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1河北秦皇岛模拟)疫苗是人们设计的,以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按计划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疫苗作为抗原能诱导 B 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记忆细胞
B.初次接种疫苗后若提前二次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免疫效果
C.相比注射抗体血清,接种疫苗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疫苗的预防效果与其产生的抗体浓度、记忆细胞数量等有关
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3.(2021安徽合肥模拟)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个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无法产生抗体,患儿出生6个月后,因母源抗体耗尽而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B.该病可以通过注射抗原的方式治疗
C.免疫缺陷病就是艾滋病
D.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是生来就有的
4.(2021湖南,6)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孵出当日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5.热休克蛋白(HSPs)是细胞和机体受到高温侵袭或生存威胁时,合成量迅速增加的一类蛋白质(如HSP60、HSP90等),它们具有多种功能。当细胞癌变时,会产生正常细胞原本不具有的蛋白质,它可引发免疫反应(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此过程中,热休克蛋白参与了对抗原的识别过程
B.乙细胞代表能够识别癌细胞的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
C.甲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
D.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辅助性T细胞能释放多种蛋白质
6.(2021北京西城模拟)如图为过敏反应发生过程示意图(部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
B.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人体一旦接触过敏原将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D.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
7.(2021湖南长沙模拟)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患者体内某种T细胞过度激活为细胞毒性T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B细胞接触,导致胰岛B细胞死亡而发病。临床上可通过注射免疫抑制剂缓解该糖尿病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一类免疫失调疾病
B.患者症状缓解的检测指标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健康人
C.胰岛B细胞死亡的原因是细胞毒性T细胞产生的抗体与之结合
D.治疗该病的过程不会导致患者免疫能力的改变
8.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9.(2021湖南衡阳二模)2020年3月2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更新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实验性治疗方法——“血浆疗法”,即抽取已治愈的新冠患者体内血浆,再将其输到患者体内的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疗法”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新冠肺炎康复者体内产生抗体离不开浆细胞对病毒的识别作用
C.“血浆疗法”的疗效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
D.人在感染COVID-19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
10.(2021湖南田家炳实验中学模拟)科学家将RNA疫苗(由mRNA组成)包装到由树状大分子(dendrimer)的分支分子制造而成的纳米颗粒中,形成dendrimer—RNA结构,并诱导其多次折叠,构建了直径为纳米的球形疫苗颗粒。这些疫苗颗粒进入细胞之后,其mRNA可翻译形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释放出来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mRNA和宿主细胞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时,需要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等条件
B.球形疫苗颗粒能保护RNA进入细胞,翻译形成的抗体蛋白可使人具备抵抗力
C.人们可以合成不同病原体的RNA来构建疫苗颗粒,注射给人以获得免疫能力
D.dendrimer—RNA最可能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1.(2021湖南益阳模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抗体药物因为其独特的靶向性而被率先研究开发,中和抗体通过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抑制病毒的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单克隆抗体具有可大量制备的特点,下图为单克隆抗体技术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细胞都具有分裂能力
B.未激活的B淋巴细胞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激活后的B淋巴细胞内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
C.由图可知杂交瘤细胞不仅能产生抗体还能无限增殖,它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D.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型冠状病毒,也能结合病毒,但不能阻断其与细胞受体结合,这样的抗体不具备药用价值
12.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两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早期确诊感染,以先检测出相应的抗体为依据
C.患者康复后,检测不出核酸但能检测出相应的抗体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13.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放出组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哮喘是人体的一种异常免疫应答现象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才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14.有些患者体内,肿瘤或感染位点中的T细胞长期过于活跃会使得它们不能够清除新的入侵者,即T细胞进入一种被称作“精疲力竭”的细胞状态。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有效的免疫疗法抵抗T细胞“精疲力竭”和重新激发它们根除病人体内的肿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因其具有毒性,机体会主动将其转变为“精疲力竭”的状态
B.细胞毒性T细胞能分泌大量的溶菌酶来识别和清除癌变的细胞
C.重新激发“精疲力竭”的T细胞恢复正常可能牵涉到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
D.抵抗T细胞“精疲力竭”状态的发生、激发它们的作用,可以杜绝人体内癌症的发生
三、非选择题
15.(2021湖北武汉模拟)下图1为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引起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的部分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逃避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抗原呈递细胞通过 的方式摄取肿瘤抗原。
(2)图1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 性,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 死亡。
(3)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研究者利用某种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 运输与 结合,可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
参考答案:
1.B 疫苗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A项正确;初次接种疫苗后若提前二次接种,疫苗会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导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减弱二次免疫效果,B项错误;接种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提供抵抗疾病的长期保护,而注射抗体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抗体在体内不能长期留存,故相比注射抗体血清,接种疫苗可获得更久的免疫力,C项正确。疫苗的预防效果,与其产生的抗体浓度和记忆细胞数量有关,抗体浓度高、记忆细胞数量多的预防效果更强,D项正确。
