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选择题
1.下表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据表可知,推动当时世界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A.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 B.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密切
C.近代工厂的大量出现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当汽车已成为今天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时,当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在轮子上行走如飞的快乐时,我们不应该忘记汽车的发明者是( )
A.爱迪生 B.法拉第 C.本茨 D.爱因斯坦
3.如图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它反映出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 )
A.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B.农业迅速衰落
C.城乡差别缩小 D.贫富分化加剧
4.1911-1913年,占英国总人口4.93%的富人拥有全国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1911年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导致了环境污染严重 B.提高了人民教育水平
C.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加剧了贫富分化
5.1870年,31岁的美国人洛克菲勒创建了美孚石油公司,1872年他用了短短39天,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这体现了( )
A.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 B.石油工业成为主导产业
C.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D.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的发明与使用具有时代意义。人们评价他“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这个“天使”是指( )
A.英国的法拉第 B.美国爱迪生 C.德国本茨 D.瑞典诺贝尔
7.全球经济演变的本质就是科技突破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工业革命都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B.两次工业革命最早都在多国同时发生
C.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
D.两次工业革命中都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8.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电力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应用
C.蒸汽机的改良 D.飞机的迅速发展
9.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枝独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欧美先进国家"遍地开花"。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是
A.美国、苏联 B.美国、德国 C.日本、德国 D.英国、法国
10.在中国,沈括最早使用“石油”一词,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其预言能够实现应得益于
A.电动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推广
C.汽轮机的应用 D.发电机的问世
11.统计分析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是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变化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列强实力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9世纪中期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1 2 4 3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1.9 4.6 8.1
1913年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4 2 1
A.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已超过英法
B.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C.英法实力变化是因为开展工业革命较晚
D.美德实力变化主要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
12.1905年,莫尼在《富裕与贫困》一书中指出:“英国4300万人口创造的财富为17.1亿英镑,其中25万最富者占有的财富为5.85亿英镑,375万相对富裕者占有财富2.45亿英镑,3800万贫困者占有财富为8.8亿英镑。”对以上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B.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的殖民掠夺
C.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13.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汽车尾气。最早发明汽车的国家是( )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法国
14.电灯、电话、电车、电报等的发明及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数字时代”
15.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早期殖民扩张导致 B.美国独立战争影响 C.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D.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
(1)依据图片,指出英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材料二: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材料三: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两难局面。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3)根据材料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请你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7.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理论新成果的指导下,众多的新技术、新发明如雨后春笋般在欧美国家涌现出来,并迅速应用于生产,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列举发明大王爱迪生的重要发明一项?
材料二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时间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别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发明各一例。
(4)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随着它的深入发展,世界贸易急剧发展,D项正确;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 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密切、 近代工厂的大量出现均是重要原因,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C
【详解】
依据课本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包括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故选C;爱迪生发明电灯等电器,排除A;B发现电磁感应原因,排除;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排除D。
3.A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引起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产业人数和第三产业人数增加迅速,说明的是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A项正确;从材料数据可看出农业有所发展,没有衰落,排除B项;材料数据主要体现了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变化,没有涉及城乡差别,排除C项;材料数据主要体现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英国就业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没有体现贫富分化加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D
【详解】
根据材料“……占英国总人口4.93%的富人拥有全国60%以上的财富……在德国……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少数人掌握了大部分财富,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环境污染严重、教育水平提高、生产力发展,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5.A
【详解】
根据材料“从1872年2月17日到3月28日洛克菲勒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了6家炼油厂”,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兼并现象,垄断组织的产生,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反映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规模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石油工业与其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比较,无法得出石油工业成为主导产业,排除B项;垄断组织的产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一,但是仅凭这一现象不足以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广泛开展”,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产生,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生产组织形式出现重大变革,因此不是突出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
美国爱迪生最伟大的发明是电灯,他是 “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B项正确;英国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德国本茨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7.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并出现了垄断组织,大企业或大资本家控制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市场,赚取高额利润,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排除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开始,大多数发明也是由英国人发明,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并没有紧密结合,发明者大多是工匠或者技师,发明成果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有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机的应用是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B项正确;电力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排除A项;蒸汽机的改良推动了煤炭开采业的发展,排除C项;飞机的发明是20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水平,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头号、二号工业强国,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当时苏联还没有诞生,排除A项;日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没有处于领先地位,排除C项;英国、法国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被被美德超过,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燃机的燃料来自于石油,符合题意,B项正确;电动机与“石油”无关,排除A项;汽轮机是一种旋转式蒸汽动力装置,与“石油”无关,排除C项;发电机,与“石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C
【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法的工业产值位列世界第一、第二,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二者增速放缓,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美德的工业产值位次超越了英法。结合所学可知,英法工业产值变化主要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二者不注重科技创新,生产技术落后所致,而非开展工业革命较晚,C项符合题意;表格反映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超越了英法,排除A项;根据1780-1913年英法德美四国工业增速有快有慢的数据可知,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美德实力快速增长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注重科技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D
【详解】
依据题干中数据可知,占人口不到十分之一的最富者和相对富裕者却占有财富的将近二分之一,占人口大约十分之九的贫困者却占有大约二分之一的财富,因此题干明显体现社会的贫富分化。D项正确;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不是题干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排除A项;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的殖民掠夺、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点睛】
1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卡尔·本茨最早发明内燃机汽车;因此最早发明汽车的国家是德国。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B
【详解】
电灯、电话、电车、电报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它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B项正确;蒸汽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排除A项;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排除C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人口的迅速增长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发函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人口增长,C项正确;早期殖民扩张时,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此时还没有美国,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发生在18世纪,题干强调的是从19世纪20年代到到1914年的人口变化,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世界体系形成与美国人口增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不断上升;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三点即可)。工业革命引起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2)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建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1)
趋势:根据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图示,可知,从1750年到1870年,英国农村人口不断下降;城市人口不断上升;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引起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2)
特点:根据材料二“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
问题:根据材料三“……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可知,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建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点睛】
17.(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交通工具有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通工具有汽车(飞机)
(4)电气时代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在自然科学理论新成果的指导下,众多的新技术、新发明如雨后春笋般在欧美国家涌现出来”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爱迪生的发明很多,根据所学可知爱迪生重大的发明是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3)根据材料二“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交通工具有蒸汽机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交通工具有汽车、飞机等。
(4)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