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选择题
1.如图为1950—1978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A.曲折发展 B.高速增长 C.一路走低 D.停滞不前
2.根据当时的情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了( )
A.运输业 B.银行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3.今年我们已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你知道我国编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
A.1949年~1953年 B.1952年~1956年 C.1953年~1957年 D.1950年~1954年
4.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我国( )
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5.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④新中国成立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6.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首先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总理请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表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中国的桥梁技术世界领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天堑变通途”, 这归功于
A.社会主义改造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改革开放 D.“大跃进”运动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一百年时间。这一百年指
A.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2020年前后
B.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
C.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到2078年前后
D.从2000年到2100年前后
9.这个城市有许多地方以“铁人”命名:铁人小学、铁人广场、铁人大道……“这个城市”指的是
A.武汉 B.兰考 C.鞍山 D.大庆
10.“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他出生于甘肃玉门,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他是一个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是( )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邓稼先
11.“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以下不能佐证这句话的史实是
A.建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B.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3.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被誉为“中国名片”,其演化契合着国家和民族兴盛的一些环节。如图为新中国曾发行的部分人民币图案,从图案中能得出的信息是当时的中国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行民族团结的民族政策
③完成了三大改造 ④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分析与综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通过判断,下图中的单元主题可能
A.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
B.走向社会主义
C.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D.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15.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万吨)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农村经济趋向健康发展 B.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D.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二、综合题
16.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创造奇迹、铸造辉煌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摸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材料三:1954年,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摘编自《依法治国七讲(图解版)》
材料四: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我们在这个大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材料一中提到的“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于哪一部法律文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此次改革我国农民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制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哪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了什么方式?根据材料四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5)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材料二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明确规定:“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具体含义。
(3)材料三中两幅图片分别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1950—1978年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可知有上升曲线、下降曲线,弯弯曲曲向前发展,结合课本所学,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分给农民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因为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灾难;经过中央政府的八字调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国民经济曲折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AD排除;因为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受到影响,下降。B排除;根据折线图有上升部分,C表述错误,排除;故选A。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故C符合题意,AD不符合题意;第一个五年计划属于商业领域,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状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指1953年~1957年,故选C。
4.C
【详解】
根据题干“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可知,题干是指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均与题干“经过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根本改造’”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在1954年;②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在1953年;③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在1956年;④新中国成立在1949年;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④①③②,B项正确;④新中国成立在1949年,应排第一个,排除A项和C项;①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在1954年;②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在1953年;②应排在①前面,排除D项。故答案为B。
6.B
【详解】
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起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其中交通运输业的成就,有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使“天堑变通途”。B项符合题意;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排除C项;1958年,党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掀起“大跃进”浪潮,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要经历一百年时间是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本世纪中叶,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在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他是大庆油田的创立者之一,结束了中国用“洋油”的时代,所以这个城市是大庆,D正确,武汉、兰考、鞍山与不是“铁人”有关的城市,排除ABC。故选D。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工人。王进喜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打出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C项正确;雷锋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排除A项;焦裕禄被称为党的好干部,排除B项;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文革期间我国的所以制结构还是单一的公有制,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确立了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所以建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不是在文革期间取得成就,A项符合题意;文化大革命时间是1966至1976年,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排除B项;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排除C项;1973年,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内容无关,排除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1956年底,排除CD。故选B。
1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例如,飞机、拖拉机等;1954年,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五四年宪法,确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制定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团结;币面正反映了这些主题,故①②④符合题意。1956年,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③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现了国家独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进行了巩固政权的斗争,开凿土地改革、抗美援朝;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图中的单元主题反映了国家由人民民主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国家,B项符合题意;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误,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A项不合题意;图片中第1、2、3课反映了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C项不合题意;中国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等是新中国的内政;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日本建交等属于中国外交。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图片中四课的标题是解题的关键,由所学知识,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的国家;第2、3课是对新生政权的巩固;第6课三大改造,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得出中国逐渐走向社会主义。
15.B
【详解】
根据题干“ 1957—1961 年农村经济发展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出糖料产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油料产量、棉花产量也有所下降,可知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困难,B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经济并未呈现出健康发展趋势,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58年以后经济数据不断下滑,说明经济调整成效不明显,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调整从1960年开始,题干是“1957年-1961年”可知,纠“左”工作已经启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意义:①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②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化: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意思相近即可)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点: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任意两点)
(4)方式:公私合营。实质: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1840+109=1949,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成立;意义:根据所学,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回答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可从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回答新中国成立的国际意义。
(2)
法律文献:根据“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可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变化:根据“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得出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3)
会议: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特点:根据“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得出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根据“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得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得出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
(4)
方式:根据所学可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了公私合营的方式。实质:根据“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得出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
启示:综合材料,可从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角度总结回答。
17.(1)标志: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
(2)含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废除了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图1:土地改革时期;图2:三大改造时期;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广场上响起暴风雨般的欢呼声,欢庆新中国的诞生。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
根据“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废除了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所以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
(3)
根据材料三“图1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出现于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士地所有制;根据材料三“图2农民积极报名入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出现于三大改造时期。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土地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