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问题解决-评价单

文档属性

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解决-评价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25 17: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问题解决—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学,诵读课文,疏通文言。
2、小组合作,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师生探究,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其意义,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
模块一、初高中知识衔接:
一、《左传》其书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课文背景: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模块二、走进文本:
1.诵读课文,标注读音
汜( )南 佚( )之狐 夜缒( ) 共( )其乏困 鄙( )远 君之薄( )也 朝济( ) 秦伯说( ) 失其所与( ) 阙( )秦 逢( )孙 杞( )子
2、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学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模块三、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字词、句式:
①.且贰于楚也 ( ) ②.晋军函陵 ( ) ③.以其无礼于晋( )
(2)翻译第一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②.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研读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字词、句式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夜缒而出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翻译第二段:
(3)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三)研读第三段
(1)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①敢以烦执事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越国以鄙远 ④既东封郑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⑧失其所与,不知
(2)、请归纳第三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烛之武能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说秦的结果如何?
②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四)研读第四段
(1)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翻译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④吾其还也
(2)、请归纳第四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②通过阅读本文,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③从全文看,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
模块四、拓展提升:
(一)虚词“以”、“而”、“焉”的意义和用法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 ③越国以鄙远 (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 ) ②夜缒而出 (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④且焉置土石 (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
⑦盘盘焉,囷囷焉( )
(二)写作素材积累:《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
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4.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烛之武正是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才保全了大局。
  5.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晋侯——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晋侯的手中,成为了晋国命运的转折点。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6. 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
  7.何为机智?何为勇敢?大人们常说:“遇到事情要聪明一点,不要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有的人是天生就聪明,有的人是后天塑造的。聪明的人总是三思而后行。勇敢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还必然要有计谋计策。并不是只有当面抓住坏蛋才是勇敢,能够依靠智慧来抓住坏人,才是真正的勇敢。就像烛之武一样,在说服秦伯时,并不是恐吓秦伯说:“小子,你要攻打我们郑国?不想活了吗?我现在就送你上西天。”而是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这就是烛之武的机智勇敢,难道我们不该学习吗?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