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同步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22:1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选择题
1.“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出行方式
2.西汉宣帝时,以郑吉为卫司马,负责维护都善以西的西域南道。公元前60年,汉宣帝把保护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以西的西域北道的任务也交给他,郑吉在西域中部设置幕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材料反映了( )
A.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B.光武中兴
C.西汉建立实行休养生息 D.官渡之战
3.1884年,清政府在西北边疆设新疆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故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史实是
A.设置安西都护府 B.设置伊犁将军
C.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设置西域都护
4.下表所列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对这些交往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西传 西域东传
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手工业品等 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迪等
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 ②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
③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汉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 )
A.张骞 B.汉武帝 C.郑和 D.卫青
6.一些历史大事通常会产生较为深远的意义影响。以下历史大事与意义影响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东汉黄巾大起义——导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孙刘曹赤壁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北方人大量南迁——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7.西汉时,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唐朝先后在该地区设府;清朝时平定了该地区少数民族贵族发动的叛乱,后来设立管理该地区的军政长官,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该地区”是
A.蒙古 B.西藏 C.新疆 D.云南
8.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这标志着下列哪一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 )
A.新疆 B.西藏 C.台湾 D.内蒙古
9.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是( )
A.御史大夫 B.刺史 C.博望侯 D.西域都护
10.不仅仅是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感兴趣,埃及女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也曾被记载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并酷爱丝绸制品。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丝绸是古代欧洲最畅销的日用品 B.亚洲统治者以穿丝绸为时尚
C.丝绸之路成为欧亚非联系的纽带 D.古罗马与古埃及手工业落后
11.假如你穿越时空,成为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名百姓,你能听到或者看到下面哪些史实
①黄巾起义②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③西域都护的设置④张骞出使西域后归来⑤人们使用五铢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
12.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一起了。这里的“它”是指
A.丝绸之路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行省制度
13.聆听丝路驼铃,感慨丝路的兴衰。重走丝绸之路,你应该选择的出发地是
A.西安 B.敦煌 C.洛阳 D.兰州
14.王维有诗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朝时,把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A.西域 B.新疆 C.安息 D.大月氏
15.《后汉书》记载:“大秦国,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隶属者数十。”汉朝时,人们对大秦(即罗马帝国)的认识得益于( )
A.神话和祖先传说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汉武帝武力征服 D.阿拉伯人的介绍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封建政体”指什么制度?汉武帝为解决“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采取了什么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新货币”是什么?
(3)结合所学指出,丝绸之路的开创者是谁?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身上体现的精神对我们有何启示?
(4)综上所述,概括西汉强盛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请将上面两幅疆域图与“西周”和“秦朝”相对应,并从地方制度角度说明判断的理由。
(2)西汉王朝在A地设置的官职是什么?汉武帝时期哪一历史人物出使该地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传到西方,西域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天马、汗血马、苜蓿、石榴、核桃、大蒜等传到中原,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材料“不是张骞通异域,安有佳种自西来”意思是没有张骞出使西域,就不会有现在来自西域的优良种子,因此诗句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物产交流,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国家统一,也没涉及对西域的管辖,材料的主旨不是出行方式,排除ABD。故选C项。
【点睛】
2.A
【详解】
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汉宣帝把保护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以西的西域北道的任务也交给他,郑吉在西域中部设置幕府,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汉汉宣帝时期设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郑吉成为西域都护这一职位的第一人,A项正确;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B项;西汉建立实行休养生息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现在的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故D符合题意;设置安西都护府、设置伊犁将军、设置北庭都元帅府均在西域都护之后,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手工业产品等传到西域,西域的动植物、用品和技术等传到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品种,推动西域社会的进步,促进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①③④说法正确,C项符合题意;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且不符合史实,②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汉武帝 、郑和、 卫青均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6.A
【详解】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这就是《汉书 郑吉传》中所称的“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项正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爆发了黄巾起义,排除B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排除C项;北方战乱使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7.C
【详解】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新疆,故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8.A
【详解】
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因此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故A符合题意。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始于元朝设立宣政院,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始于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内蒙古也是在元朝时期正式成为中国的领土,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注意识记西域都护设置的历史意义。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D项正确;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排除A项;汉武帝设立刺史制度,打击了地方官吏和豪强的违法贪腐行为,排除B项;博望侯是西汉著名外交家张骞的封爵,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材料“罗马人对来自东方的神奇玩意感兴趣……埃及女法老……酷爱丝绸制品”可知,材料说明东方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非洲等地,丝绸之路成为欧亚非联系的桥梁,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最畅销”,排除A项;亚洲统治者,与材料“罗马人……埃及女法老”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古罗马与古埃及手工业落后,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使西域后归来也是在汉武帝在位时期。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②④⑤正确,D项正确;黄巾起义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时期,汉宣帝建立西域都护府,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一条从中国出发贯穿了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的一条重要商路。故A正确;玄奘西行到达的是古印度,没有到达两河流域,故排除B项;鉴真东渡到达的是日本,故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实行的制度,故排除D项。故选A。
13.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A项正确;丝绸之路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不是敦煌、洛阳、兰州,排除BCD选项。故选A项。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A项正确,排除B项;安息和大月氏是中亚地区,不符题意,排除C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
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中西方文明的桥梁,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汉朝时,人们对大秦(即罗马帝国)的认识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就在大秦,B项正确;神话和祖先传说,与人们对大秦的认识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没有武力征服大秦,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项。
16.(1)制度:分封制度。措施:推恩令;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建立刺史制度。
(2)目的是开发利源,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新货币是五铢钱。
(3)张骞。启示: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直面困难,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开拓进取;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要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等(任一点、意思对、其它言之成理也可)
(4)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开发利源,加强对经济的控制;对外上,开拓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流。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可知“封建制政体”指的是分封制度,西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并存,但是此后王国势力日益膨胀。依据材料一“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可知到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此外削爵夺地甚至除国,并且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诸侯和高官。
(2)依据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并结合所学,汉武帝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开发利源,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这一政策的影响是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结合所学可知“新货币”是指汉武帝下令统一铸造的五铢钱。
(3)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创者是张骞,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张骞出使西域历经艰险,但是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以及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由此得出他身上体现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有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直面困难,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开拓进取;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要有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等。
(4)综上所述,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在经济上开发利源,实行盐铁专营,统一铸造五铢钱等,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在对外关系上开拓丝绸之路,加强对外交流等,由此概括西汉强盛的原因。
17.(1)对应:图1——秦朝,图2——西周。
理由: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官职:西域都护;人物:张骞。
(1)
根据图1“咸阳、桂林郡”可得出,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因此图1对应秦朝。根据图2“镐京、齐、鲁、燕、宋”可得出,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因此图2对应西周。
(2)
根据材料二可得出,A地是西汉王朝时的西域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在A地设置西域都护,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