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的是( )
A.丞相 B.殿阁大学士 C.八股取士 D.西厂
2.明朝时,手工业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下图所示明代青花扁壶手工艺品应出自的城市是
A.苏州 B.广州 C.景德镇 D.杭州
3.下列官职,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统治后期的是
A.三司 B.丞相 C.六部 D.厂卫特务
4.明朝时期,许多商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的代表是( )
A.晋商和徽商 B.徽商和浙商
C.苏商和浙商 D.浙商和晋商
5.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答卷的文体格式, 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明朝这一制度称作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重文轻武 D.八股取士
6.下表是秦朝到明朝中央机构丞相(宰相)一职发展演化表:
上述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本质是( )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皇帝和丞相斗争激烈 D.六部地位不断提高
7.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城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8.朱元璋设立某机构“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该机构最可能是( )
A.军机处 B.锦衣卫 C.东厂 D.西厂
9.如下图为中国历史纪年表的某一片断,图中①②③所指的朝代分别是
A.①北魏②南宋③元 B.①北周②陈③西晋 C.①辽②南宋③元 D.①辽②东晋③元
10.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他这样做目的是
A.控制军队 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 D.改革军事
11.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是个“超级工作狂”,他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使得朱元璋如此勤政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朝刚建立,事务繁多杂
B.官员不作为,工作效率低下
C.防止大权旁落,废除了丞相
D.朱元璋才智过人,精力旺盛
12.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处应填( )
隋 ①
唐 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
宋 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
明 ②
清 大兴文字狱
A.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兴办太学
B.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依据门第推荐
C.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废除丞相
D.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八股取士
13.“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局面主要原因是:( )
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军机处的设立
C.文字狱的兴起 D.闭关锁国
14.顾炎武《日知录 拟题》中说八股考试:“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准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推残了文化的发展
C.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只能写成八股文
D.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国家时政
15.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血缘宗亲观念形成
C.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绒望之继世。狐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该制度在唐朝有何新发展?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4)材料三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5)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17.中国科举制度历时1300多年,历经传承及改进,发生了重大改变。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宋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 考试内容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 、儒家经典 、法律 、文 字 、算学等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 依据多种注疏
材料二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三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朝的八股取士。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一,概括自唐至宋科举制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与宋代实行哪一政策有关。
(3)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科举制的评价有何不同?依据材料指出各自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4)根据以上材料,概述科举制的变迁历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BCD项都是明朝设置推行的,而不是明朝废除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因此,图示明代青花扁壶手工艺品应出自景德镇,C项正确;由此可知,图示手工艺品应出自景德镇,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所学明朝史实可知,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为加强皇权,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宰相,因此丞相在明朝统治后期不可能出现,B项正确;明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因此三司可能在明朝统治后期出现,A项不符合题意;明朝时期为加强专制主义,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因此六部有可能在明朝统治后期出现,C项不符合题意;厂卫特务是明朝时期建立的特务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商品经济活跃,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他们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其中著名的有安徽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A项正确;明朝没有浙商和苏商一说,排除B、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八股取士,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行政官制,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代统治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明朝,相权不断被削弱,明朝时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斗争激烈、六部地位不断提高的信息,而是强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C、D项。故选A项。
【点睛】
7.A
【详解】
依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加强了皇权,官僚队伍壮大的同时,考试范围狭窄、缺乏实用性,出现了“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的局面,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明朝科举制度利于强化专制皇权,排除B项;材料与商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
根据材料“朱元璋设立某机构“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朱元璋时为监视官民,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指挥。B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A项;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设立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排除C项;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根据图中①所给的时间“916年——1125年”结合所学知识,916年契丹解除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过,后该国号为辽,阿保机就是辽太祖。1125年金灭辽。可知①是辽;根据②的起止时间“1127年——1276年”结合所学知识,金灭辽后,在1127年灭亡北宋,北宋皇帝的弟弟赵构于同年在临安建立南宋,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故②是南宋;根据时间“1206年——1368年”结合所学知识,1206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定国号为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秋天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根据③的政权存在的时间可知是元。综上所述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①辽②南宋③元。故选C。
10.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减少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强化皇权,B项正确;明太祖是为了强化皇权,而非控制军队、钳制思想和改革军事,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朱元璋工作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出现事务繁忙显现,C项正确;A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项。
12.D
【详解】
根据图表中内容“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可知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故①为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明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是八股取士,故②处填写八股取士。D项正确;兴办太学是汉朝,排除A项;依据门第推荐是九品中正制,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废除丞相是明朝的,但是与科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材料“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结合课本所学,“洪武”是明太祖的朱元璋的年号。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A项符合题意;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排除B项;清朝统治者为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制造了文字狱,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
根据所学和题干可知,明朝沿用隋唐创立的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故A符合题意。“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推残了文化的发展”和“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论国家时政”是说这时科举考试的危害,而不是原因,故BD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只能写成八股文”是八股文格式的要求,不是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此题要紧扣“原因”一词。
15.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量上减少,并且不再拘泥于语境的限制,反映了皇权地位的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血缘宗亲观念是指宗法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君主自谦词的使用,不能体现出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排除C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科举制度;隋朝。
(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3)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4)八股取士;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5)许多读书人为了被录取,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
根据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可得知设置了科举考试及第制度后,贫困老百姓希望靠读书求得功名,富贵官宦之家希望读书中第使家族继续繁荣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第之设”是指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隋朝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
依据所学知识,唐朝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最重要科目;武则天设立殿试制度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
(3)
根据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作用:为选拔人才,创立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4)
根据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可得出反映的是明朝“八股取士”这一选官制度。有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目的是统一思想,焚书,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摧残文化财富;坑儒,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钳制思想。而明朝八股取士”这一选官制度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故八股取士”与“秦焚书”相同点是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5)
依据所学知识,明朝时采用“八股取士”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弊端突出,使得许多读书人为了应试能够被录取,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7.(1)隋朝;
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变化:录取人数不断增加;考试内容从多样走向单一;更加突出儒家经典的地位。政策:重文轻武。
(3)不同:材料二认为科举制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材料三认为科举制摧残和扼杀了文化发展;
材料二评价的依据:唐宋时期重视文化教育;社会倡导平等竞争。
材料三评价的依据:明朝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4)隋唐时期出现,北宋完善,明清僵化。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从隋朝开始实行,历时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依据所学知识,科举制度的影响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依据材料一,从唐朝到宋代,科举制在录取数量和考试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录取数量上,到了宋代,录取人数不断增加。考试内容上,从多样走向单一;更加突出儒家经典的地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很多官员来自科举考试,俸禄丰厚。
(3)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由此可知材料二认为科举制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依据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朝的八股取士。”由此可知材料三认为科举制摧残和扼杀了文化发展;依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可以得出材料二评价的依据:唐宋时期重视文化教育;社会倡导平等竞争。依据材料三中的有效信息,“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可以得出材料三评价的依据:明朝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4)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需要综合概括以上三则材料才能得出结论。三则材料分别讲述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到发展完善直至僵化的发展历程。故答案为:隋唐时期出现,北宋完善,明清僵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