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生物训练一(4月)(word版含答案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邹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生物训练一(4月)(word版含答案带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6 07:5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届高三生物 训练一(4月)
一、选择题(共计15小题)
1.仙人掌肉质茎表面密集的硬刺可以抵御动物摄食。科学家对某地区仙人掌进行多年研究,发现其肉质茎上刺密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刺密度过低或过高的类型很少。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土蜂选择多刺的仙人掌产卵,此类仙人掌易被大量土蜂幼虫取食而死亡
B.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使得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C.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压力会促使此地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
D.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上产卵,其幼虫会在野猪取食仙人掌时被吞食
2.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群落外貌雄伟壮丽,不仅物种种类繁多,而且营养结构复杂。某科研团队以其中的乔木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多个样地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的调查,其中胡桃楸(高达20余米)、白桦(高达25米)、红松(高达40米)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公顷) 占比(%) 密度(株/公顷) 占比(%) 密度(株/公顷) 占比(%)
胡桃楸 94 92.16 8 7.84 0 0
白桦 138 34.24 125 31.02 140 34.74
红松 60 4.22 307 21.57 1056 74.21
A.该生态系统中胡桃楸种群、白桦种群和红松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衰退型、稳定型和增长型
B.由于红松个体数量多、体积较大,所以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423株/公顷
C.在自然演替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中的白桦树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
D.在长白山地区,针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增高而增多,阔叶树所占比例随海拔增高而减少,这说明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与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有关
3.如图表示哺乳动物细胞中Na+、K+跨膜转运的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电位状况可表示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
B.该图体现出钠钾泵的催化作用和物质转运双重功能
C.内环境中的Na+不足会引起脑细胞水肿
D.神经细胞兴奋时,Na+从膜内侧主动运输到外侧
4.研究表明,某些癌细胞中MDR1基因高度表达后,会使这些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增强。MDR1基因的表达产物是P—gp转运蛋白,该蛋白有ATP依赖性跨膜运输活性,可将化疗药物运输至细胞外,使细胞获得耐药性。而P—gp转运蛋白低水平表达的癌细胞内,某些化疗药物的浓度明显升高。结合上述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gp转运蛋白将药物运出癌细胞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B. P—gp转运蛋白可将各种化疗药物运出癌细胞
C.化疗药物可降低P—gp转运蛋白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比例
D.提高癌细胞P—gp转运蛋白的活性为癌症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5.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先后置于25 ℃、0℃、25 ℃ 环境中,在每一温度条件下均生活15 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 min测一次(第1次是在实验开始5 min时测量)皮肤血流量以及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共测9次。测量结果(相对值)如表所示(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
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
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
A.表中指标A、B、C依次为皮肤血流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B.实验中A先增加,B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
C.将小鼠从25 ℃ 环境移到0 ℃ 环境中,此时的体温调节方式只有神经调节
D.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出13 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大于26 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
6.下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C.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实验中,可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D.穿刺取羊膜腔羊水离心,分离获取上清液进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检测
