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在古代社会,户数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如图是西汉至宋朝南北方户籍比例变化图,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大一统国家建立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君主专制的强化
2.下列图片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东汉 B.南宋 C.隋朝 D.唐朝
3.北宋的“交子”是宋朝经济繁荣的缩影。这种通过“交子”了解历史的方法属于
A.解读文物 B.查阅文献 C.考古发掘 D.实地调查
4.下列城市,被誉为“瓷都”的是( )
A.苏州 B.杭州 C.成都 D.景德镇
5.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宋代不适合种植茶树的区域是( )
A.福建 B.浙江 C.江苏 D.淮北
6.宋代农业的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庶等绝大部分进入市场。 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草市作为乡村定期集市更加普遍。以 上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
A.城市崛起 B.草市繁荣
C.商品经济繁荣 D.农业迅速发展
7.北宋《清明上河图》展现当时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人口稠密的街市景象。这幅图可研究( )
A.宋朝政治制度 B.宋朝文化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商业贸易的繁荣
8.“苏湖熟、天下足”表明苏州、湖州已成天下“粮仓”,请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在(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南宋
9.唐朝诗人张籍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反映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多次战乱,人口南迁 B.少数民族政权开发南方
C.两晋时期在南方的开发 D.民族融合
10.下列货币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 B.
C. 交子 D. 会子
11.“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材料中的场景最早应该出现
A.东汉洛阳 B.唐朝长安 C.北宋东京 D.南宋临安
12.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其主要职责是
A.主持变法
B.监察百官
C.管理海外贸易
D.执行司法职能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材料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二说明,两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和和战战。请说出三个少数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名称。
(2)材料一在历史上称什么?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北宋和哪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3)最能说明材料二的是哪一次战役?
(4)材料三这句话说明了当时我国经济格局上的一个什么特点?
(5)在那战战和和的年代,你认为是战好还是和好?为什么?
14.经济是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米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
——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
材料二 下图为《唐代墓葬出土的波斯、阿拉伯、东罗马金银币图》
材料三 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效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两宋·在繁华中沉默》
(1)材料一反映的西汉的盛世局面称为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政策方面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直观地反映了唐代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宋代设立“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的机关是什么?综上所述,对我国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15.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与生活】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材料一中的人名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经济与生产】
材料二:……缪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2)据材料一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商君”采取了哪一经济措施?
【经济与国家】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经济与盛世】
材料四: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他曾两次把田租税率“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
——《中国古代史》(选修)
(4)材料四反映了西汉的哪一盛世局面?根据材料四概括出现这一盛世局面的原因。
【经济与迁徙】
材料五: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北方人口)避乱者多南(迁)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
(5)材料五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以后我国南方的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到宋代时,南方户口增加已超过北方,这是因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在这一过程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改变了我国的人口布局,故C符合题意。题干说的是经济现象,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大一统国家建立、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政治方面情况,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北重南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到南时期,我们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实物,通过对文物的观察、考证来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属于解读文物。故选项A符合题意;查阅文献说明是给了有关历史的文献,题干中给的实物,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考古发掘指的历史遗迹的发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实地调查指的是区有关历史事件的地区去考察,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4.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区由点到面,由稀疏到稠密,而茶树较多种植与南方,淮北较为靠北,不适合种植茶树,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均符合种植,不符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那时候,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故选项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D
【详解】
根据“店铺林立、生意兴隆、人口稠密的街市景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朝都城开封繁荣的商业景象,D项正确;《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的商业贸易,不是政治制度、文化和重文轻武的政策,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宋朝,谚语反映宋朝时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状况,心,南宋时,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D项正确;汉朝是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排除A项;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元朝时已完成南移,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北人避胡多在南”可知,这体现出,北方多次战乱,人口南迁,带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人口南迁对南方开发的作用,排除BCD 三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项正确;刀形币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货币,排除A项;半两钱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货币,排除B项;会子是南宋时发行的纸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C
【详解】
根据题干“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都城东京即开封的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因此C项符合题意;北宋才开始出现夜市,东汉、唐朝都在北宋以前,排除A项和B项;北宋才开始出现夜市的,南宋在北宋之后,故排除D项。故答案为C。
12.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的海外贸易发达。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置市舶司,故C符合题意;主持变法、监察百官、执行司法职能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1)契丹族建立了辽;汉族建立了宋;党项族建立了西夏;女真族建立了金。
(2)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
(3)郾城大战。
(4)经济重心的南移。
(5)和好。因为和平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的统一。(意思相近即可,如认为战好,理由不错也可)
(1)
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我国出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当时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了辽政权;女真族在东北建立了金政权;党项族在西北建立了西夏政权。
(2)
根据所学可知,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北宋时期,北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3)
由材料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知,反映的是岳飞抗金。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
(4)
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后期,我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地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
(5)
只要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如:和好。因为和平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的统一等。
14.(1)文景之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中外经济贸易繁荣或中外经贸往来频繁。唐朝国力强盛。
(3)为政府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市舶司。政府要重视经济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或关注民生,经济建设要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等,言之有理即可)。(任一)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可知,这就是文景之治;这是因为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这体现了中外经济贸易繁荣,中外经贸往来频繁。这是因为唐朝国力强盛。
(3)
第一问,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可知,宋朝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是,为政府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宋代设立“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的机关是市舶司。第二问,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政府要重视经济建设,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
15.(1)牛耕;百家争鸣。
(2)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徭役)。
(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文景之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或减轻赋税)。
(5)北方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6)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争、社会稳定、人口流动等。
(1)
根据“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得出是牛耕;根据所学,春秋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2)
根据“缪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得出是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织。
(3)
作用:根据“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和所学可得出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包括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这些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根据所学可得出原因是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5)
综合所学可得出北方人口南迁;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等。
(6)
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主要有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争、社会稳定、人口流动等。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