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前方》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25 17:13:29

文档简介

《前方》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日期:
一、学习要求: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规范表达。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自己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体验,增进交流。
3. 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二、重点: 1. 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 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难点:
了解并学习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四、高考呈现、课标要求:
近5年高考出现频率5/5 。考查形式:现代文阅读。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五、导读流程:(26分钟内完成)
(一)、请同学们运用“六动预习法”认真阅读课本P63-P69的文本内容(7分钟内完成)
(二)、请同学们再充分阅读课本P63-P69的文本内容,完成结构预习并回答以下问题(15分钟内完成):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段,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 “ ”,图中的人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从而引起下文;第二部分是第 段,是对 ;第三部分是第 段,重在分析 ;第四部分是第 段,是对 ,同时也在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三)、请同学们运用“六动预习法”充分阅读知识链接内容(4分钟内完成)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1年生,江苏盐城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长篇小说《红瓦》曾被节选入韩国中学教材。《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他反对文学过多地贴近生活,主张表现生活纯净的美,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
2、文体
这篇文章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二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写成的散文。《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阅读背景
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有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六、导读检测(5分钟内完成):
1、强记字音:
迁徙( ) 袭( )击 按捺( )不住 憔悴( )
颠簸( ) 惶( )惑 温馨( ) 抛锚( )
2、辨音辨形:
迁徙( )——徒( )劳——陡( )峭 ??
抛锚( )——瞄( )准——描( )述?
? 焦躁( )——干燥( )——害臊( )——噪( )音??
温馨( )——钟磬( )——罄( )竹难书——磐( )石
3、词语释义:
按捺不住: 焦躁不宁:
如痴如醉: 索然无味:
4、《前方》是一篇 ,这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 和 构成的。作者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作品有   、 等。
七、名句背诵与积累(5分钟内完成):
每个6人小组生成的共性问题要填写在问题征集卡上,并交予老师(4分钟内完成)。
自我评价:( )A.完全理解的  小组长评价:( ) A.掌握到位的
B.不太理解的  B.掌握不太到位的
学科长评价 :( ) 优 良 中
《前方》问题拓展--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_ 日期:
请同学们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下列每题(时间:40分钟 总分:40分)
一、基础达标(每题3分/3分钟,共12分钟)
1. 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按奈 宏大 抛锚 声势浩大
B.惶惑 篇幅 体味 遮风避雨
C.颠簸 焦燥 憔悴 如痴如醉
D.山崖 狂野 简陋 憾动人心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B.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C.刚刚打完这场比赛,队员们又赶往下一个赛场,有人趁乘车时间小憩一会儿,以休养生息。
D.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李白、杜甫之后,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为宋元明清直到近代的诗人们继续发扬光大。
B.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小时候住过的山区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袅袅的炊烟,那熟悉的乡音。
C.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已经明确认识到,通讯的畅通与否,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
D.人类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关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要那些无聊的你在耳边絮语。你尽管嘲笑我的妄想,我的追求,我的执着吧。 。你是怯懦,是恐惧,是懒惰,是空虚,是乏味,是一切丑恶的东西。即使你曾经暂时的统治,炫耀,我也不会向你屈腰。挣扎是成长的过程,我们决定要相信自己,而不是把人生交给别人。或许你不比别人出色, 。或许你不比别人富有,但你要比别人快乐。或许你不比别人美丽, 。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生命不会有第二次,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奇迹。现在的我,心里澎湃着感动。
①生活不能让我妥协,什么都不能
②但你要比别人高尚
③但你要比别人有气质
④让那些阻碍我人生的东西都死去吧,我愿意做我
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二、能力检验(22分/22分钟、3分钟整理反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至8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斗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5、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4分钟)
6、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3分/3分钟)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3分/3分钟)
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6分/6分钟)
8、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6分钟)
三、请同学自主思辨,总结出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并构建本课知识树(3分钟完成):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小组长评价
《前方》问题解决--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_ 日期:
请同学们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下列每题(时间:40分钟 总分:40分)
题型一、文第一段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4分/4分钟、1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题型二、第十一段,思考: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是什么?(3分/3分钟、1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题型三、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分析了几点原因?(3分/3分钟、1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题型四、文章第二至第十一段,即联想的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4分/4分钟、1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题型五、读《前方》第67-68页第10到11段文字,完成1至4题。(18分/18分钟、2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1.文中有这样的话“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也“都是苦旅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4分钟)
2.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什么?(4分/4分钟)
3.最后一段中的“家”应该怎样理解才恰当?(4分/4分钟)
4.作者说“他(崔颢)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苍凉”一词及该句句意?(6分/6分钟)
题型六、
阅读并欣赏短文《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2分钟完成)
社会转型,人心浮躁。我们的生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那种神韵和情调。我们用快餐补充热量,用钢筋水泥遮风挡雨,用喷射着废气的轮胎代替竹杖芒鞋,用键盘和显示器代替文房四宝,让无处不在的信息,代替我们的思考。 世界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生活也不再是原来那种生活。可是人类还得绵绵不息地繁衍下去。
那人的灵魂呢?灵魂怎么办?