7.已知某植物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直接产生的细胞形成单核花粉粒,每个单核花粉粒再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发育成成熟的二核花粉粒(内有两个细胞)。科研人员分离出若干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并转移至含有3H标记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上继续发育至成熟(不考虑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若要观察花粉形成的过程,一般选择幼嫩的花药作实验材料
B.可通过检测染色体上的3H标记区分减数第二次分裂与二核花粉粒形成过程
C.检测二核花粉粒中所有核DNA发现,每个核DNA只有一条链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
D.1个精原细胞分裂最终形成的4个二核花粉粒,依据细胞中染色体来源可分为4种类型
8.科学家在观察癌细胞分裂时发现,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存在大量似“甜甜圈”的环状DNA(ecDNA),存在于染色体外的ecDNA没有着丝粒,有利于增强子发挥作用。如图为ecDNA的形成过程及增强子与癌基因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ecDNA中癌基因的表达得到增强,使癌症的恶化程度增强
B.与染色体平均分配不同,ecDNA往往随机分配到子细胞内
C.细胞内的ecDNA量可作为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的指标之一
D.图中ecDNA引起了抑癌基因突变,突变后的抑癌基因可促进细胞分裂
9.抑制素(INH)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科研人员制备了INH的抗体并在大鼠发情期注射到大鼠体内,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促性腺激素(mIU/mL) 性激素(ng/mL) 卵泡质量(g) 成熟卵泡个数(个)
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素 孕酮
对照组 8.53 15.18 8.86 0.63 28.67
实验组 25.36 15.19 11.78 0.91 35.00
A.INH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B.由实验数据推测INH作用于垂体,进而促进卵泡发育
C.注射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及孕酮含量均上升
D.注射的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结合,解除其作用
10.将抗冻基因导入西红柿细胞,获得抗冻植株P1、P2、P3,对P1、P2、P3测交获得F1,F1的表型及比例如表所示。
P F1表型及比例
P1 抗冻西红柿∶不抗冻西红柿=1∶1
P2 全为抗冻西红柿
P3 抗冻西红柿∶不抗冻西红柿=3∶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1中只可能有1个抗冻基因导入1条染色体上
B.P2中抗冻基因导入任意2条染色体上
C.P3中可能有2个抗冻基因分别导入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D.若P1与P2杂交,F1的表型及比例可能为抗冻西红柿∶不抗冻西红柿=1∶1
11.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B.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C.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尿素浓度低于①处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后,①中的H2CO3,可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12.某植物花的色素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和B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合成(其对应的等位基因a和b编码无功能蛋白),如图所示。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受粉产生子一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黄色=9︰7
B.子一代的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和aaBb
C.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黄色=9︰4︰3
D.子一代红色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占比为1/3
13.海绵等足虫栖息在海生海绵的中央腔中,雌虫的外观都一样,雄虫的形态有大、中、小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个体数量相差不大,且这三种不同形态的雄虫会采取不同的生殖对策:大雄虫倾向用战斗来保卫海绵腔中的多个雌虫;中雄虫会模拟雌虫,与大雄虫共处一室;小雄虫回避大雄虫并埋伏在其周围,伺机与雌虫交配。研究表明,大、中、小雄虫的体型主要由复等位基因a1、a2、a3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种类型的雄虫的平均繁殖成功率一定存在显著差异
B.大、中、小雄虫存在生殖隔离,分属三个种群
C.三种类型的雄虫具有不同的生殖对策是不同雄虫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经历很长时间后,种群中a1、a2、a3的基因频率能保持基本稳定
14.(多选)真核细胞内的RNA寿命极短,易被核酸酶降解。为了提高自身稳定性,mRNA需要与细胞内的一些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复合物。调节这些蛋白质的含量能调节mRNA的稳定性,从而控制翻译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mRNA与蛋白质结合后,可能会将核酸酶的切点掩盖从而避免mRNA被降解
B.蛋白质作为翻译产物可对mRNA的功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节
C.mRNA与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可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场所
D.基因表达调控体现在多个方面,这共同维护了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15.(多选)雌性小鼠在胚胎发育至4-6天时,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经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中此条染色体仍是失活的。雄性小鼠不存在X染色体失活现象。现有两只转荧光蛋白基因的小鼠,甲为发红色荧光的雄鼠(基因型为XRY),乙为发绿色荧光的雌鼠(基因型为XGX)。甲乙杂交产生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若不发生突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1中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均为雌性
