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遗传的基本规律(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练习遗传的基本规律(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16 17:5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遗传的基本规律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假说—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孟德尔探索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下列结合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分析,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中两种性状的比例应为1:1”属于假说内容
B.“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所得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实验检验
C.“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D.“用F1高茎豌豆植株自交”的目的在于对假说及演绎推理的结论进行验证
2.科研人员在一个远离大陆的荒岛上发现了一种昆虫(其种群的性别比例大致为1:1),研究发现其触角长短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短触角雄虫的数量远多于短触角雌虫的数量。下列推论最不可能的是( )
A.基因D、d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一对短触角的雌雄个体杂交,后代可能出现长触角的个体
C.若短触角为隐性性状,该昆虫性染色体组成为XY型
D.多对短触角雌、雄个体杂交,不能判断短触角的显隐性
3.金鱼的某抗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尾鳍有无斑点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两亲本金鱼杂交,F1中非抗无斑点雄鱼:非抗斑点雌鱼:抗性无斑点雄鱼:抗性斑点雌鱼=3:3:1:1。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对等位基因不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F1非抗斑点雌鱼可形成基因型为aXb的极体
C.某些金鱼体细胞内只存在一个B或b基因
D.F1非抗性雌雄鱼自由交配,子代抗性雄鱼的概率为1/9
4.一只灰体直毛正常眼的雄果蝇与一只黄体分叉毛正常眼雌果蝇杂交,子代中各性状及比例见下表(子代数量足够,不考虑突变与交叉互换)。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子代性状 灰体直毛正常眼雌性 灰体直毛无眼雌性 黄体分叉毛正常眼雄性 黄体分叉毛无眼雄性
比例 3/8 1/8 3/8 1/8
A.果蝇的体色基因与眼型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果蝇的毛型基因与眼型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果蝇的体色基因与毛型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根据上述数据,三对性状中只能确定无眼性状是隐性性状
5.某种二倍体植物的n个不同性状由n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杂合子表现显性性状)。已知植株A的n对基因均杂合。理论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和纯合子的个体数相等
B.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4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
C.n越大,植株A测交子代中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彼此之间的差异越大
D.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杂合子的个体数等于纯合子的个体数
6.某昆虫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雄性有灰身和黑身,而雌性均为黑身(与基因型无关)。现有一对亲本杂交:灰身♂×黑身♀→F1中灰身♂:黑身♂:黑身♀=3:1:4。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亲本均为杂合子 B.该昆虫体色的表现受体内环境影响
C.F1中黑身雌性昆虫的基因型有3种 D.F1中黑身个体随机交配,子代全为黑身
7.重庆市“橙子辅导”课外小组研究发现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发育正常,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时期全部死亡。现有基因型为BB和Bb的该动物各2000个,且每种基因型个体的雌雄比例为1:1,在这种环境中,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
A.1125、750、125 B.1125、750、0
C.1125、875、0 D.1250、750、0
8.用纯种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两对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F1籽粒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F1自交后,F2中有色饱满67%,无色皱缩17%,则有色皱缩和无色饱满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
A.11%5% B.8%8% C.12%6% D.3%13%
9.某雌雄异株植物的花色受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该组复等位基因为A+(控制红色素的形成),A(控制蓝色素的形成)、a(控制黄色素的形成),其显隐性关系是A+>A>a(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已知各种色素均不含肽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花植株与蓝花植株杂交,子代不可能出现黄花植株
B.花色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该植物的花色
C.某一蓝花植株是否为纯合子可以通过自交的方法来确定
D.蓝花植株与黄花植株杂交,若子代蓝花:黄花=3:1.则亲代蓝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2
10.如图表示某植物的两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3对基因的位置关系,每对基因分别控制一种性状。不考虑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个体自交,配子的结合方式有9种,子代表型比例为9:3:3:1
