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22:1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四位学生在为穿什么样的衣服展开辩论:甲认为:穿衣应根据四季气候;乙认为:穿衣应根据身份而定;丙认为: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认为:由上面规定,大家穿一样的制服,根据他们的观点对应的思想是( )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C.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一儒 D.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2.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这里“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
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各地实行不同的文字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的局面
3.在山东曲阜,有一处常年游人如织的历史古迹“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该古迹游人如织的场面说明了(  )
A.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对我国人民影响深远
B.倡导改革和法治的法家思想符合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势
C.墨子因为提倡“兼爱”“非攻”而为世人所敬仰
D.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依然为当代国人所推崇
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些词含有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
5.下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发展儒家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6.如下图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毛泽东评价为“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下列关于他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反对各国相互兼并、残害生命
B.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C.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D.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7.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
A.儒家 B.法家 C.兵家 D.墨家
8.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藏舟,水则覆舟。”由此可见,二者都主张
A.选贤举能 B.以民为本 C.君主专制 D.以法治国
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一观点反映了谁的思想主张( )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韩非子
10.下图所示两位历史人物都提倡“仁”的学说,下列思想行为符合“仁”的是( )
A.以强凌弱 B.乐于助人 C.以大欺小 D.杀富济贫
11.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他认为政治统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是
A.选贤举能 B.复古崇礼 C.富国强兵 D.取得民心
12.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C.封建社会逐渐走向崩溃 D.思想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
13.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其主张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兼爱非攻 B.孔子一一无为而治
C.庄子一一以德治国 D.韩非一一民为贵君为轻
14.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主张( )
A.“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B.“仁者爱人”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15.战国时期的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这反映出( )
A.政治智慧,治国理政 B.政治智慧,皆出中国
C.治理国家,唯有法治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综合题
1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技术革新】
材料一:
(1)观察上图说说这些新的工具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它把中国的物质文明由青铜时代推进到什么时代?
【政治——制度变革】
材料二:商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承,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史记.商君列传》
(2)材料二指什么事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变法中废除旧的政治经济体制,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措施?
(3)用材料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一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文化——思想创新】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中“繁荣局面”具体指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这一繁荣局面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5)材料一、二、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
材料二: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材料三: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从材料中找出孔子身处乱世所提政治主张的政治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哪一新兴阶级的势力增强?
(3)材料三的这种局面在历史上称作什么?这种局面的出现和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甲认为:穿衣应根据四季气候,属于道家学派的观点;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乙认为:穿衣应根据身份而定,这是儒家学派的观点;儒家学派的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丙认为: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这是墨家学派的观点;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墨子,他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丁认为:由上面规定,大家穿一样的制服,这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2.B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论,形成了“百家争吗”的学术繁荣局面。所以百家争鸣是“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B项正确;汉代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排除A项;实行不同文字不能说是“学术思想最灿烂”,排除C项;佛教在汉朝传入我国,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古迹 “曲阜三孔”(孔庙、孔林、孔府)的建立是为了纪念孔子;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为大思想家。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表达是老子道家思想与孔子无关;选项B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选项C是墨子的墨家思想;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与孔子有关的儒学思想,故选D。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其意思是: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因此可知这些词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故选项A符合题意;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法家思想是以法治国,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佛教思想是众生平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5.C
【详解】
题干表格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似之处。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奠定了后世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内容和经济无关,不能体现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B项;百家争鸣并没有脱离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人物是墨子,而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D项正确;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ABC选项说法正确,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D项正确;儒家主张实行仁政,排除A项;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兵家主要涉及军事理论等,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
根据题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四线默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取得天下。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藏舟,水则覆舟。”可知,荀子认为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是水与舟的关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综上所述,二者都主张以民为本,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选贤用能、君主专制、依法治国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大意是说要以正大光明的方法安邦定国,要出奇制胜、灵活用兵,要不扰民、不折腾百姓,从而享有太平天下,可见体现了道家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A项正确;墨子作为墨家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礼”,强调以德治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
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提出“仁政”思想,“仁”的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乐于助人是“仁”的思想体现,B项正确;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和 杀富济贫都不符合“仁”的含义,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根据题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的天下,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选贤用能、复古崇礼、富国强兵的措施,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没有逐渐走向崩溃,当时统一的封建政权还没有形成,排除C项;当时思想大一统局面并没有逐步形成,当时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A符合题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B排除;孔子主张以德治国,C排除;孟子主张民为贵君为轻,D排除。故选择A。
1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故B符合题意;兵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孙武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故A不符合题意;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C不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识记能力,逐一分析各选项。
15.A
【详解】
材料中分别阐述了庄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思想,一个提倡“无为而治”,一个提倡法治。这都是治国的智慧,A项正确; “皆出中国”说法太过绝对,其它国家也有优秀的治国智慧,排除B项; “唯有法治”说法太过绝对,正确的应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排除C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题目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春秋,铁器时代。
(2)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使秦国富强起来。
(4)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材料一的经济变革是材料二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材料一二的经济政治变革促进了材料三中百家争鸣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
(1)
根据“铁制农具”“牛耕”,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动中国进入铁器时代。
(2)
根据“商君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承,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商鞅变法,确立县制;措施:商鞅变法确立县制、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
(3)
根据“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得出使秦国富强起来。
(4)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结合所学可知,“繁荣局面”具体指百家争鸣;影响:根据“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得出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材料一是经济变革,材料二是政治变革,经济变革是政治变革的根本原因,材料一二的经济政治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繁荣,即材料一二的经济政治变革促进材料三中百家争鸣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
【点睛】
17.(1)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或诸侯争霸);中国历史重新通向大一统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新兴地主阶级
(3)百家争鸣;政治经济的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1)
根据“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可得出是指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或诸侯争霸);根据”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统“得出中国历史重新通向大一统
(2)
根据“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可得出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结合所学可得出是新兴地主阶级。
(3)
根据“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可得出是百家争鸣;根据材料内容可得出当时政治经济的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