B.F1中同时发出红绿荧光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4
C.F1中只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发光细胞在身体中分布情况相同
D.F2中只发一种荧光的个体出现的概率是11/16
二、非选择题(共计5大题)
16.为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研究人员对其中的森林灌草层植物进行了调查。
(1)东北虎、东北豹主要捕食马鹿、梅花鹿等大中型有蹄类动物,而这些动物主要以森林灌草层的植物为食。这些植食性动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
(2)灌草层是有蹄类动物取食的主要区域,该区域根据林木覆盖程度可分为郁闭林和开阔地两种主要地形。研究人员分别在这两种地形中_____选取样方,收集并检测几类常被取食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结果如图。出现该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开阔地_____,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
(3)植物中元素的含量及比例会影响有蹄类动物的取食偏好及营养状况。含碳量高的_____植物常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的多糖类分子,口感较差,而氮元素含量高的植物营养成分更高。表为灌草层中上述四类植物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分析结果,据表中数据选择最适宜作为有蹄类动物食物的植物种类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N量(%) 含C量(%) C/N值
嫩枝叶 2.41 45.36 19.92
禾莎草 2.05 42.50 22.05
杂类草 2.42 41.21 18.10
蕨类 2.43 44.00 19.78
(4)有蹄类动物能量消耗大,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取食大量营养成分高的食物。综合上述结果,从取食地形及植物种类角度,推测有蹄类动物的最优取食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
(5)在该生态系统中,东北虎、东北豹捕食有蹄类动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_____。
(6)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时,除上述调查外,还需要分析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即可)。
17.蔗糖和淀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产物,二者都是由在卡尔文循环中产生的丙糖磷酸转化而成,其合成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磷酸转运体(TPT)在将丙糖磷酸运到细胞质基质的同时可将无机磷酸(Pi)运入叶绿体,且这种转运严格遵循1∶1的反向交换原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看出,淀粉的具体合成场所为_________,植物体内长距离运输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以_______(填“淀粉”或“蔗糖”)形式运输。C3化合物转变成为丙糖磷酸需要光反应阶段提供_____________。
(2)TPT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已知TPT可以结合Pi或连有磷酸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但对其他化合物几乎没有亲和性和运输活性,说明TPT具有_______。当细胞质基质中的Pi水平降低时,_____(填“淀粉”或“蔗糖”)的合成会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生产中要提高甘蔗的品质,可以采取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
(3)研究发现,白天在叶绿体中常见到大的淀粉粒,而夜晚叶绿体中的淀粉粒则消失,同时发现在夜晚蔗糖的合成速率和白天几乎无差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4)近年有研究表明,海藻糖(T-6-P)在调节拟南芥叶肉细胞中淀粉和蔗糖的合成过程中起到信息分子的作用,其调节机理大致如下图所示:
据上图分析,当叶肉细胞中蔗糖大量积累时,T-6-P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将会_______,进而_______(填“激活”或“抑制”)AGPase,使淀粉合成增加,储藏在叶绿体中。
18.我国研究人员发现,伤害性感觉神经元能选择性地表达一种非分泌型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简称FGF13),将小鼠背根节(简称DRG)伤害性感觉神经元中的FGF13基因特异性敲除后,这些小鼠完全丧失了对伤害性热刺激的反应,同时发现这些小鼠对组胺引起的抓挠次数(痒觉反应)显著下降。组胺激活胞内信号通路需要先结合相应的受体H1R,H1R与组胺结合后能激活FGF13参与的下游信号通路。进一步研究表明,FGF13对H1R并没有物理上或功能上的直接作用。下图是组胺引起痒觉反应的示意图,其中NaV1.7是一种钠离子通道蛋白。
(1)生理学上把伤害性热刺激引起小鼠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_______。
(2)注射组胺后正常小鼠在相应部位产生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_________产生痒觉,据图判断,FGF13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研究人员提出问题:非组胺类致痒剂引起的痒觉反应是否也与FGF13有关?为探究这一问题,请选用下列材料设计实验。写出最简单的实验思路及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FGF13缺失小鼠若干、正常小鼠若干、五羟色胺5—HT(非组胺类致痒剂)注射液、组胺注射液等。
19.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癌细胞免疫疗法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长期以来,科学家在癌症方面进行了大量地科学研究。下面是科学家在癌细胞代谢水平方面的研究:研究者将某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是2m)乳腺细胞M诱导成为乳腺癌细胞(记为Mc)。
