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提分计划:稳态与调节专练(word版含答案带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提分计划:稳态与调节专练(word版含答案带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6 08:0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稳态与调节综合训练-2022届高考生物学复习提分计划:稳态与调节专练
1.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I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②主要指泌尿系统排出代谢废物的过程
C.Ⅳ指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D.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的方式属于协助扩散
2.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细胞呼吸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内环境pH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机体达到稳态
B.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机体稳态失调
C.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时→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CO2的含量相等
D.注射等渗透压的5%葡萄糖溶液→血浆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
4.下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过程。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人的排尿活动只受大脑皮层的调节
B.若P处受损,膀胱将无法排出尿液
C.人体产生尿意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排尿活动的调节属于正反馈调节
5.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如图是人类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为短时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不是真正的记忆
B.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C.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后两个阶段为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6.如图为脑的基本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中有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B.某人由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C.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
D.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④
7.如图为神经一肌肉连接示意图,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会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8.健康志愿者参与两次血糖调节相关实验。第一次口服葡萄糖,检测其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化;第二次以静脉注射葡萄糖模拟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改变程度,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给志愿者注射的葡萄糖总量和口服的葡萄糖总量不相同
B.曲线Ⅰ在a时之后下降的原因是血糖在肾脏中进入尿液排出体外
C.给志愿者口服葡萄糖比注射葡萄糖能更有效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志愿者血糖浓度既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又受到胰岛素作用的调节
9.如图是与抗利尿激素参与的调节有关的相应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可表示吃了过咸食物一段时间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与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乙图可表示饮水过多后一段时间内,抗利尿激素分泌与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丙图可表示随着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与血浆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D.若丁图表示尿液中两类物质浓度的变化,则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10.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可选择性地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也可作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在研究尼可刹米作用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大鼠延髓的呼吸中枢所在区域,施加1微升尼可刹米溶液,能引起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要验证尼可刹米的作用效果,还需在该区域施加1微升配制该溶液的溶剂作为对照实验
B.要进一步确定该药物的作用区域,还需在其他脑区施加尼可刹米溶液
C.作用于化学感受器和作用于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的调节过程,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D.CO2作用于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的过程,既有体液调节也有神经调节
11.如图所示为人体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GHRH为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IH为生长激素抑制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GH过少时促进下丘脑分泌GHRH体现了反馈调节机制
B.GH弥散到血液中后定向运输至骨骼等细胞处发挥作用
C.GH是由腺垂体分泌的,其释放离不开高尔基体的作用
D.GHIH与GHRH共同维持内环境中GH含量的相对稳定
12.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敏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组织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与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分布不同
D.预防该病发作的措施之一是避免再次接触诱发哮喘发病的过敏原
13.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B.过敏病人在PM2.5超标的情况下会发病,这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
C.过敏反应会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减小,组织蛋白外渗受阻,引起组织水肿
D.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蛋白质不会成为过敏原
14.如图为某同学感染细菌后的免疫机制模式,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细胞,小写字母表示物质,数字表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为淋巴因子,与溶酶体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G可以合成抗体,但其表面没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C.C细胞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若该学生感染的是病毒,①②③④过程都会被活化
