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09:0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选择题
1.对每一个生活在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人来说,20世纪的1978年,是应当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那一年,“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召开,中国的命运,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改变。“新时期的遵义会议”是指(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八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2.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 D.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3.“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材料所表述的政治路线来自于
A.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几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方针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决定改革开放的会议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一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
A.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 B.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
C.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7.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下列哪一次会议的召开( )
A.七届三中全会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8.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出现的两次重大转折性的会议分别是( )
A.遵义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一大 中共七大
C.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D.中共一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函特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经济建设 B.阶级斗争 C.思想解放 D.法制建设
1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对比示意图,图中有一处错误。这个错误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假如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下列所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3.我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A.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B.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实际上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
D.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国法,严肃党纪
1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C.经济特区的设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彻底废除
二、综合题
16.中国近代史,既是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性……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案文献
材料四: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常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征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日报》
材料五: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伟大的历史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就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1)材料一所述 “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其中秋收起义“孵出”的“小鸡”是指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4)材料四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材料五所指的历史性变化中与孙中山和邓小平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历史时期或节点
(1)请写出两个B时期为巩固新生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二
(2)材料二中,1978年以来,“走自己的路”是指哪条道路?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道路选择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转折和新的革命起点。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经历种种探索与曲折之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项正确;中共十二大召开的时间是1982年,排除A项;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排除B项;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是1997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依据题干“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说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因此此后经济建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C项正确;国企改革取得显著的成效是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之后,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B项;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是在199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可知,材料所表述的政治路线来自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党在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进一步发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并且立即动员起来,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在本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C项正确;ABD项与“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等内容不符,故排除。故选择C项。
4.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B项符合题意;A项是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内容;C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事件;D项是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5.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D项正确;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A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A项正确;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D项正确;七届三中全会为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了明确的策略路线和行动纲领。排除A项;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的领导,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是转折点,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改革开放,是转折点,A项正确;中共一大是建党,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均不是转折点,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9.B
【详解】
根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准备后事”的这现象可知,当时“左”错误还未完全结束,“左”倾束缚函特突破,B项正确;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与当时史实不符,排除A项;1978年5月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排除C项;“两个凡是”在当时仍有巨大影响力,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选A,排除B;思想解放、法制建设不属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排除CD。
【点睛】
1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纠正了“左”倾错误思想,而非纠正“右”倾错误思想,A项符合题意;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②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不属于会议内容,B项符合题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B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变化和改革开放决策的实行,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A项正确;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是三大改造的完成, 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仅仅是农村改革,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5.A
【详解】
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和所学知识,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A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人民公社制度被彻底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长征精神: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指“西安事变”;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1927-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任答一点即可)
(5)孙中山:辛亥革命;邓小平:改革开放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秋收起义“孵出”的“小鸡”是指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根据“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性”等信息可知长征精神指的是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陕变”指的是“西安事变”;影响主要是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标志十年内战基本结束(1927-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历史性变化中,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邓小平主导了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向富强。
17.(1)措施:西藏和平、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立足国情;坚持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年度尺信息B对应“1949年—1952年”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措施有: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
(2)
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
本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立足国情;坚持中共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