B.图甲、丁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C.图丙个体测交后代最多有四种表型,其比例是1:1:1:1
D.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对分离现象解释验证的实验材料
11.番茄是雌雄同花植物,大花可育(M)与小花雄性不育(m)、红果(R)与黄果(r)是两对相对性状。两对基因分别位于2号和5号染色体上。将细菌H基因导入基因型为MmRr的细胞获得转基因植株甲(已知H基因在每条染色体上最多插入1个)。植株甲与雄性不育黄果植株杂交,在形成配子时喷施NAM,NAM使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获得F1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F1中大花:小花=1:1,表明MmRr的细胞中导入3个H基因
B.若F1中全为红果,表明MmRr的细胞中2号和5号染色体上各插入一个H基因
C.若F1中红果:黄果=1:1,表明MmRr的细胞中只导入1个H基因且在含m的染色体上
D.若不喷施NAM,F1中小花红果:小花黄果=1:1,表明MmRr的细胞中可能导入1个H基因且在含有M的染色体上
12.斑翅果蝇翅的黄色和白色、有斑点和无斑点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让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表现型比例为7:3: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斑翅果蝇翅的显性性状为黄色、有斑点
B.F2出现7:3:1:1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或aB的配子不育
C.F2的基因型共有8种,其中纯合子比例为1/4
D.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则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1:1或1:1:1:1
13.某植物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A/a、B/b、C/c……)控制,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将两个纯合的白花品系杂交,F1开红花,再将F1自交,F2中的白花植株占37/64。若不考虑变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 B.该花色遗传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
C.F2红花植株中杂合子占26/27 D.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基因型有4种
二、非选择题
14.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利用玉米纯合雌雄同株品系M培育出雌株突变品系,该突变品系的产生原因是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s突变为ts,Ts对ts为完全显性。将抗玉米螟的基因A转入该雌株品系中获得甲、乙两株具有玉米螟抗性的植株,但由于A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甲植株的株高表现正常,乙植株矮小。为研究A基因的插入位置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品系M(TsTs)×甲(Atsts)→F1中抗螟:非抗螟约为1:1
实验二:品系M(TsTs)×乙(Atsts)→F1中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高约为1:1
(1)实验一中作为母本的是______________,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性别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填“雌雄同株”“雌株”或“雌雄同株和雌株”)。
(2)选取实验一的F1抗螟植株自交,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约为2:1:1。由此可知,甲中转入的A基因与ts基因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若将F2中抗螟雌雄同株与抗螟雌株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3)选取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自交,F2中抗螟矮株雌雄同株:抗螟矮株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雄同株:非抗螟正常株高雌株约为3:1:3:1,由此可知,乙中转入的A基因__________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F2中抗螟矮株所占比例低于预期值,说明A基因除导致植株矮小外,还对F1的繁殖造成影响,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断这一影响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F2抗螟矮株中ts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为了保存抗螟矮株雌株用于研究,种植F2抗螟矮株使其随机受粉,并仅在雌株上收获籽粒,籽粒种植后发育形成的植祩中抗螟矮株雌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
15.欧洲麦粉蛾中野生型幼虫皮肤有色,成虫的复眼为褐色;突变型幼虫皮肤无色,成虫复眼为红色。研究发现,野生型麦粉蛾的细胞质中含有犬尿素,能使幼虫皮肤着色,并影响成虫复眼颜色,犬尿素的合成受基因A控制;同时欧洲麦粉蛾肤色的遗传还存在短暂的母性影响,即基因型为Aa的雌蛾形成卵细胞时,细胞质中都含有足量的犬尿素使幼虫皮肤着色,生长发育到成虫阶段时犬尿素会消耗殆尽。某实验小组做了相关实验,其实验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亲本 子一代(F1)
实验1 野生型(♂)×突变型(♀) 幼虫皮肤有色,成虫复眼褐色
实验2 野生型(♀)×突变型(♂) 幼虫皮肤有色,成虫复眼褐色
实验3 实验1的F1(♂)×突变型(♀) 幼虫皮肤有色:无色=1:1 成虫复眼褐色:红色=1:1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结果可知,欧洲麦粉蛾成虫复眼的颜色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
(2)短暂的母性影响与细胞质遗传有本质的区别。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正交和反交的后代遗传表现_____(填“相同”或“不同”),若某动物中一正常雄性个体和患细胞质遗传病的雌性个体杂交,则子代雄性个体中,患病的概率是_____。而短暂的母性影响,只能影响某动物子代的早期生长发育阶段,最终欧洲麦粉蛾成虫的眼色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孟德尔分离比。
(3)实验3的子代幼虫皮肤出现无色的原因是_____。