15.T细胞主要包括抑制性T细胞(Ts)、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性T细胞(Tc)。Tc能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Th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化并提高Tc的杀伤力,Ts能抑制Th的活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Ts、Th和Tc均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B.Th和Tc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两者均能发挥作用
C.增强Ts的功能有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
D.Ts功能异常可造成免疫低下或自身免疫病
16.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生理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美国神经科学家阿登·帕塔普蒂安,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帮助人类洞悉了神经系统感知环境的机理,神经系统的这种感知能力支撑了人类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饮酒过量走路不稳是小脑的中枢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导致的
B.曾经吃过梅子的人想到梅子的酸味会使口腔分泌大量唾液,这不属于反射活动
C.人受到寒冷刺激时,温度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使下丘脑分泌TRH属于神经—激素调节
D.人的手指被针扎到时,触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会使下丘脑产生痛觉
17.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至今仍在实践中应用。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有直接关系的是( )
A.“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氾胜之书》)
B.“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则根生”(《种艺必用》)
C.桑眼动时……阔八步一行,行内相去四步一树,相对栽之”(《士农必用》)
D.“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红豆次之”(《齐明要术》)
18.向水性反应是指植物根尖感受生长环境中的水势梯度并向着水势较高区域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在拟南芥根尖向水性反应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细胞分裂素对根尖向水性反应起关键性调控作用,水势梯度诱导细胞分裂素在水势较高一侧降解,而在水势较低一侧积累。用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处理根尖,发现根的向水性反应被完全抑制,但其向地性反应不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素的不对称分布是控制根的向水性现象的重要因素
B.根尖分生区水势较低一侧的细胞比水势较高一侧的细胞分裂活动剧烈
C.植物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现象作用机理不同,但都体现了激素作用的两重性
D.细胞分裂素通过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实现对分生区两侧细胞分裂差异的调节
19.植物激素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调节性物质,科学家以水稻为实验材料,揭示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制,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体现了生长素对水稻根系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细胞分裂素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之间的平衡调控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C.水稻根尖细胞生长素含量上升会抑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D.为了促进水稻幼苗移栽时根系的快速生长,可施用一定量的细胞分裂素
20.如图是参考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建立的模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模型为概念模型,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过程中均存在类似的过程
B.该模型中,只有④代表了反馈调节,其信息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抑制作用
C.在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该模型的意义就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D.该模型不仅可以表示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还可表示生态系统的调节
21.图甲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图乙是部分细胞物质交换的具体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在人体内,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包括图甲中的A、B、C三种液体,其中A代表的液体是 。B、C的成分和含量与A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 ,所谓的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
中 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3)图乙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
(4)在图乙中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
22.体育运动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运动状态下,人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请回答有关问题:
(1)成年人运动时,支配肾上腺髓质的神经兴奋性增强,主要导致肾上腺髓质分泌的_______增多,从而促进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以保持运动时血糖的平衡。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则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_______
,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2)运动过程中,出汗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维持体温稳定。
(3)运动时心跳加快,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较缓慢,作用时间_______。体液调节反应缓慢的原因是_______。
(4)运动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原因之一是某些激素可作用于胸腺,促进_______细胞的发育。
23.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HIV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衣壳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_________。HIV在最初侵入人体的时期(A阶段)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
(2)HIV感染后的B阶段,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被破坏,数量减少,_________免疫能力下降,各种感染机会__________。
(3)HIV最初入侵时,机体主要靠免疫将其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之后浆细胞产生的_________与HIV结合,最终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4)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下列可以传染艾滋病的行为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
②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
③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
④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⑤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
⑥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⑦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