当我们逐渐习惯了世俗的生活方式以后,我们的灵魂却在痛苦地呻吟。谁来拯救灵魂?于是,在黑夜中,出现了那一双双黑色的眼睛!有的只愿永远地面朝大海,祈盼春暖花开;有的费力地寻找那把丢失的钥匙,或湖面上的那十二只天鹅;也有的流浪在基督或释迦牟尼的门前,半信半疑地等待着上帝或佛祖的召唤。灵魂,在现实中是痛苦的。这痛苦,来自于宇宙的浩淼、历史的凝重、岁月流逝的无情,来自于生命的微不足道、人生的偶然与无常以及欲说还休的焦躁和无奈。
因此,灵魂必须皈依,皈依在精神的家园里;我们必须寻找,寻找灵魂的栖息地。
选做题
就短文《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与《前方》比较阅读,思考社会转型之时,人心如何不浮躁?
自我评价 小组长评价 学科长评价
A.全会做的 A.掌握的 A.完善好的
B.粗心做错的 B.待掌握的 B.待完善的
C.全不会做的
《前方》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日期:
一、学习要求: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规范表达。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自己与文本、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体验,增进交流。
3. 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
二、重点: 1. 立意上的反弹琵琶。 2. 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难点:
了解并学习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
四、高考呈现、课标要求:
近5年高考出现频率5/5 。考查形式:现代文阅读。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五、导读流程:(26分钟内完成)
(一)、请同学们运用“六动预习法”认真阅读课本P63-P69的文本内容(7分钟内完成)
(二)、请同学们再充分阅读课本P63-P69的文本内容,完成结构预习并回答以下问题(15分钟内完成):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段,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 “ ”,图中的人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从而引起下文;第二部分是第 段,是对 ;第三部分是第 段,重在分析 ;第四部分是第 段,是对 ,同时也在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
(三)、请同学们运用“六动预习法”充分阅读知识链接内容(4分钟内完成)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1年生,江苏盐城人。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等;200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长篇小说《红瓦》曾被节选入韩国中学教材。《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他反对文学过多地贴近生活,主张表现生活纯净的美,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
2、文体
这篇文章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二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等写成的散文。《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阅读背景
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人生就是苦苦寻找心灵家园的旅程。摄影作品《前方》见课本插图。充满画面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有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六、导读检测(5分钟内完成):
1、强记字音:
迁徙( ) 袭( )击 按捺( )不住 憔悴( )
颠簸( ) 惶( )惑 温馨( ) 抛锚( )
2、辨音辨形:
迁徙( )——徒( )劳——陡( )峭 ??
抛锚( )——瞄( )准——描( )述?
? 焦躁( )——干燥( )——害臊( )——噪( )音??
