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见,撰史者应该
A.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B.公正评价历史事物
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 D.辩证看待历史现实
2.“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3.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一种工具,时人评价“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在当时它是
A.用水力作动力的冶炼工具 B.用水力作动力的交通工具
C.用人力作动力的运输工具 D.用畜力作动力的耕作工具
4.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5.明末清初,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其思想与传统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一种彻底否定 B.完全拘泥于传统儒学
C.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6.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变迁的角度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7.“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国内史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有一观点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也是半独立半资本主义社会。关于其中“半独立”的阐释,不可能包括
A.中国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但仍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国家主权
B.中国50%的国土是独立的,而另一半是外国列强的殖民地
C.中国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但中国政府仍拥有领土的主体部分
D.政府屈从于外国列强,但中国政府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套完整机构
8.从近代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到近代最有影响的报纸《申报》的诞生,再到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举行,可以看出上海是
A.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目标 B.引领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
C.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中
9.当代中国有一些节日是纪念近代重大革命事件的,其中发生时间最早的革命事件对应的节日是
A.十一国庆节 B.七一建党节 C.八一建军节 D.五四青年节
10.2011年2月,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李鸿樾的毕业证书走红网络。因毕业证书的导师栏里赫然写着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历史名人,而被网友惊呼为“史上最牛的毕业证”。仔细阅读图片,判断毕业证颁发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1.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12.“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3.“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该表的统计能够说明
时期 所送的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VCD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③ 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④新时期工业化进程加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B.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15.同1949年相比,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7.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资增长约70%。农民收入增长30%以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趋于稳定是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
B.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D.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16.古希腊一位哲人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这位哲人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普罗塔哥拉
17.文艺复兴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由此判断,前面提到的“这些东西”主要是指
A.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天主教的神权统治和封建特权
C.《圣经》和神话传说 D.封建君权和等级制度
18.马克思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这一评价是建立在哪些依据基础上的?
①生产力标准 ②一分为二的方法 ③人类文明的进步 ④社会近代化角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产生
20.《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所指的 “两个学说”形成于
A.17世纪中期 B.18世纪初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21.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以“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2.斯塔夫里 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时,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作者在这里所说的“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准确的解释应该是:
A.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形成 B.两极格局被三个世界所取代
C.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不结盟运动开始出现
23.当今的一些速食汉堡店内有全球编号相同、口味相同的汉堡餐,同时为了迎合各地民众的口味,在不同地区又兼卖适合当地口味的食物。这些速食店还提供新式文化空间,一些青年学生则聚集在店里聊天、看书、形成“另类的图书馆”。以上现象说明
①全球化会导致某些方面的趋同化
②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出现“本土化”的特点
③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推动力量
④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全球化已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互联网的诞生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科学技术的发展
25.贝多芬用人们难以忘怀的音调全力颂扬“人有权决定自身命运”这一时代信念。据此判断贝多芬音乐的主旋律是
A.古典主义的悲剧情结 B.文艺复兴的人文关怀
C.现代主义的批判意识 D.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
芜湖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材料解析题
26.(18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的文明成果往往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材料一 城邦即城市国家( city - state),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乡村构成。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产生过不同形态的城邦。中国春秋以前的诸侯国也可以视为一种城邦形态。孟子说:“公侯皆方百里。”(《孟子·万章(下)》)这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规模。
(1)比较中国古代城邦和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完成下表。(4分)
春秋以前的中国 古代希腊的雅典
主权的归属 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 ①
官员的产生 ② 选举和抽签
土地所有权 ③ 公民的私有土地
工商业状况 官府控制,规模小 ④
材料二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9世纪40—70年代为例,概括近代西方文明对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3分)
材料三 1915~1923年: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
1938~1945年: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3)结合上述两个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6分)
材料四 (20世纪后半叶,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自由的全球贸易体系以及稳定而灵活的汇兑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外国投资和外国贷款等形式的资本流动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组建了区域性经济团体,如“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消除地区间的贸易壁垒。
——摘自沈汉主编《资本主义史》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3分)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2分)
27.(12分)古代的徽商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徽州府(今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籍商人集团,它与北方的晋商构成明清时期雄踞南北的两大商人集团。
材料一:以下是史籍记载的明清时期徽商经营活动的一些情况:徽商又被人称为“儒商”。他们普遍受过儒学教育的熏陶,既重利又重义,以“买卖不成仁义在”、“宁奉法而折利,不饰智而求赢”、“人宁贸诈,吾宁贸信”作为经商活动的信条。徽商“出吴会(苏州),尽松江,走维杨,抵幽燕,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信厚”。徽商除从事商业贩卖外,还在江南苏杭等地投资兴办丝织、制茶、采矿等产业。清代徽商兴办的丝织工场织工达数百人之多。徽商获利最大的是盐业。徽商通过结交官府权贵在南方许多地区获得食盐的专卖权,依靠垄断性经营获得巨额利润。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徽商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进入晚清,商业经营的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徽商因恪守旧的经营传统日益走上衰败道路。与此同时新兴的江浙商人集团(又称江浙财阀)由于享受越来越多的商业特权而日益强大,最终取代徽商成为中国势力最强的商人集团。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徽商衰败的原因。(6分)
28.(20分)社会转型之路漫长而曲折,近代欧美与中国都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材料一 “宪政”就是宪法政治,它的前提是宪法,核心是民主政治,即通过限制政府的权力,来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
(1)根据材料一对宪政的定义,18~19世纪主要欧美国家是怎样建立“宪政”的?(3分)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群体之间相互“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2)根据材料二,美国宪政机制形成演变的过程呈现出什么特点?(1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宪法为什么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4分)
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洋务运动的重大活动。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答出两个即可)(2分)
(4)三幅图片反映了洋务运动三项内容,如果你是从事这些活动的当事人,请你简述开展这三项活动的理由。(3分)
材料四: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5)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7分)
芜湖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三一模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C A C C D B C D A D C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C B C B B D C D C A D D
26.(1)①城邦的全体公民②宗法制度和世卿世禄 ③作为国有土地的井田制 ④工商业发达。(4分)
(2)影响: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兴办;民族工业出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分,任答三点)
(3)1915~1923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号召“打倒孔家店”,引发了否定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思潮;(2分)一些思想家对此表示不满,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1分)
1938-1945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2分)一些史学家为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国历史中挖掘资源,弘扬民族精神,发挥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1分)
(4)表现:国际经济体系的发展;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区域性经济组织成立。(3分)
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即“现实表现”),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2分;如写出两者的对立关系也可得2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
27.(1)特点及影响:①信奉仁义诚信的商业道德。②从事长途贩运,获利丰厚;③投资兴办手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背靠官府,实行垄断性经营(任意三点6分)
(2)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的压迫;②失去了清政府的保护(或受到清政府的压迫);③江浙财阀的挤压;④自身没有适应形势改变旧的经营理念。(任意三点6分)
28.(1)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制。(3分)
(2)特点: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谈判和妥协。(1分)原因:1787年宪法规定可以采用修正案的形式对宪法进行修正和补充,提供了宪政发展的法律依据;不同利益集团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对美国宪法进行修正,成为宪法发展的实践来源。(4分)
(3)李鸿章、曾国藩等。(2分)
(4)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目标。
民用企业。获取必要资金,辅助军事工业。
发展近代教育,培养洋务人才。(3分)
(5)政治:①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②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或民主共和政体);(任意两点4分)
经济:甲午、庚子之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1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分)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障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