(1)癌细胞膜上的_______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同时,癌细胞的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出现甲胎蛋白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作为_____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这种现象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免疫系统能够及时消灭机体产生的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
(2)实验一:研究者测定了M及Mc的葡萄糖摄取量,结果如图1。由图可知,癌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的葡萄糖_____(填“多”或“少”)。
(3)实验二:研究者将一种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的呼吸抑制剂加入到M和Mc细胞的培养液中,与_______________细胞相比计算获得图2所示数据。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对该抑制剂更为敏感。由于该抑制剂抑制___________阶段,为确定癌变细胞的呼吸方式,研究者测定了乳酸在细胞培养液中的含量,发现Mc组的乳酸含量明显升高,可确定细胞癌变后代谢所需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_。
(4)为了探究癌细胞发生这一代谢变化的原因,研究者测定了M和Mc中某种葡萄糖转运蛋白mRNA的量,结果见图3,这说明癌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___来提高葡萄糖摄取量。
(5)图4是该生物某种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部分时期),则bc段的形成说明细胞进入_______期。
20.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油菜株高适当的降低对抗倒伏及机械化收割均有重要意义。某研究小组利用纯种高秆甘蓝型油菜Z,通过诱变培育出一个纯种半矮秆突变体S。为了阐明半矮秆突变体S是由几对基因控制、显隐性等遗传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试验,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F2表现型及数据分析,油菜半矮秆突变体S的遗传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杂交组合①的F1产生各种类型的配子比例相等,自交时雌雄配子有_____种结合方式,且每种结合方式机率相等。F1产生各种类型配子比例相等的细胞遗传学基础是____________。
(2)将杂交组合①的F2所有高杆植株自交,分别统计单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分为三种类型,全为高秆的记为F3-Ⅰ,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①、②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Ⅱ,高秆与半矮秆比例和杂交组合③的F2基本一致的记为F3-Ⅲ。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_______________。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用A、a;B、b;C、c……表示基因)。用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进行相互杂交试验,能否验证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土蜂一般将卵产到多刺的仙人掌中,其幼虫以肉质茎为食,若土蜂幼虫数量过多,多刺的仙人掌会因被大量取食而死亡,A正确;野猪喜食少刺的仙人掌,若土蜂在少刺的仙人掌产卵,其幼虫会被野猪吞食,D正确;由于土蜂和野猪的双重选择,此地仙人掌肉质茎上刺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并不会使仙人掌加速分化形成新种,B正确,C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中胡桃楸种群中的老年树所占比例大,幼年树所占比例小,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白桦种群中的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所占比例相当,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红松种群中的老年树所占比例小,幼年树所占比例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由于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所以红松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其种群密度为1056+307+60=1423(株/平方千米),B正确;由于红松较白桦高大,与白桦竞争阳光等的能力强,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所以在自然演替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中的白桦种群密度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C正确;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不同,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细胞的离子运输机制。由图可知,该细胞膜内侧为负电位,外侧为正电位,则可以表示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A正确;由图可知,钠钾泵既可转运Na+、K+,又可催化ATP水解,因此具有双重功能,B正确;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因此内环境中Na+不足时,组织液渗透压降低,更多水分进入脑细胞,导致脑细胞水肿,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时,Na+内流是被动运输,D错误。
4.答案:A
解析:由于P—gp有ATP依赖性载体蛋白活性,说明将药物转运至细胞外需要载体协助,且消耗能量,所以转运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P—gp转运蛋白主要影响某些化疗药物的浓度,即不可将各种化疗药物转运出癌细胞,B错误;化疗药物会对癌细胞起选择作用,P—gp转运蛋白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的抗药性强,生存下来的比例高,故药物化疗后,提高了MDR1基因高度表达的癌细胞比例,C错误;提高癌细胞P—gp转运蛋白的活性即提高了癌细胞的抗药性,不利于癌症的治疗,D错误。
5.答案:B
