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洛阳是中国古代多个朝代的都城。下列政权中曾经在洛阳定都的有(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北魏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推进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的皇帝是
A.宋武帝 B.孝文帝 C.宋文帝 D.苻坚
3.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北方各族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这说明( )
A.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统治者注意缓和民族关系
C.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D.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出现大融合趋势
4.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取长补短 D.对外开放
5.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比较多,结合所学,找出秦汉至魏晋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哪些( )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巨鹿之战 ④牧野之战 ⑤官渡之战 ⑥赤壁之战 ⑦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⑥⑦ B.③⑤⑥⑦ C.①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⑦
6.小王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图记录。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
1.迁都城 2.讲汉话 3.改汉姓 4.联汉姻 5.穿汉服
A.游牧民族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佛教的传播 D.淝水之战
7.某同学正在整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笔记,想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请帮他选出合适的主题(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8.唐朝诗人元稹的《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这种现象与下面哪件事最相似(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开科举 C.玄奘西行 D.安史之乱
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休养生息”——使西汉王朝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赤壁之战——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D.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实力
10.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列正确描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点的是
A.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 D.繁荣与开放并存的时代
11.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下列哪件事的发生,可能使这句话不再是正确的(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大运河的开通 D.经济重心南移
13.如下图两幅图片主要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 )
A.中外交往的频繁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贵族生活的腐化 D.社会经济的发达
14.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
A.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B.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C.加速了民族融合 D.加快了国家统一步伐
15.《洛阳伽盔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的战乱没有波及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D.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4世纪后期,氏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苻坚任用汉人为丞相,锐意改革。
材料三: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1)材料一中“卫鞅”指的是谁?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根据你的判断,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变法?
(2)根据材料二,皇帝苻坚任用汉人谁为丞相,进行了锐意改革?前秦的改革中提倡百家争鸣思想的哪一家思想?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他建立了哪一个政权?材料中的“北语”指哪个民族的语言?该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4)综合以上,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17.习近平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某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问题。
【雄关漫道】
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革故鼎新】
材料二:
【论从史出】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策划这一迁都的“计谋”?
(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试列举出孝文帝改革的另两项措施。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5)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给了你哪些启示(两点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①秦朝都城在咸阳; ②西汉在长安; ③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④北魏迁都洛阳。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迁都洛阳、说汉化、与汉族通婚等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和民族融合,B项正确;AC项是南朝宋的皇帝,排除AC项;苻坚是前秦的国君,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
根据“‘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可知,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出现大融合趋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方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对民族关系的态度或者措施,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我国没有实现大一统,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说明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顺应当时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进行改革,他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民族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北魏是在北方,与江南开发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单方面的学习中原文化,与取长补短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学习中原文化,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交往,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的著名战役;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进攻东晋,晋军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大败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因此秦汉至魏晋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有③⑤⑥⑦ 。B项正确;①桂陵之战,是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不符合题意;②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战例,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不符合题意; ④牧野之战,是指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6.B
【详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游牧民族内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佛教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淝水之战,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C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历史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A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中胡妆、胡音、胡乐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现象,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一些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开科举、玄奘西行、安史之乱均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
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 孝文帝为了加强统治进行以汉化为中心的改革,此次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D项正确;西汉的强盛时期是汉武帝时期,“休养生息”是汉初实行的政策,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排除B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余时期中国处于分裂时期。189年汉灵帝死后,东汉长期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后来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壮大,开始向中原地区推进,推动了民族交融。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的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C项正确; 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A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涉及夏朝、商朝、西周及东周(春秋、战国的历史,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并存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图示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频繁导致政权分立,人口大规模迁移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中国境内出现远古人类是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的阶段,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变革时期,排除B项;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2.B
【详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特别是鲜卑的姓改为汉姓,使得同一姓未必同宗同源,故B项正确;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经济交流的大动脉,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
由材料“《穿裤褶皱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可以看出,东汉末年以后不断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民族交融不断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反映贵族生活的腐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
商鞅变法中确立了郡县制和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社会封建化的发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也有利于社会的封建化进程,A项正确;提高国家的实力不是从社会进程发展的角度来看,排除B项;商鞅变法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没有推动北魏统一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材料中的意思是说自从晋、宋以来,都说洛阳成为荒土,说长江以北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昨天到了洛阳才知道,穿戴豪华的土族都在中原地区,人们很讲礼仪,生活富裕。这里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及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魏晋时期洛阳城依然受到战乱的影响,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态势,排除C项。故选D项。
16.(1)商鞅 秦孝公 商鞅变法
(2)王猛 儒家
(3)孝文帝 北魏 鲜卑族 孝文帝改革
(4)借鉴:改革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改革要重用重视人才;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改革顺利进行;依法治国。
(1)
“卫鞅”指商鞅,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商鞅变法。
(2)
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进行了锐意改革,改革中提倡儒家思想。
(3)
根据“诏断北语”可知,“魏主”是北魏孝文帝,“北语”指鲜卑族 的语言,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4)
借鉴:可从改革要顺应历史的发展;改革要重用重视人才;加强法制建设,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等角度总结回答。
【点睛】
17.(1)洛阳。因为孝文帝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语意正确即可)
(2)改鲜卑姓为汉姓;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应历史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答出任意两点,符合题意,积极向上,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贵族的反对。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连同家属百万余人南下。”可知,这一事件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因此材料一中的“A城”是洛阳;北魏是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孝文帝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决心迁都,但由于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孝文帝才精心策划了这一迁都的“计谋”。
(2)依据材料二所示的“鲜卑姓”“汉姓”可知,这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改鲜卑姓为汉姓;据“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这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3)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另两项措施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依据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
(5)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