料信息“我们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得出:从实际出发,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减贫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华民族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相对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
(4)
“感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我们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具有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角度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