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6 22:26: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秦穆公 D.楚庄王
2.春秋早期,绝大多数诸侯的称谓是“公”,如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等。战国开始,大多数的诸侯以“王”相称,如魏惠王、秦惠文王、齐威王等。上述变化表明( )
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完全形成
C.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增强 D.百家争鸣颠覆了传统的等级制
3.“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从春秋到战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体现在( )
A.礼乐崩坏,百家争鸣 B.追求功利,实力竞争
C.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D.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革新和推广
4.“在东周初年,楚国还是一个自称‘蛮夷’不为周天子承认的江汉小国。……到了三楚雄师挥戈北上,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终于在春秋时期完成一代霸业。”“完成一代霸业”的是(  )
A.楚文王 B.楚成王 C.楚庄王 D.楚怀王
5.诸侯在争霸中打出的政治旗号是( )
A.尊王攘夷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6.下图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铁舌,它是一种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通常用来除草、作坑等。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7.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名为字。例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8.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说明( )
A.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B.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有很大进步
C.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已急剧减少 D.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已开始衰落
9.学习春秋时期历史时,会接触到“老马识途”“退避三舍”“一鼓作气”等成语。下列史实与这些成语有关的是( )
A.文化多元 B.王朝更替 C.各国变法 D.诸侯争霸
1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或时期是
A.商朝、东周 B.东周、秦朝
C.春秋、西周 D.商朝、春秋
11.春秋战国时期,与铭刻文字有关的工具有: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而《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凿、锯、锤等分工。这些工具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进步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政治改革的影响 D.冶铁技术的进步
12.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诸侯国数目大量减少。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据上判断,春秋争霸客观上有利于
①经济发展 ②全国统一 ③制度变革 ④民族交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3.太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建城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97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在今太原市南郊古城营一带修筑了太原第一座古城——晋阳。当时正值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时期 D.秦汉时期
14.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的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初年 B.战国后期 C.战国初年 D.春秋后期
15.东周时期,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候。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这段材料说明( )
A.周王室已经衰落 B.周王放弃权力
C.诸侯国联合抗周 D.诸侯竞相称霸
二、综合题
16.观察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的原始人类,必须过怎样的生活才能生存下去?
(2)图二所示“钻孔石斧”主要反映了我国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他们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3)图三是“铁制农具”,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有什么重要影响?
(4)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种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二 周王室势力变化表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约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约方圆600里,往后辖地越来越少,最后只有约方圆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王室辖下的军队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2)材料二反映周王室的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春秋时期哪一政治局面的出现?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些势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图谋称霸,相互之间开展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掠取各国贡物的兼并战争。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
材料四 “……而且秦、晋两国又有同样的成就,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就是融化了狄人……名义上把这些部落剪灭了,实际上却把全部戎、狄民众的文化提高了,好使他们和中原民众处在平等的地位。到战国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
——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卷二秦与晋的崛起和晋文公的霸业》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春秋争霸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但是没有以上材料的说法,排除C项;楚庄王,北上争霸,邲之战击败晋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位列春秋五霸,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
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春秋争霸,周王室衰微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表明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受到冲击,A项正确;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王室衰微,排除C项;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是多方面的,属于最深刻的变革属于经济领域的变革,其他领域的变革均建立在经济领域变革基础之上,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的革新和推广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D项正确;礼乐崩坏,百家争鸣指的是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变革,排除A项;追求功利,实力竞争体现在军事上的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排除B项;由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
根据材料中“挥戈北伐”“问鼎中原”“在春秋时期完成一代霸业”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曾亲领大军北上,以“勤王”名义攻打陆浑之戎,曾询问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轻重,表现了称霸的野心,故选C;楚文王和楚成王父子时期,楚国尚未问鼎中原,完成霸业,故排除AB;楚怀王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故排除D。
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打出了“尊王攘夷”口号,A项正确;“挟天子以令诸侯”意为挟辅着天子,用天子的名义发号施令,这是诸侯争霸时的策略,而非政治旗号,排除B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春秋时期。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夏朝和商朝的的农具是铜或青铜制成的农具,排除AB项;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推广,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尚未出现牛耕技术,排除A项;战国和秦汉时期晚于春秋时期,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点睛】
8.D
【详解】
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平民、奴隶等,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所以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王位衰落,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先后做过霸主,西周分封制度下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结束,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故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变化说明王权衰微,周天子的地位降低,强大的诸侯实际上已经取代周王发号施令,诸侯的势力强大起来,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有很大进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问鼎中原、一鼓作气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社会特点,D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①填商朝,②填春秋,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点睛】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凿、锥、锤、刮刀、削、钩、针、锯、斧”可知,这些均是铁制工具,是冶铁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它们,D项正确;社会经济的进步、 铁犁牛耕的推广、政治改革的影响均是重要原因,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①;由材料“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诸侯国数目大量减少”,可知春秋争霸客观上有利于全国统一,故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信息,排除③;由材料“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可得出春秋争霸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故排除①③,②④符合题意。故排除ACD,B项正确。故选B项。
【点睛】
13.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指前770年-前476年,公元前497年,建立太原,属于春秋时期,故C符合题意;西周时期是前1046~前771年,不包含公元前497年,故A不符合题意;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不包含公元前497年,故B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指的是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不包含公元前497年,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在春秋后期开始使用牛耕,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项。
【点睛】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因此,周王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材料体现是的是周王室已经衰微,A项正确;周王放弃权力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联合抗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争霸,排除D项。故选A项。
16.(1)过群居生活。
(2)黄河流域。
(3)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所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这种简单的生产工具,再加上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时的原始人类,只有过群居生活才能生存下去。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等,因此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3)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范围得到扩大,铁农具具有坚硬、耐磨损等优点,铁农具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可知,“铁制农具”,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再到铁制工具,是人类生产工具的进步,这说明了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社会生力产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得到改进,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
【点睛】
17.(1)制度:分封制。原因: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变化:从西周到东周,王室的直辖地、人口、军队越来越少,财力物力越来越弱,政治地位严重削弱,王室衰微。局面:诸侯争霸。
(3)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弱小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国家的局部统一;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1)
制度:根据材料一“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原因:根据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可知,靠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
(2)
变化:通过对比表格中西周、东周王室所直辖的土地、军队、人口数量的减少情况以及天子政治地位的下降情况可知,从西周到东周,王室的直辖地、人口、军队越来越少;财力物力越来越弱;政治地位严重削弱,王室衰微。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变化导致了春秋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3)
影响:根据材料三“一些中小封国被邻近的大国吞并”“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等信息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弱小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促进了国家的局部统一;根据材料四“秦的成就是融化了西戎,晋的成就就是融化了狄人”“到战国就再没有所谓‘华夏’和‘戎狄’的区别了”等信息可知,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