温馨( )——钟磬( )——罄( )竹难书——磐( )石
3、词语释义:
按捺不住: 焦躁不宁:
如痴如醉: 索然无味:
4、《前方》是一篇 ,这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 和 构成的。作者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作品有   、 等。
七、名句背诵与积累(5分钟内完成):
每个6人小组生成的共性问题要填写在问题征集卡上,并交予老师(4分钟内完成)。
自我评价:( )A.完全理解的  小组长评价:( ) A.掌握到位的
B.不太理解的  B.掌握不太到位的
学科长评价 :( ) 优 良 中
《前方》问题拓展--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_ 日期:
请同学们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下列每题(时间:40分钟 总分:40分)
一、基础达标(每题3分/3分钟,共12分钟)
1. 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A.按奈 宏大 抛锚 声势浩大
B.惶惑 篇幅 体味 遮风避雨
C.颠簸 焦燥 憔悴 如痴如醉
D.山崖 狂野 简陋 憾动人心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B.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C.刚刚打完这场比赛,队员们又赶往下一个赛场,有人趁乘车时间小憩一会儿,以休养生息。
D.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李白、杜甫之后,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为宋元明清直到近代的诗人们继续发扬光大。
B.回到故乡,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小时候住过的山区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袅袅的炊烟,那熟悉的乡音。
C.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已经明确认识到,通讯的畅通与否,是招商引资的重要筹码。
D.人类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是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关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要那些无聊的你在耳边絮语。你尽管嘲笑我的妄想,我的追求,我的执着吧。 。你是怯懦,是恐惧,是懒惰,是空虚,是乏味,是一切丑恶的东西。即使你曾经暂时的统治,炫耀,我也不会向你屈腰。挣扎是成长的过程,我们决定要相信自己,而不是把人生交给别人。或许你不比别人出色, 。或许你不比别人富有,但你要比别人快乐。或许你不比别人美丽, 。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生命不会有第二次,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奇迹。现在的我,心里澎湃着感动。
①生活不能让我妥协,什么都不能
②但你要比别人高尚
③但你要比别人有气质
④让那些阻碍我人生的东西都死去吧,我愿意做我
A、①④②③ B、④①②③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二、能力检验(22分/22分钟、3分钟整理反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至8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的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创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的,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斗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了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5、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4分钟)
6、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1)、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3分/3分钟)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3分/3分钟)
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6分/6分钟)
8、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6分钟)
三、请同学自主思辨,总结出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并构建本课知识树(3分钟完成):
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小组长评价
《前方》问题解决--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_ 日期:
请同学们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下列每题(时间:40分钟 总分:40分)
题型一、文第一段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4分/4分钟、1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题型二、第十一段,思考: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是什么?(3分/3分钟、1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题型三、于“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作者分析了几点原因?(3分/3分钟、1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题型四、文章第二至第十一段,即联想的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 (4分/4分钟、1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题型五、读《前方》第67-68页第10到11段文字,完成1至4题。(18分/18分钟、2分钟整理知识点并思辨)
1.文中有这样的话“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也“都是苦旅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4分钟)
2.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什么?(4分/4分钟)
3.最后一段中的“家”应该怎样理解才恰当?(4分/4分钟)
4.作者说“他(崔颢)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苍凉”一词及该句句意?(6分/6分钟)
题型六、
阅读并欣赏短文《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2分钟完成)
社会转型,人心浮躁。我们的生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那种神韵和情调。我们用快餐补充热量,用钢筋水泥遮风挡雨,用喷射着废气的轮胎代替竹杖芒鞋,用键盘和显示器代替文房四宝,让无处不在的信息,代替我们的思考。 世界不再是原来那个世界,生活也不再是原来那种生活。可是人类还得绵绵不息地繁衍下去。
那人的灵魂呢?灵魂怎么办?
当我们逐渐习惯了世俗的生活方式以后,我们的灵魂却在痛苦地呻吟。谁来拯救灵魂?于是,在黑夜中,出现了那一双双黑色的眼睛!有的只愿永远地面朝大海,祈盼春暖花开;有的费力地寻找那把丢失的钥匙,或湖面上的那十二只天鹅;也有的流浪在基督或释迦牟尼的门前,半信半疑地等待着上帝或佛祖的召唤。灵魂,在现实中是痛苦的。这痛苦,来自于宇宙的浩淼、历史的凝重、岁月流逝的无情,来自于生命的微不足道、人生的偶然与无常以及欲说还休的焦躁和无奈。
因此,灵魂必须皈依,皈依在精神的家园里;我们必须寻找,寻找灵魂的栖息地。
选做题
就短文《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与《前方》比较阅读,思考社会转型之时,人心如何不浮躁?
自我评价 小组长评价 学科长评价
A.全会做的 A.掌握的 A.完善好的
B.粗心做错的 B.待掌握的 B.待完善的
C.全不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