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15:1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佛教发源于
A.古埃及 B.古印度 C.西域 D.中国东汉
2.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中与中国古代文明有关的是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3.下列地区与文明成果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古埃及——楔形文字 B.古印度——哈拉巴遗址
C.古希腊——万神殿 D.古罗马——《荷马史诗》
4.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产生的。与种姓制度、创立佛教、0-9数字相关的古代文明发祥地是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阿拉伯
5.下面是某初三学生在整理古印度文化时的草稿,请你帮他指出有误的一项( )
A.历法、《太阳历》 B.数学、真正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C.流域、印度河流域 D.宗教、创立了佛教
6.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制度
A.都诞生在中国 B.都维护了奴隶主利益
C.都是封建等级制度 D.都被称作“种姓制度”
7.近来印度疫情严重,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拥挤贫民窟中的低种姓人群更容易感染病毒。下列关于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国王属于婆罗门,掌控一切 B.原王子释迦牟尼属于刹帝利
C.一吠舍男子迎娶婆罗门女子 D.“不可接触者”属于首陀罗
8.“让婆罗门的名字带米吉样,让刹帝利的名字带来力量,让吠舍富裕,但是让首陀罗受到憎恶。”材料体现了古印度( )
A.阶级治理井然有序 B.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内蕴
C.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D.重视各社会群体的责任感
9.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都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的不同部位转化而成。该描述反映了
A.佛教的忍耐顺从 B.基督教会的创立 C.罗马帝国的强盛 D.种姓制度的严格
10.下图是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叙述。这段话提到了种姓制度的( )
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时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严重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A.背景和内容 B.内容和影响 C.背景和危害 D.影响和危害
11.《佛本生经》记载,古印度波罗痆斯的王重用一位婆罗门,让他主管司法,可是这个婆罗门贪赃枉法,后来群众杀了婆罗门,国王也被废黜,成了逐出种姓的贱民。这一事件反映了当地(  )
A.种姓制度源远流长 B.王权受到法律制约
C.平民力量相当强大 D.种姓制度名存实亡
12.在古印度,根据种姓制度的规定,商人的子女不能够( )
A.同军官子女结为夫妻 B.从事商业活动
C.同农民子女通婚 D.经营畜牧业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尖头的芦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刻压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
——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文明成果 该文明成果诞生于什么流域
(2)材料二反映的是苏美尔人发明的什么文字
(3)与图1信息相关的宗教是哪一个 图2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什么制度
(4)根据上述内容,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认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婆罗门,由于从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最先出生且掌握‘历史知识’,因而理应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
“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
“婆罗门主人得强迫其‘首陀罗’执行屈辱的服役因为他是自在神创造出来为婆罗门服役的。”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整个世界动摇。”
——《摩奴法典》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古代哪个国家的法律条文?
(2)这些条文反映了什么制度?
(3)除了婆罗门外,其余三个等级分别称什么?材料中的国王属于哪一等级?
(4)针对这种等级制度,佛教提出什么观点?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法典规定,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要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
材料三:婆罗门编造说:从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罗门,从手生出刹帝利,从腿生出吠舍,从脚生出首陀罗。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难以忍受的歧视和凌辱。
(1)材料一图中所示是文明它在古代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是古代哪一国家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内容看它维护谁的利益?
(3)材料三反映了古印度的什么制度?他们制定此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其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主张众生平等,因此佛教发源于古印度,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发源于古印度,而不是古埃及,不是西域,也不是中国东汉,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D项正确;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流域孕育了古印度文明,排除ABC项。故选D项。
3.B
【详解】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巴和摩亨佐 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而长期不为人所知,B符合题意;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用图形表示事物,所以叫象形文字。大约在埃及象形文字出现的同一时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A排除;万神殿是古罗马的文明成果。C排除;《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文明成果,D排除。故选择B。
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发祥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约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一些小国,后来雅利安人建立奴隶制国家,建立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迄今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是古埃及人创制的。古埃及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属于古印度文明的成果,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6.B
【详解】
根据材料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右图是西周分封制所形成的等级制度。这两种制度都是奴隶制的等级制度,都是维护了奴隶主利益,B项正确;种姓制度诞生在古印度,排除A项;这两种制度都是奴隶制等级制度,排除C项;右图是中国的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贱民是印度种姓制度中不属于任何四种种姓的人,他们被看做是低于任何四种种姓。原王子释迦牟尼是古印度中期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属于印度刹帝利种姓。故选项B符合题意;国王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古代印度种姓间不通婚,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不可接触者”是贱民,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8.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C项正确;材料是在说古印度的社会等级,不是说阶级治理、文化内蕴、群体责任,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据古印度诗集《梨俱吠陀》描述,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都是由巨人普鲁沙身体的不同部位转化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等级森严,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D项正确;佛教起初是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材料与佛教的忍耐顺从无关,排除A项;基督教兴起于古罗马,排除B项;种姓制度源于古印度,与罗马帝国的强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属于种姓制度的内容;“种姓制度严重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属于种姓制度的影响,B项正确;这段话没有提到种姓制度的背景和危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婆罗门贪赃枉法、群众杀了婆罗门,国王也被废黜”可知,群众杀婆罗门、废黜国王,这体现出平民力量相当强大,C项正确;材料是在突出群众的力量,不是说种姓制度本身,排除AD两项;材料是在突出群众的力量,没有提到法律,排除B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据所学可知,印度种姓制度下有“婆罗门(掌祭祀);刹帝利(由国王,武士组成,负责保卫国家)、吠舍(有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组成,负责为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首陀罗(第四等级,地位最低)”,各等级间界限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军官属于刹帝利等级,故商人的子女不可以与其结婚,A项正确;种姓制度下职业世袭,故商人的子女可以从事商业,排除B项;农民和商人同属第三等级,故“商人的子女”可以同农民子女通婚,排除C项;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故同等级的人可以互换职业,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3.(1)金字塔;尼罗河流域;
(2)楔形文字;
(3)佛教;种姓制度;
(4)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世界文明大多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城;世界文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等(围绕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金字塔,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
(2)根据材料二“他们通常用削成尖头的芦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刻压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
(3)根据材料三图1“乔达摩 悉达多、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图2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它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享有崇高地位;第二等级刹帝利充当武士,掌管军、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是一般平民,以农、牧、工、商为职业,多数人无政治权利;第四等级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沦落的雅利安人,主要从事低贱的职业。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世界文明大多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城;世界文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等。
14.(1)古代印度
(2)种姓制度
(3)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刹帝利
(4)众生平等
【详解】
(1)根据“婆罗门,由于从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可得出是古代印度种姓有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2)根据所学可得出是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3)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4)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
15.(1)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古希腊、古罗马、犹太等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2)《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3)种姓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奴隶贵族阶级统治,保证高级种姓、特别是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利益。
【详解】
(1)根据图一内容,古埃及文明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完善的政治体系、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统以及建筑等各领域的文明成就,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古希腊、古罗马、犹太等文明产生巨大影响。
(2)据材料“法典规定,奴隶可以被任意杀死,凶手只要赔偿奴隶主的财产损失,无须偿命”可知这反映的是世界古代史上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
(3)根据材料信息“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难以忍受的歧视和凌辱”可知,这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其目的在于维护奴隶贵族阶级统治,保证高级种姓、特别是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利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