解析:由表中指标分析可知,由25 ℃→0 ℃,皮肤血流量会减少,对应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先增加,对应A;随后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对应B;故A、B、C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和皮肤血流量,A错误;实验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先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将小鼠从25 ℃ 环境移到0 ℃ 环境中,此时皮肤血流量会减小,汗腺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这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C错误;根据实验数据,13 min时小鼠的TRH和TSH含量均低于26 min时的,故可推测出13 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小于26 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D错误。
6.答案:B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A错误;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B正确;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实验中,细胞经过解离已经死亡,观察不到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的动态过程,C错误;羊膜腔穿刺吸出的羊水进行离心获得细胞后,应对细胞进行异常遗传病的检测,了解胎儿的染色体是否正常,以便采取预防、治疗措施,以达到优生目的,而上清液应被弃去,D错误。
7.答案:D
解析:本题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考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观察花粉形成的过程即观察减数分裂过程,因成熟花药已完成减数分裂,故必须选择幼嫩的花药为实验材料,A正确;据题干信息“科研人员分离出若干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并转移至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上继绩发育成熟”可知,因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已完成DNA复制过程,故其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均无3H标,根据“单核花粉粒再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发育成二核花粉粒”可知,该过程发生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以3H为原料,经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每个DNA分子只有一条链含有3H标记),B、C正确;若不考虑交叉互换,1个精原细胞分裂形成的4个二核花粉粒只有2种类型(两两相同),D错误。
8.答案:D
解析:题干说明了“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存在大量ecDNA,有利于较远距离的‘增强子’发挥作用”,据此可以推测,癌细胞中的ecDNA能增强癌基因的表达,使癌症的恶化程度增强,A正确;着丝粒是使细胞分裂已完成复制的染色体能够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的结构,在细胞分裂时由纺锤丝与着丝粒相连,通过纺锤丝的牵引实现染色体的平均分配,由于ecDNA没有着丝粒,因此在复制以后是无法由纺锤丝牵引实现平均分配的,ecDNA往往随机分配到子细胞内,B正确;因为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存在大量的ecDNA,所以可以利用细胞中ecDNA量来判断细胞是否发生癌变,C正确;题干明确说明癌细胞中的ecDNA没有着丝粒,有利于较远距离的“增强子”发挥作用,意味着ecDNA上的癌基因会较染色体上的癌基因的表达强烈;根据癌细胞增殖的特点可以推测,ecDNA上的癌基因的表达产物量增多可促进细胞分裂,而正常细胞中的抑癌基因可以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因此图中的癌基因不可能是抑癌基因,D错误。
9.答案:B
解析:INH(抑制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需要经过体液运输,并具有微量髙效的特点,A正确;实验组注射了一定量的INH的抗体,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组的促卵泡激素、孕酮、卵泡质量、成熟卵泡个数均高于对照组,说明INH的抗体可使大鼠的促卵泡激素及孕酮含量升高,由于INH抗体与INH发生特异性结合会抑制INH的作用,因此推测INH(抑制素)的作用应该是抑制卵泡的发育,B错误,C、D正确。
10.答案:C
解析:P1测交结果为抗冻西红柿∶不抗冻西红柿=1∶1,说明可能有1个或多个抗冻基因导入1条染色体上,A错误;P2测交结果是全为抗冻西红柿,说明亲代是抗冻的纯合子,可能有两个或多个抗冻基因导入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P3测交结果是抗冻西红柿:不抗冻西红柿=3:1,用+表示抗冻基因,-表示不抗冻基因,则P3的基因型可能是+-/+-,正常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可能有2个抗冻基因分别导入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C正确;根据A项和B项的分析,P1和P2染色体上都含有抗冻基因,P1相当于显性杂合子,P2相当于显性纯合子,所以二者杂交后代都表现为抗冻,D错误。
11.答案:C
解析:如果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A错误;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②组织液,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血浆中应该富含营养,而尿素是经过组织细胞代谢之后产生的,故⑤处血浆中尿素的浓度低于①处,C正确;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①血浆中,与①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然后二氧化碳通过呼吸排出,多于的水分随尿液排出,从而使pH基本稳定,D错误。
