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选择题
1.李白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据材料,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B.经济重心南移 C.东汉末年的混战 D.北方战乱频繁
2.从下图的人口迁徙图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
C.中原人口大量迁往南方 D.人民的辛勤劳动
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纸币“交子”的出现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筒车的广泛应用
4.依据时序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图1中①处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大一统局面的开创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5.建康城(下图)的建设遵循中国传统礼教制度,首开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形成了东亚都城特有的以中轴线为基准,成为后世都城建设的范本。于4世纪初期将建康作为都城的皇帝
A.开启“王与马共天下”局面 B.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C.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 D.实施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6.下列各项与东晋有关的是( )
①淝水之战打败前秦②多次北伐并成功收复中原③“王与马共天下”④都城在建康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据《晋书》记载,自311年洛阳陷落至325年(4世纪初),王公贵族十之六七从中原省份迁到长江以南。到4世纪中叶,100万北方人在南方的新址定居。长江流域和南方的人口在280-464年之间增加了五倍。上述现象( )
A.起因是秦兼并六国完成国家统一 B.造成了国家权力中心向东方转移
C.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D.说明南方已经成为国家经济重心
8.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黄河流域的中原汉族人被迫南迁,经历多次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族人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客家人就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东晋南朝时期的客家人( )
A.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B.拥护北魏孝文帝改革
C.与游牧民族一起生活 D.引发南方的动荡不安
9.《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说明江南地区( )
A.经济得到发展 B.自然条件优越 C.人口数量增加 D.社会环境安定
10.它是南朝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十帝,享国59年。该“朝代”是( )
A.陈 B.齐 C.梁 D.宋
11.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北方战乱 B.南方安定 C.北民南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1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二、综合题
13.2020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材料二中“天府”指哪一地区?成为“天府”主要得益于秦国注重兴修水利的哪一工程?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南朝《宋书》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怎样的经济发展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江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请你为我国今天发展经济借鉴一条经验?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生产工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刘邦规定税收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又减其半,成为三十税一,此后又于公元前167年下令“其除田之租税”,连免税收十三年……虽然汉景帝即位后又恢复了三十税一的政策,但文帝的轻税收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多少被汉景帝继承下来,终于使得东亚大陆被秦帝国和秦末战争严重斫伤的社会元气得以恢复。
——摘编自《文景之治:帝国失去的好时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从汉高祖到文景时期赋税征收的变化。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哪一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晋书 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农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老百姓把鱼和米作主食,靠打鱼狩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这里也没有非常富有的人家。
——《汉书》译文
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郡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够供应天下人使用。
——《宋书》译文
材料二: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侨流人口具有更强烈的经济开发要求,以便在江南重建家园,获得安定的生活。……东晋南朝各代封建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都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兴修水利以及安抚流民减免赋税等政策措施。……此外南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以及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有利于经济的开发。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部史书关于江南地区经济状况的记载有何不同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这一现象与材料一中《宋书》所述经济状况有何关联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经济开发带来了劳动力。材料中“北虏乱如麻”说明北方战争频繁导致人口的南迁,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北方自然环境恶化导致人口南迁,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是唐朝中后期开始,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西晋时期人口南迁的原因,与东汉末年混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C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所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一直优越,排除A项;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与南方经济得到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图片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江南地区摆脱魏晋时期的落后状态,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区,重要原因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北民南迁,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B项正确;纸币“交子”的出现是在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以后,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就已经开通,此时江南地区开发有限,排除C项;筒车的广泛应用也是在江南地区已经得到开发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中①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时期,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局面的开创,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A项正确,排除C项;三国时期吴国加强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司马睿,排除。故选A项。
6.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的“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383年淝水之战东晋打败前秦,是以少胜多的战役。①③④正确。东晋虽然多次北伐但是并没有成功收复中原,②错误。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100万北方人在南方的新址定居”可知,这使南方有了众多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工具,开发加快了,C项正确;材料记载的是晋代,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南北,不是东西,排除B项;南方成为国家经济重心是在南宋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南方,不是北方,排除B项;南方没有游牧民族,排除C项;他们促进了南方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
根据材料《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自然条件优越”,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数量增加”,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环境安定”,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南朝中,刘宋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十帝,享国59年,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北方战乱是促进北民南迁的原因,排除A项;南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地区开放的原因,但是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描述了东晋后期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形,东晋是南方政权,所以反应了南方经济发展迅速,B项正确;江南地区开始得到开发始于西晋末年,排除A项;题干体现不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和南方生产技术先进,排除CD项。故选B项。
13.(1)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2)成都;都江堰;
(3)现象:农业发展,经济繁荣;
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③北方人南迁给中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江南地区相对稳定;⑤人民的辛勤劳作等。(任意两点)
(4)开放性试题,依托材料 ,言之有理即可:例如:重视科技;避免战乱等
(1)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因此天府”指成都;成为“天府”主要得益于秦国注重兴修水利的工程都江堰。
(3)
根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农业发展,经济繁荣;江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③北方人南迁给中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江南地区相对稳定;⑤人民的辛勤劳作等。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今天发展经济借鉴一条经验,如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发展科学技术;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等。
【点睛】
14.(1)时期:春秋晚期。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变化:赋税逐渐减轻。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影响: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或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的治世局面。
(3)原因: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启示:进行经济建设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等。(意思相近即可)
(1)
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铁制生产工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
根据材料“刘邦规定税收十五而税一,汉文帝又减其半,成为三十税一,此后又于公元前167年下令“其除田之租税”,连免税收十三年”,概括可知,西汉从汉高祖到文景时期赋税征收的变化是赋税逐渐减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延续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这些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或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的治世局面。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后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北方人的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等等。
(4)
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古代农业的发展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如:进行经济建设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正确的政策、先进的科技等。
15.(1)《汉书》描述的江南耕作技术落后,经济欠发达。《宋书》描述的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
(2)现象:人口南迁;关联: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详解】
(1)据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有的地区用烧荒和原始的 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老百姓把鱼和米作主食,靠打鱼狩猎和采集为谋生手段。……这里也没有非常富有的人家。”与“江南是全国最繁荣昌盛的地方。……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努力耕种。如果一郡大丰收,就可以解决好几个郡的粮食。……各种丝织品和麻织品足够供应天下人使用。”可知,《汉书》描述的江南耕作技术落后,经济欠发达。《宋书》描述的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
(2)据材料二“据统计,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渡人口不下百万。当时北方人口700余万,大体上每七,八人中就有一人南迁。南方人口约540万人,南朝境内的人口中有近六分之一为北方南下流民,……”可知,材料二反映了人口南迁,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