⑧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
⑨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24.人体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对各种应激刺激(如寒冷刺激、病菌入侵等)做出反应。
(1)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此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在该过程中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形式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并在__________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受寒冷刺激后,人体通过下图所示途径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期中激素A、B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①的调节机制称为__________。
(3)儿童按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结核杆菌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__________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是__________,并与宿主细胞结合导致其裂解死亡。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称为细胞__________。
25.借助电子显微镜、立体定位仪与放射线的结合,神经外科医生可以精准地确定颅内的病变位点,并利用小剂量放射线(γ刀等)定点消除病变,极大地降低了手术的危险性。在神经外科的脑手术后,多数人会出现内环境稳态失调,这就需要神经外科医生懂得机体内各种调节的协调作用。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易患癌症,其原因主要是_____。
(2)某脑瘤患者的体温失调、水平衡紊乱且生物节律失调,神经外科医生预测该病人的肿瘤部位可能位于颅腔中的_____部位。
(3)某脑瘤患者进行“定点消除病变”手术后,检测发现患者的兴奋度降低,推测此可能与水盐平衡失调有关,主要原因是内环境中_____的浓度降低。
(4)利用白细胞或T细胞来治疗癌症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有人提出把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患者,此措施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5)癌症疫苗有较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对于某种相应的疫苗,在一定时间内接种3次较接种1次或2次免疫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_____。
26.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光合促进剂是一种可促进植物体生长和果实发育的调节剂。某科研小组以番茄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光合促进剂的生理作用,其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平均株高(cm) 坐果数(个) 叶色 平均单果重(克)
甲组喷洒适量、适宜浓度的光合促进剂 220.2 28.2 ______ 172.5
乙组喷洒_____ 206.6 26.4 绿 156
(1)光合促进剂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植物激素,原因是_______。番茄体内和光合促进剂具有类似生理调节效果的物质是_______(填一种即可)。
(2)该实验中,因变量有_______个。乙组进行的实验处理是喷洒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可推断甲组的叶色比乙组叶色_______(填“浅”或“深”),光合促进剂增加番茄产量的原因可能是促进了叶肉细胞中_______(填一种物质即可)的合成。
(4)科研小组欲继续探究番茄生长过程中光合促进剂和脱落酸之间是否存在拮抗作用,请将实验设计方案补充完整:
①将_______的番茄等分为甲、乙、丙、丁4组。
②对甲组植株喷洒适量、适宜浓度的光合促进剂,对乙组植株喷洒_______,对丙组植株喷洒_______,对丁组植株喷洒_______。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的平均株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②表示经泌尿系统将血浆中的代谢废物排出的过程,B正确;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C正确;Ⅱ为消化道,其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错误。
2.答案:C
解析: 等多对缓冲物质可对血浆pH起调节作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内环境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随尿液排出,使内环境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不能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构成缓冲对,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
3.答案:D
解析:A、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A错误;
B、饮水不足,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分重吸收增加,机体稳态不会失调,B错误;
C、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二氧化碳的情况与之相反,C错误;
D、血糖浓度升高,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增大,D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A错误;若P处受损,则排尿反射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脊髓中的排尿反射中枢正常,仍能完成排尿反射,B错误;反射的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尿意不是反射,C错误;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排尿中枢、传出神经,并引起逼尿肌(属于效应器)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这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5.答案:C
解析: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为短时记忆,其中感觉性记忆有效作用时间不超过1秒,所记的信息不构成真正的记忆,A正确;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正确;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错误;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6.答案:D
解析:①是下丘脑,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A正确;②是脑干,脑干中有呼吸中枢,某人由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B正确;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能支配①、②、④和⑤中的某些中枢,C正确;成年人有意识“憋尿”的相关中枢是③大脑皮层和⑤脊髓,而④是小脑,D错误。
7.答案:A
解析: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⑦③,A错误;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由低级中枢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反射,B正确;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⑦和③两个神经元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⑦传向③,C正确;感觉的产生是兴奋由④⑤⑥上行至大脑皮层产生的,D正确。
8.答案:B
解析:口服的葡萄糖需要经过吸收进入血浆后才成为血糖,且口服葡萄糖会引起胰岛素浓度急剧升高,而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浓度升高幅度不大,因此为了模拟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变化程度,给志愿者注射的葡萄糖总量和口服的葡萄糖总量是不同的,口服的葡萄糖总量应多于注射的葡萄糖总量,A正确;曲线Ⅰ在a时之后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的作用,B错误;根据曲线Ⅲ和曲线Ⅳ可知,给志愿者口服葡萄糖比注射葡萄糖能更有效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C正确;志愿者血糖浓度既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又受到胰岛素降血糖作用的调节,D正确。