2.D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作抗原,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病原体(病毒),其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以作为抗原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A项不合理。病原体裂解后依然具有特异性的抗原物质,再注射到人体,会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B项不合理。抗原不都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等具有特异性的物质,也能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项不合理。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抗原,该抗原可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D项合理。
3.A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一种先天性免疫缺陷病,A项正确;该病患者体内B细胞成熟过程受阻,即使注射抗原,也不能产生浆细胞和抗体,B项错误;艾滋病只是免疫缺陷病的一种,C项错误;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D项错误。
4.D 根据题干信息“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可推知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A项正确;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导致法氏囊严重萎缩,进而影响B淋巴细胞的产生,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所以会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B项正确;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孵出当日摘除,会导致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减少,C项正确;IBDV灭活疫苗相当于抗原,应在雏鸡感染IBDV前注射,用于免疫预防,雏鸡发病后再使用不会阻止其法氏囊萎缩,D项错误。
5.A 热休克蛋白能与癌变细胞产生的抗原结合形成热休克蛋白—抗原复合体,说明热休克蛋白参与了对抗原的识别,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甲细胞是吞噬细胞,乙细胞是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B项错误;甲细胞是吞噬细胞,来源于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C项错误;辅助性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释放多种蛋白质,D项错误。
6.C 由题图可知,肥大细胞上的抗体能与过敏原发生结合,而过敏原可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故肥大细胞上的抗体与B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可识别同一过敏原,A项正确;抗体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故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项正确;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C项错误;由于过敏反应与组胺等物质的释放有关,故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可缓解过敏反应症状,D项正确。
7.A 结合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可知,该病为自身免疫病,而系统性红斑狼疮也是一种自身免疫病,A项正确;患者症状缓解的表现是血液中胰岛素水平接近健康人,B项错误;胰岛B细胞死亡的原因是细胞毒性T细胞与之结合使其裂解死亡,C项错误;治疗该病的过程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进而导致患者免疫能力下降,D项错误。
8.A 注射某种流感病毒疫苗后,体内只产生针对这种流感病毒的抗体,一般不会感染这种病毒,A项错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B项正确;接种破伤风疫苗属于主动免疫,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体内长期留存,对人体提供长期保护,而注射抗破伤风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获得免疫力,注射的抗体在机体内不能长期留存,C项正确;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D项正确。
9.B 血浆疗法是利用已康复患者血浆中的抗体和抗原结合使抗原失去其侵染的功能并被吞噬的原理,A项正确。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项错误。血浆疗法必须经过随机、多组对照实验加以科学验证,保证其稳定性才能用于临床,C项正确。人在感染COVID-19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会发挥作用,体液免疫作用于体液中的病毒,细胞免疫作用于已经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D项正确。
10.C mRNA和宿主细胞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时,所需原料为氨基酸而非核糖核苷酸,也不需要RNA聚合酶,A项错误。球形疫苗颗粒能保护RNA进入细胞,翻译形成的并非抗体蛋白,而是抗原蛋白,B项错误。人们可以合成不同病原体的RNA来构建不同的疫苗颗粒,注射给人以获得抵抗不同病原体的免疫能力,C项正确。dendrimer—RNA是大分子,最可能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D项错误。
11.BD 图中激活的B淋巴细胞即浆细胞没有分裂能力,A项错误;未激活的B淋巴细胞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激活后的B淋巴细胞能分泌抗体,内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B项正确;由图可知杂交瘤细胞不仅能产生抗体还能无限增殖,它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C项错误;有的抗体可以识别新型冠状病毒,也能结合病毒,但不能阻断其与细胞受体结合,这些抗体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不具备药用价值,D项正确。
12.AC 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项正确;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项错误;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C项正确;感染该病毒的部分人由于其机体自身免疫力强而未出现症状,但其仍发生相关免疫反应,故其体内也能产生抗体,D项错误。
13.ABD 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由机体免疫过强引起的,A项正确;由题图可知,可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治疗哮喘,B项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过敏原的功能,C项错误;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D项正确。
14.ABD 由题意可知,细胞毒性T细胞“精疲力竭”是由肿瘤或感染位点中的T细胞长期过于活跃使得它们不能够清除新的入侵者造成的,A项错误;溶菌酶是由唾液腺、泪腺细胞等产生的,B项错误;利用免疫疗法重新激发“精疲力竭”的T细胞转变为正常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牵涉到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过程,C项正确;抵抗T细胞“精疲力竭”状态的发生,使得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和清除癌变的或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根除病人体内的肿瘤,但不一定能杜绝人体内癌症的发生,D项错误。
15.答案 (1)胞吞 (2)特异 裂解 (3)体液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1)图中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将肿瘤抗原摄入细胞内。(2)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相同抗原的肿瘤细胞,无法识别其他细胞,说明该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特异性。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分泌毒素,使靶细胞裂解死亡。(3)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抗PD-L1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会阻碍PD-L1与PD-1的结合,从而解除T细胞的活化抑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