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商君书·更法篇》言:“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遵循)……礼法以时而定,制(制度)令(政策法令)各顺其宜。”材料意在强调( )
A.克己复礼的重要性 B.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C.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D.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A.奖励耕战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下面的两件文物最能说明古人对什么的重视
A.青铜冶炼技术 B.军事武器装备 C.统一度量衡 D.水利枢纽建设
4.战国时期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诸侯国,主要是因为
A.推广铁工具和牛耕 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的兴修 D.开展战争
5.下图所示《战国形势图》,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战国形势图
A.① B.② C.③ D.④
6.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 )
A.周王朝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
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 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
7.秦孝公即位后,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材料解读了商鞅变法的
A.内容 B.背景 C.过程 D.影响
8.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该国变法后,子牧最有可能从新法中获利的条件是( )
①家道殷实,有新垦的良田百亩;②年轻时曾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③退伍后,在家经营田地,收获颇丰,在地方名声不错;④据说,他有被授为县令的可能。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都江堰由渠首和渠道两大系统组成。渠首工程包括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要部分。鱼嘴是建在岷江中流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渠用水,外江用于分洪。对都江堰功能说法最全面的是
A.水运交通 B.防洪 C.分洪、灌溉 D.防震
10.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据此可知,都江堰工程( )
A.造福千秋 B.利于水运 C.因地制宜 D.建于秦朝
11.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郑国渠的修建 B.都江堰的修建 C.灵渠的修建 D.大运河的修建
1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也因此遭到了车裂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C.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D.建立县制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
材料二:这是一位有作为的国君,对内重用……变法,对外,与楚和亲,与韩订约。在他的统治下,秦国强大起来。
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三,说出当时成效最大的一例变法是什么?这次变法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三这段文字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说出这个工程的修建者是?
(3)阅读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感受。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戈强大,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君”是谁?并概括“商君治秦”的原则。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使秦“家给人足”和“兵戈强大”的措施。
15.探究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该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都江堰是最具代表性的建设成就。
材料二: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参照前人设计,凿穿玉垒山引水入成都平原。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凿穿坚硬岩石组成的玉垒山谈何容易,这正是前人想做却未能够做到的事情,而李冰创新采用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的开山之法,终于把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材料三: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为此,李冰还组织人员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懂得重视科学养护,才能保障千秋工程的道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这项古代工程由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2)根据以上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探究都江堰能够修建成功的诸多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都江堰建成后的作用和直接影响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政策法令的制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适时调整政策,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D项。
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D项正确;奖励耕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排除A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打击了秦国的旧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铜方量和铜权都是国家度量衡的标准器物,作为重量衡器的标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图片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变法,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诸侯国,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5.C
【详解】
根据图片及所学可知,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图中③是秦国,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是燕国,排除A项;②是齐国,排除B项;④是楚国,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根据材料“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到战国时期,各国间开展兼并战争,诸侯国家越来越少,统一趋势渐现,B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兼并战争促使国家的减少,不是民族融合的加强,排除A项;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是秦朝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战国的局面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描述了秦国国君秦孝公因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而决定变法,说明题干描述的是变法的背景,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商鞅变法的内容、过程和影响,排除ACD项。故选B项。
8.D
【详解】
秦孝公时期是战国时期,此时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得到开垦,因此,子牧有新垦的良田百亩;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他可以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战争结束后,可以在自家的私田里耕种;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因此,他有机会被授为县令的可能。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点睛】
9.C
【详解】
根据材料“鱼嘴是建在岷江中流的分水堤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渠用水,外江用于分洪”可知鱼嘴将岷江的水分成两个部分,内江水用来灌溉,外江的水起到分流洪水的作用,因此分洪、灌溉对都江堰的说法最全面,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水运交通,排除A项;防洪说法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都江堰的防震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据此可知,都江堰工程是因地制宜修建的。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C项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都江堰的功效和影响,排除AB项;都江堰修建于战国时期,而非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早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B项正确;郑国渠是关中地区大型水利工程,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征服越族,下令修建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排除C项;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大贵族利益的是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战场立功国家赐给田宅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这大大刺激了秦军将士在战场去努力杀敌,提高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实现强兵,使秦军成为“虎狼之师”,但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商鞅被车裂示众,B项正确;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当时贵族的利益,排除AC项;建立县制,有利于建立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3.(1)商鞅变法;
经济上措施: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写出两点即可)
(2)都江堰、 李冰
(3)改革是强国之路;贤明的国君(统治者)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兴修水利能促进经济发展等
(1)
据材料一“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效最大的一例变法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中在经济上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2)
据材料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可知,这段文字是对都江堰的评价,公元前256年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3)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强国之路;贤明的国君(统治者)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兴修水利能促进经济发展等。
【点睛】
14.(1)商君:商鞅;原则:不畏强权、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2)措施:①家给人足: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答中一点即可得2分)②兵戈强大: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田地。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商君就是商鞅,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据“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体现的原则是,不畏强权、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知在商鞅变法措施中做到家给人足的有: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做到兵戈强大的有: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田地。
15.(1)渠首和灌溉网
(2)秦国政府的支持;李冰父子的努力;善于借鉴前人经验;敢于创新;重视科学养护等。
(3)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作用。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或成为“天府之国”
(1)
根据所学,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工程构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
根据所学可得出秦国政府的支持;根据“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得出李冰父子的努力;根据“决心参照前人设计”得出善于借鉴前人经验;根据“而李冰创新采用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的开山之法”得出敢于创新;根据“李冰还组织人员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得出重视科学养护等。
(3)
根据所学,都江堰主要是在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发挥作用;结合所学可得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