12.答案:C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白花个体无A基因,即基因型为aa_ _,黄花个体基因型为A_bb,红花个体基因型为A_B_;根据题干信息花的色素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和B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合成,则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产生子一代,子一代花的颜色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A_B_)∶黄色(A_bb)∶白色(aa_ _)=9∶3∶4,A错误、C正确;子一代中白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B错误;子一代红花个体(A_B_)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所占比例为1/9,D错误。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点。3种雄虫的3种生殖对策能相互协调,平均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A错误;大、中、小雄虫都能与同一类雌虫交配繁殖,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一个种群,B错误;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此处没有共同进化,C错误;3种雄虫能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繁殖并将基因传递给后代,互不干扰,经历很长时期后,种群中a1、a2、a3的基因频率能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14.答案:ABD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真核细胞内的mRNA寿命极短,易被核酸酶降解,mRNA与细胞内的一些蛋白质相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可稳定存在,据此推测,mRNA与蛋白质结合后,可能会将核酸酶的切点掩盖从而避免被降解,A正确;通过翻译产生的蛋白质会对mRNA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馈调节的作用,B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其成分是rRNA和蛋白质,C错误;基因表达调控体现在多个方面,通过多方面调控来共同维持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D正确。
15.答案:ABD
解析:雌性小鼠发育过程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雄性小鼠不存在这种现象,甲乙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是XRX、XY、XRXG、XGY,F1随机交配,雌配子产生的种类及比例是XR∶XG∶X=2∶1∶1,雄配子产生的种类及比例为X∶XG∶Y=1∶1∶2。由分析可知,F1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GY和XY,不存在红色荧光,即F1中发红色荧光的个体均为雌性,A正确;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RX∶XY∶XRXG∶XGY=1∶1∶1∶1,但是根据题意,“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所以XRXG个体中,有的细胞发红光,有的发绿光,同时发出红绿荧光的个体(XRXG)所占的比例为1/4,B正确;F1中只发红光的个体的基因型是XRX,由于存在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则发光细胞在身体中分布情况不相同,C错误;F2中只发一种荧光的个体包括XRX、XRY、XGX、XGY、XGXG,所占的比例为2/4×1/4+2/4×2/4+1/4×1/4+1/4×2/4+1/4×1/4+1/4×1/4=11/16,D正确。
16.答案:(1)二
(2)随机 光照充足
(3)纤维素 杂类草,杂类草含N量较高、含C量最低,C/N值最低,纤维素含量少口感好,且营养成分高
(4)在开阔地取食杂类草
(5)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6)气候条件、人为干扰因素、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写出两条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及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这些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为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第二营养级。(2)用样方法调查时,在被调查种群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收集并检测几类常被取食植物的生物积累量。据图分析,结果为开阔地中各类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均显著高于郁闭林,原因主要是开阔地光照充足,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3)含碳量高的纤维素植物常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的多糖类分子,口感较差,而氮元素含量高的植物营养成分更高。分析可知最适宜作为有蹄类动物食物的是杂类草,杂类草含N量较高、含C量最低,C/N值最低,纤维素含量少口感好,且营养成分高。(4)根据题中信息分析,有蹄类动物适宜在开阔地取食杂类草,所以推测有蹄类动物的最优取食策略是在开阔地取食杂类草。(5)在该生态系统中,东北虎、东北豹捕食有蹄类动物所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6)评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对东北虎和东北豹的承载能力时,除上述调查外,还需要分析的影响因素有气候条件、人为干扰因素、有蹄类动物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等。
17.答案:(1)叶绿体基质 蔗糖 [H]和ATP
(2)蛋白质 专一性 淀粉 (丙糖磷酸和Pi严格遵循1:1的反向交换原则,)细胞质基质中的Pi减少导致丙糖磷酸运出量减少,通过ADPG途径形成淀粉增多 适量增施无机磷肥
(3)夜间淀粉水解,最终转化为蔗糖
(4)增加 激活
解析:(1)从图中可看出,淀粉的具体合成场所为叶绿体基质,植物体内长距离运输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蔗糖的形式运输。丙糖磷酸的合成需要经过C3的还原过程产生,该过程中需要消耗光反应阶段提供的物质有[H]、ATP。(2)TPT是运输丙糖磷酸和磷酸的载体,所以TPT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TPT可以结合Pi或连有磷酸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但对其他化合物几乎没有亲和性和运输活性,说明TPT具有专一性。如图所示,当细胞质基质中的Pi水平降低时,淀粉的合成会增加,原因是丙糖磷酸和Pi严格遵循1:1的反向交换原则,细胞质基质中的Pi减少导致丙糖磷酸运出量减少,通过ADPG途径形成淀粉增多。丙糖磷酸从叶绿体中输出后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因此增施磷肥会促进丙糖磷酸的输出,从而蔗糖的合成量增大。(3)白天在叶绿体中常见到大的淀粉粒,而夜晚叶绿体中的淀粉粒则消失,同时发现在夜晚蔗糖的合成速率和白天几乎无差别,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夜间淀粉水解,最终转化为蔗糖。(4)当叶肉细胞中蔗糖大量积累时,将会促进淀粉合成,所以当叶肉细胞中蔗糖大量积累时,T-6-P合成基因的表达量将会增加,进而激活AGPase,使淀粉合成增加,储藏在叶绿体中。
