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选择题
1.某同学要以“西汉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事件中,可以作为史实依据的是( )
A.盐铁官营 B.兴办太学 C.休养生息 D.统一度量衡
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早期文明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B.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宋元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
3.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摘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以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但是被封子弟之候国,在管理上并不属于原来的诸侯王国,而是归汉郡所辖。此举目的是
A.提升诸侯国实力 B.减轻百姓负担 C.加强中央集仅 D.强化思想控制
4.出现“推恩令”“刺史”“盐铁官”三词,你能联想到
A.秦始皇的暴政 B.汉武帝大一统
C.社会大变革 D.晋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5.据统计,西汉初期研究儒家经典的高级官员仅占5%,到西汉中期这一比例升高到45.1%,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B.社会安定,国家统一
C.西汉确立了察举制 D.官吏素质的提高
6.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统一思想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
7.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的是( )
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佛家学说 D.儒家学说
8.董仲舒的“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帝制神学体系。采纳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是( )
A.孔子 B.秦始皇 C.刘邦 D.汉武帝
9.下表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招式,其作用是
措施 主要内容
实施 “推恩令” 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建立刺史制度 全国分十三州部,派剌史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豪强等
A.增强了诸侯王的势力 B.提高了各州部长官的地位
C.削弱了汉武帝的权力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0.剪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说“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能佐证文中所说的“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史实有( )
A.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 B.颁布“推恩令”,实行独尊儒术
C.推行行省制,实行八股取士 D.平定边疆叛乱,大兴“文字狱”
11.观察下图,甲、乙分别是曲线图中的最低点和最高点,与出现甲、乙这种状况有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B.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
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汉武帝独尊儒术 D.汉武帝独尊儒术,秦始皇焚书坑儒
12.汉武帝兴办大学、还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由此可知,汉武帝( )
A.提供有教无类 B.打破了传统的选官格局 C.强化中央集权 D.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13.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 B.“推恩令”的实施
C.刺史制度的确立 D.七国之乱的发生
14.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关于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将货币统一为五铢钱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D.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
15.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
A.行推恩令 B.设刺史 C.创科举 D.立郡县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有4500个左右,这种文字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观点与主张 所属学派
老子 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①
孔子 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②
墨子 兼爱、非攻、选举贤能,提倡节俭 ③
韩非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④
——改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其对我国汉字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中代表人物及观点,分别指出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学派。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并分析此项建议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与汉武帝有关的史实
公元前141年 即位,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公元前134年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公元前127年 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19年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公元前111年 平南越,置9郡;平西南夷,置5郡
材料二“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卒,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汉书 夏侯胜传》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哪些领域的成就?如果让你再增添一个领域的成就,你会增添哪一领域的哪一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的过失。
(3)综上所述,按照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原则,对汉武帝进行简短评价。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A项正确;兴办太学是文化,文帝景帝休养生息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没有形成大一统国家,排除A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达到了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在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B项正确;A、C、D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独尊的地位逐渐确立,导致“到西汉中期儒家占公卿总数的45.1%,居于各家之首”,所以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A项正确;BC是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表现,排除;官吏地位的提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将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小侯国,使王国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对抗,D项正确;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排除B项;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不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推行的,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儒学独尊,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选项符合题意;道家学说未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A选项排除;法家思想是秦朝的治国思想,B选项排除;佛家学说属于宗教理论,不可能成为治国理念,C选项排除。
8.D
【详解】
董仲舒的“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帝制神学体系。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9.D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以及建立刺史制度的措施,颁布“推恩令”实际上是分割王国的封地,使得王国再也无力同中央对抗,从而解决了王国对中央朝廷的威胁,而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吏、豪强等势力的监督,由此可见两者都有利于汉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题干所示举措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指的是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即针对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实行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发展儒学教育,B项正确;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在地理和精神的整合与凝聚,排除A项;推行行省制,实行八股取士的是元朝和明朝,排除C项;平定边疆叛乱,大兴“文字狱”的是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
图中内容表示的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可程度,其中最低点甲是秦朝、最高点乙是汉朝。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儒家采取的是打压政策。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即除了儒家外,其他学派均不受重用,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B选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题干中甲、乙的时间点冲突,AC可排除。D选项甲、乙时间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干图中甲、乙所表示的时间及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是秦朝,趋势在最低点;乙是汉朝,趋势在最高点,结合所学判断儒家思想的发展便可得出答案。
12.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武帝兴办大学、还设立郡国学校,由朝廷统一管辖。又令郡县推举“孝廉”,“茂才”,供朝廷选用”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有教无类是体现教育公平,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打破了传统的选官格局,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地位,都是只体现题干某一方面意思,排除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的土地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B项正确;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C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最终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的措施有: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制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A项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长城”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5.A
【详解】
根据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小。A项正确;汉武帝设刺史是要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排除B项;隋朝创科举,排除C项;秦朝立郡县,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2)①道家,②儒家,③墨家,④法家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这种文字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分析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根据材料一“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可知对我国汉字发展的影响是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2)根据材料二中代表人物及观点,“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道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仁者爱人、以德治国”体现了儒家孔子的“仁”和“德政”的思想,“兼爱、非攻、选举贤能,提倡节俭”体现了墨家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体现了法家韩非的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
(3)根据材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和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学说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17.(1)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军事领域、疆域领域:增加:外交领域;史实: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对外征伐,造成士兵伤亡和财产损失,人民流离失所。
(3)汉武帝虽有好大喜功过失,但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
“即位,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反映的是经济领域成就;“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反映的是思想领域成就;“颁布推恩令”反映的是政治领域成就;“派卫青、 霍去病出击匈奴”反映的是军事领域成就;“平南越,置9郡;平西南夷,置5郡”反映的是疆域领域成就。还可再增加一个外交领域,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2)
由材料“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卒,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可以看出,汉武帝的过失是对外征伐,造成士兵伤亡和财产损失,人民流离失所。
(3)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原则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环境中评价,评价要一-分为二。汉武帝虽有好大喜功过失,但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