9.答案:C
解析: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迸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项错误;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项错误;随着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会增多,丙图可表示随着血浆渗透压的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与血浆渗透压的关系,C项正确;注射抗利尿激素,内环境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中尿素和Na+含量升高,因此a点时注射的可能是抗利尿激素,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大鼠延髓的呼吸中枢所在区域注射1微升配制该溶液的溶剂,可排除溶剂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要进一步确定该药物的作用区域,则实验自变量为作用区域的不同,故还需在其他脑区施加等量的尼可刹米溶液,B正确;作用于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CO2属于体液运输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化学感受器,属于体液调节,化学感受器兴奋后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1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激素产生、运输及其调节的方式。GH过少时会促使下丘脑分泌GHIH减少,促进下丘脑分泌GHRH增多,使垂体合成更多的GH,体现了反馈调节,A正确;GH等激素随血液运输、无定向性,但作用对象具有定向性,只作用于特定靶细胞或靶器官,B错误;GH是一种蛋白质类的分泌物,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C正确;下丘脑分泌的GHRH能促进腺垂体分泌GH,而下丘脑分泌的GHIH能抑制腺垂体分泌GH,因此GHIH与GHRH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内环境中GH含量的相对稳定,D正确。
12.答案:B
解析:过敏反应是在过敏原再次进入人体时发生的反应,所以当其初次进入过敏体质者体内不会发生过敏反应,A正确;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B错误;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往往被某些致敏细胞吸附,而正常免疫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C正确;预防该病发作的措施之一是避免再次接触诱发哮喘发病的过敏原,D正确。
1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但严重时可危及生命,A错误;在PM2.5超标的情况下发生过敏反应,是因为该颗粒中有相关的过敏原,B正确;过敏反应会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吸水过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转基因植物合成的某些新蛋白质也有可能成为过敏原,D错误。
1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体免疫的调节过程。图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效应T细胞,D是记忆T细胞,E是辅助性T细胞,F是B细胞,G是浆细胞,H是记忆B细胞。a是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溶酶体是细胞器,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浆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抗体,但其表面没有识别抗原的受体,B正确;效应T细胞可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C正确;若该学生感染的是病毒,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即①②③④过程都会被活化,D正确。
15.答案:B
解析:Ts、Th和Tc均属于T细胞,均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A正确;Tc能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参与的是细胞免疫,不参与体液免疫,B错误;Ts能抑制Th的活性,增强Ts的功能有利于移植器官的成活,C正确;Ts功能异常可造成免疫低下或自身免疫病,D正确。
16.答案:A
解析: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若饮酒过量导致该中枢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会导致走路不稳,A正确;人想到梅子的酸味使口腔分泌大量唾液,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温度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使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属于神经调节,此过程中下丘脑分泌TRH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C错误;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D错误。
17.答案:B
解析:“种麦得时”指种麦的时节不宜过早和过晚,主要原因是麦子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A错误;人的尿液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用“小便浸之……则根生”是应用了生长素促进根生长的作用,B正确;“阔八步一行,行内相去四步一树”是应用了合理密植的原理,体现了植物对光照的利用率的问题,与植物激素无关,C错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有利于固氮,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与植物激素无关,D错误。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根据题干可知,细胞分裂素对根尖向水性起关键性调控作用,其在水势高的一侧降解,在水势低的一侧积累,故细胞分裂素的不对称分布是控制根的向水性现象的重要因素,A正确;水势梯度诱导细胞分裂素在水势较高一侧降解,而在水势较低一侧积累,所以根尖分生区水势较低一侧的细胞比水势较高一侧的细胞分裂活动剧烈,B正确;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是生长素引起的,体现了其作用的两重性,而根的向水性是细胞分裂素引起的,两侧的细胞分裂素都促进细胞分裂,较低水势一侧细胞分裂素含量多,促进作用更强,没有体现其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水势梯度导致了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和降解,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了调节,实现对分生区两侧细胞分裂差异的调节,D正确。
19.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以及分析图形获取信息的能力。据题图分析,生长素含量上升会促进根系生长,没有体现生长素对水稻根系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错误;细胞分裂素氧化酶降解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含量下降,从而解除由于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对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这种调控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细胞中生长素含量上升,促进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的合成,从而加快细胞分裂素的降解,但并没有体现生长素含量上升会抑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C错误;细胞分裂素含量上升会抑制根系生长,故不能通过施用细胞分裂素的方法来促进根系的生长,D错误。
20.答案:C
解析:该模型是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概念模型,可表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反馈调节,在神经调节(血压升高时通过神经调节使得血压降低)、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和免疫调节(病原体的刺激最终使病原体被清除)过程中均存在;该模型中,只有④是系统作用的结果对系统上游进行调控,该作用如果是促进则称为正反馈,如果是抑制则称为负反馈;负反馈作用的意义是维持系统的稳态,正反馈则是为了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该模型不仅可以适用于个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还可适用于生态系统的调节。
