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A.豪强地主横行 B.宦官把持朝政
C.外戚势力膨胀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致使政治腐败、社会混乱,人民遭殃。最终导致
A.西汉的灭亡 B.王莽夺权 C.楚汉之争 D.东汉走向衰亡
3.刘秀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
A.百家争鸣 B.楚汉之争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4.实现“光武中兴”的是汉朝哪个皇帝(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5.如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作为历史文物,它
①表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④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历史学习中,图示法能够很直观、明晰、明了的表达历史信息。下面图示告诉了我们的历史信息是( )
A.分封制的演变过程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7.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休养生息 D.民族交融
8.东汉中后期,朝政黑暗,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游离失所,生活困苦,阶级矛盾导常尖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皇帝昏庸 B.天灾人祸
C.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D.外族入侵
9.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光武中兴”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东汉统治 B.打击宦官的权力
C.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D.防止外戚夺权
10.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
A.光武中兴形成 B.东汉走向衰亡
C.诸侯争霸出现 D.民族政权并立
11.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时间:东汉末年 组织:利用太平道教组织力量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A.时间 B.组织 C.口号 D.作用
12.刘秀重建汉朝,天下从乱走向治,从纷争走向统一,江山依旧,境况大变。刘秀以他的胆识才干,遵循“以柔道治之”的方略,开创的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西汉鼎盛 C.光武中兴 D.三国鼎立
13.根据如图目录内容,判断第八、九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14.与秦末的农民战争相比较,东汉时期爆发的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点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15.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必须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因为公元纪年不设公元0年,即“前后相加再减一”,如计算公元前841年到公元1949年之间有多少年,正确的计算是841+1949-1=2789年。请同学们按此法计算: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距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已经过去了( )
A.176年 B.177年 C.226年 D.227年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材料二 战国时期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得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得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之后,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出现“秦王扫六合”的原因?
材料三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每个方面任答1点)?
材料四
A.文景二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有大量的金钱,库存粮食和铜钱充盈。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B.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3)结合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17.人物是历史的灵魂,有了人物才有鲜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五·四学制)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
(2)材料二中“坏井田,开阡陌”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法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主张是什么?并举一例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
材料四:
(4)材料四中的两位人物在关注民生方面有哪些相同的举措?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图片内容“皇帝早逝、幼帝即位、重用外戚、外戚专权、皇帝长大、依赖宦官、宦官专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AB项的内容,排除;图片体现一定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但是外戚扶植皇帝,皇帝长大后部分仍然要依赖宦官,C项说法片面,排除。故选择D。
2.D
【详解】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正确;外戚与宦官专权发生在东汉中后期,和西汉灭亡、王莽夺权以及楚汉之争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3.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排除A项;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排除B项;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排除A项;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排除B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
依据题中图片汉代击鼓说唱俑的雕塑像可知,这体现了汉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有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说唱艺人和当时的文化生活,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题干信息只提到了说唱一种娱乐方式,因此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
依据图示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后期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后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并世代相传,排除A项;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设立郡县制,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A项;休养生息是西汉前期的统治政策,排除C项;“民族交融”概括不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C
【详解】
东汉中后期政权统治的最大特点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一状况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C项正确;皇帝昏庸、天灾人祸不是导致材料中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和B项;东汉中后期没有面临外族入侵,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期,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A项符合题意;打击宦官的权力、防止发生农民起义、防止外戚夺权,与出现“光武中兴”的根本目的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10.B
【详解】
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致使政治腐败,东汉走向衰亡,B项正确;东汉的开国皇帝是刘秀,其在位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C
【详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提出的口号,与黄巾起义无关,C项符合题意;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ABD项表述与黄巾起义的史实相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刘秀开创的局面是“光武中兴”。C项符合题意。文景之治,与汉文帝、汉景帝相关,排除A项;西汉鼎盛,与汉武帝相关,排除B项;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后汉之兴、后汉盛世”,结合所学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D符合题意;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属于西汉的皇帝,故ABC排除。故此题选D。
1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是揭竿而起,黄巾起义则是利用太平道起义,A项正确;前者反对秦朝的暴政,后者反对东汉的暴政,前者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后者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黄巾起义提出“黄天当立”的口号,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5.C
【详解】
根据题干“计算涉及跨公元前后的时间,必须在计算出的时间总数上减去一年”可知,东汉建立在公元后25年,西汉建立在公元前202年,所以,计算方法是202+25-1=226年,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1)秦始皇统一中国。原因:连年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雄才大略,招募各国人才。
(2)政治:刺史制度、推恩令、察举制、酎金法(附益法):采取这种措施,削爵夺地甚至除国;经济:统一铸币五铢钱、盐铁官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出现先进的生产得生产工具(耧车);文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上北击匈奴。
(3)共同点: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文景二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者自身勤俭治国,加强国家政治管理(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吸取前朝得经验教训。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因此“秦王扫六合”指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由“战国时期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得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得生活”,可知连年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由“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条件;由“秦王嬴政即位之后,招募各国人才,委以重任”,可知秦王嬴政即位后,雄才大略,招募各国人才。因此出现“秦王扫六合”的原因,是连年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的条件;秦王嬴政即位后,雄才大略,招募各国人才。
(2)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出现先进的生产得生产工具(耧车);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3)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光武帝统治时期期,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合并郡县,裁剪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因此“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统治者自身勤俭治国,加强国家政治管理;吸取前朝得经验教训。
17.(1)禹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仁”,“以德治国”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任举一例)。
(4)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任举两例即可)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
(1)
根据材料一“他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消除了水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大禹治水。故材料一中的“他”是禹。
(2)
根据所学知识,“坏井田,开阡陌”描述的是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
根据所学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政治主张是为政以德。根据所学知识,孔子在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是: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
根据所学知识,汉高祖、光武帝在关注民生方面的相同举措: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都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光武帝统治时期,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比较安定的社会局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