18.答案:(1)反射
(2)大脑皮层 与NaV1.7结合,引起NaV1.7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3)实验思路:给FGF13缺失小鼠和正常小鼠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五羟色胺5—HT(非组胺类致痒剂)注射液,观察小鼠抓挠次数。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若FGF13缺失小鼠抓挠次数少于正常小鼠,则FGF13与非组胺类致痒剂引起的痒觉反应有关;若FGF13缺失小鼠抓挠次数与正常小鼠相当,则FGF13与非组胺类致痒剂引起的痒觉反应无关
解析:(1)由反射的概念可知,伤害性热刺激引起小鼠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应该被称为反射。(2)由图示可知,注射组胺后正常小鼠在相应部位产生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因为机体所有的感觉都是大脑皮层产生的。FGF13在组胺引起痒觉反应的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与NaV1.7结合,引起NaV1.7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进而产生兴奋。(3)为了探究非组胺类致痒剂引起的痒觉反应是否也与FGF13有关。则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小鼠是否有FGF13,因变量是致痒反应,因此,实验思路为给FGF13缺失小鼠和正常小鼠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五羟色胺5—HT(非组胺类致痒剂)注射液,观察小鼠抓挠次数。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若FGF13缺失小鼠抓挠次数少于正常小鼠,则FGF13与非组胺类致痒剂引起的痒觉反应有关;若FGF13缺失小鼠抓挠次数与正常小鼠相当,则FGF13与菲组胺类致痒剂引起的痒觉反应无关。
19.答案:(1)糖蛋白 抗原 信息交流 监控和清除
(2)多
(3)不加呼吸抑制剂的M和Mc M细胞(或“乳腺细胞M”“癌变前细胞”) 有氧呼吸第三 无氧呼吸
(4)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合成量
(5)减Ⅱ后
解析:(1)细胞癌变后,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癌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同时癌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这些物质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这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其中免疫系统能够及时消灭机体产生的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2)M为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m的乳腺细胞,而Mc为乳腺癌细胞,据图可知:癌细胞(Mc)比正常细胞(M)需要的葡萄糖多。(3)研究者将一种作用于线粒体内膜的呼吸抑制剂加入到M和Mc细胞的培养液中,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与对照原则,对照组应不加抑制剂,与不加呼吸抑制剂的M和Mc细胞相比,由图2可知,加入呼吸酶抑制剂后,癌细胞的实验组细胞数与对照组的细胞数比例大于正常细胞的该比值,说明实验后M细胞的细胞数少于癌细胞组,呼吸酶抑制剂对正常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即M细胞对该抑制剂更为敏感;由于该抑制剂作用于线粒体内膜,故该抑制剂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因为乳腺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可确定细胞癌变后代谢所需能量主要来自无氧呼吸(或癌细胞的呼吸方式主要是无氧呼吸)。(4)分析图3可知,M细胞某种葡萄糖转运蛋白mRNA的量明显少于Mc中某种葡萄糖转运蛋白mRNA的量,这说明癌细胞通过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量来提高葡萄糖摄取量。(5)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着丝点,图4中ab段含有m个着丝点,说明含m个染色体,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bc段着丝,点加倍,说明是减Ⅱ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从而形成了2m个着丝点。故bc段的形成说明细胞进入减Ⅱ后期。
20.答案:(1)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16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7︰4︰4 Aabb、aaBb 不能
解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知识。(1)分析杂交组合①②的结果可知,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2中高秆与半矮秆比例都接近15︰1,因此推断半矮秆突变体S的遗传机制是由两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杂交组合①的F1为双杂合子,产生4种配子,比例为1︰1︰1︰1,自交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4=16种;F1之所以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是因为F1在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F2所有高秆植株中,自交后代全为高秆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和aaBB,占所有高秆植株的7/15;自交后代高秆与半矮秆之比为15︰1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占所有高秆植株的4/15;自交后代高秆与半矮秆之比为3︰1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也占所有高秆植株的4/15。因此产生F3-Ⅰ、F3-Ⅱ、F3-Ⅲ的高秆植株数量比为7︰4︰4。由于A/a和B/b无论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产生F3-Ⅲ的植株均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因此产生F3-Ⅲ的高秆植株进行相互杂交试验的结果都相同,因此无法用这个实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