21.答案:(1)细胞外液;血浆;血浆(A)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B、C)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2)酸碱度;溶质微粒;无机盐、蛋白质
(3)血浆和组织液
(4)CO2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组织液中的CO2浓度低于组织细胞
解析:(1)在人体内,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其组成包括图甲中的[A]血浆、 [B]组织液、[C]淋巴液三种液体。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图乙中毛细血管壁细胞与血浆和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4)CO2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由于组织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导致组织液中的CO2浓度低于组织细胞,所以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22.答案:(1)肾上腺素;肝糖原;升高
(2)有利于
(3)较长;激素等通过体液运输需要较长时间
(4)T淋巴
解析:(1)运动时,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性增强, 导致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以满足运动时能量的需要。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则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故应及时补充水分。
(2)出汗能增加散热,有利于维持体温稳 定。
(3)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较缓慢,作用时间较长,体液调节反应缓慢的原因是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需要较长时间。
(4)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
23.答案:(1)抗原 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
(2)辅助性T细胞 细胞免疫和体液 增加
(3)细胞 抗体
(4)②⑥⑨
解析:(1)HIV侵入人体后,其表面的衣壳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HIV最初侵入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大多数病毒,故此时期(A阶段)HIV的浓度会下降。
(2)HIV主要破坏人体内的辅助性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均下降,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3)HIV最初入侵时,机体主要靠细胞免疫将其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之后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其结合,最终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4)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24.答案:(1)脊髓; 神经冲动; 突触;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负反馈调节;
(3)浆细胞; 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 凋亡;解析:(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题干中强调“突然”,说明该反射是以脊髓为中枢的低级反射,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然后在突触处完成信号转换后,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图示类似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图。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使其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再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3)根据题意,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记忆T细胞,当再次接触结核杆菌时,引起的细胞免疫主要是抗原刺激记忆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效应T 细胞,效应T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结合使其裂解死亡。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
25.答案:(1)病人体内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功能减弱
(2)下丘脑
(3)Na+
(4)不可行
(5)多次接种疫苗产生的记忆细胞和抗体增多,使机体免疫力显著增强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的细胞,免疫系统因受损而出现功能障碍,会导致患癌风险增加。
(2)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对生物节律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若某脑瘤患者的体温、水平衡紊乱且生物节律失调,可预测该病人的肿瘤部位可能位于颅腔中的下丘脑。
(3)钠离子缺乏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某脑瘤患者进行“定点消除病变”手术后,检测发现患者的兴奋度降低,可能是水盐平衡失调,内环境中钠离子的浓度降低。
(4)由于不同个体的细胞膜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若把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患者,该T细胞会被当作抗原而被清除,所以不能直接把健康人的T细胞移植给患者。
(5)由于再次免疫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跑和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所以对于某种相应的疫苗,在一定时间内接种3次较接种1次或2次免疫效果好。
26.答案:(1)不属于;植物激素是植物体自身产生的,而光合促进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或赤霉素)
(2)4;等量的蒸馏水(或清水)
(3)深;叶绿素
(4)①生长状况良好且相同;②等量、适宜浓度的脱落酸;等量、适宜浓度的光合促进剂和脱落酸;等量的蒸馏水(顺序可颠倒)
解析: (1)植物激素是植物体自身产生的,而光合促进剂是人工合成的,故光合促进剂不属于植物激素;光合促进剂是一种可促进植物体生长和果实发育的调节剂,故番茄体内和光合促进剂具有类似生理调节效果的物质是生长素(或赤霉素)。
(2)分析题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实验的因变量是叶色、平均株高、坐果数和平均单果重,共4个因变量。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促进剂的生理作用,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喷施适量、适宜浓度的光合促进剂,喷施适量、适宜浓度的光合促进剂的甲组为实验组,则乙组为对照组,对照组应该喷施与光合促进剂等量的蒸馏水(或清水)进行对照。
(3)分析题表中数据可推断甲组的叶色比乙组叶色深,光合促进剂可能是通过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进而提高番茄产量。
(4)欲探究番茄生长过程中光合促进剂和脱落酸之间是否存在拮抗作用,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添加光合促进剂和脱落酸,因变量是番茄的生长状况。
①为了保证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一致,实验选择生长状况良好且相同的番茄等分为甲、乙、丙、丁4组。
②实验遵循单因素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对甲组植株喷洒适量、适宜浓度的光合促进剂,对乙组植株喷洒等量、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对丙组植株喷洒等量、适宜浓度的光合促进剂和脱落酸,对丁组植株喷洒等量的蒸馏水。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各组的平均株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