(4)若实验3为正交,请写出实验3反交的结果,并分析说明子代出现相应结果的原因。要求:通过遗传图解写出子代基因型及表现型(幼虫肤色和成虫眼色)。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中两种性状的比例应为1:1”属于演绎推理,A错误;“孟德尔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1:1”属于实验检验,B正确;“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用F1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测交”的目的在于对假说及演绎推理的结论进行验证,D错误。
2.答案:D
解析:由于D、d位于性染色体上,与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属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短触角雌雄个体杂交,子代要得到长触角,则短触角应为显性性状。据题,种群性别比例为1:1,若短触角为显性性状,假设基因D位于Z染色体上,则短触角雄虫的基因组成有两种ZDZD、ZDZd;短触角雌虫的基因组成有一种ZDW,可见,短触角雄虫的数量远多于短触角雌虫的数量,符合题意,故若雄性个体为ZDZd,雌性个体为ZDW,可以得到长触角ZdW个体,B项正确。根据B项的方法可推知,若短触角为隐性性状,假设d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短触角雌性的基因型为ZdW,一个隐性基因即可表现,而短触角雄性的基因型为ZdZd,需同时具备两个隐性基因才能表现,可见短触角雌性的数量远多于雄性的数量,不符合题意(短触角雄虫的数量远多于短触角雌虫的数量),若短触角为隐性,d基因不能位于Z染色体上;假设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短触角雄虫(XdY)的数量远多于雌虫(XdXd)的数量,符合题意(短触角雄虫的数量远多于短触角雌虫的数量),若短触角为隐性性状,该昆虫性染色体组成为XY型,C项正确。多对短触角雌、雄个体杂交,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短触角为显性性状;若后代未出现性状分离,则短触角很可能为隐性性状,能判断显隐性,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抗性的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有无斑点的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A项正确;由分析可知,亲本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F1中非抗斑,点雌鱼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Xb,可形成基因型为aXb的极体,B项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雄性金鱼个体体细胞内只存在一个B或b基因,C项正确;只考虑抗性这一对相对性状,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都为AA:Aa:aa=1:2:1,若F1非抗性雌雄鱼自由交配,则非抗性雌雄鱼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A基因频率为2/3,a基因频率为1/3,自由交配的子代抗性雄鱼(aaXY)的概率为1/3×1/3×1/2=1/18,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根据子代表现型的分离比,雌性和雄性正常眼:无眼均为3:1可知,眼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雌性全为灰体直毛,雄性全为黄体分叉毛,可知体色基因与毛型基因均位于性染色体上,故体色基因与眼型基因、毛型基因与眼型基因均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B两项错误;根据子代表现型可知,灰体和直毛连锁遗传,黄体和分叉毛连锁遗传,故体色基因与毛型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项正确;一只灰体直毛正常眼的雄果蝇与一只黄体分叉毛正常眼雌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无眼个体,说明无眼为隐性性状,而雌性个体全为灰体、直毛,雄性个体全为黄体、分叉毛,可推断灰体直毛为显性性状,三对性状中均能确定显隐性状,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植株A测交子代中n对基因均杂合的个体数为1/2n,纯合子的个体数也是1/2n,两者相等,A正确;每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会出现2种表现型,故n对等位基因杂合的植株A的测交子代会出现2n种不同表现型的个体,B错误;不管n有多大,植株A测交子代比为(1:1)n=1:1:1:1……(共2n个1),即不同表现型个体数目均相等,C错误;n≥2时,植株A的测交子代中纯合子的个体数是1/2n,杂合子的个体数为1-(1/2n),故杂合子的个体数多于纯合子的个体数,D错误。
6.答案:D
解析:由分析知,亲本知杂合子,A正确;由题知,雌性全部是黑身(与基因型无关),该昆虫体色的表现受体内环境影响,B正确;雌性全部是黑身(与基因型无关),亲本基因型是杂合子,如Aa、Aa,则F1中黑身雌性昆虫的基因型有3种(分别为AA、Aa和aa),C正确;F1中黑身个体随机交配,父本是aa、母本可能是AA、Aa、aa,后代雄性中存在灰色和黑色,后代雌性全为黑色,D错误。故选D。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基因型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发育正常,基因型为bb的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时期全部死亡,则BB:Bb=1:1,故可以算出B的基因频率为3/4,b基因频率为1/4,雌雄个体随机交配,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死亡的个体数为2000×1/4×1/4,存活的BB,Bb个体数分别为1125、750,bb死亡,为0。
8.答案:B
解析:(67%+11%):(17%+5%)≠3:1,A错误;(67%+8%):(17%+8%)=3:1,B正确;(67%+12%):(17%+6%)≠3:1,C错误;(67%+3%):(17%+13%)≠3:1,D错误。故选B。
9.答案:D
解析:红花植株与蓝花植株杂交,子代有可能出现黄花植株,如A+a和Aa杂交子代出现aa黄花,A错误;由于色素属于非蛋白质类物质,因此花色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该植物的花色的,B错误;该植物为雌雄异株的植物,不能进行自交,只能通过测交进行鉴定,C错误;蓝花植株(AA/Aa)与黄花植株(aa)杂交,如果AA和aa杂交,子代全为蓝花,如果是Aa,则子代蓝花:黄花=1:1,现子代蓝花:黄花=3:1,说明蓝花植株产生的配子A:a=3:1,因此亲代蓝花中AA:Aa=1:1,纯合子占1/2,D正确。
10.答案:D
解析:A、据图可知,甲个体可产生AdR、Adr、adR、adr四种配子,图甲个体自交,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4=16种,A错误;B、能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有2对以上独立遗传的杂合子,图丁所示个体不符合题意,B错误;C、图丙所示个体基因型为AaDdrr,能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dr:aDr=1:1,令其测交,即与aaddrr杂交,子代为Aaddrr:aaDdrr=1:1,C错误;D、分离定律的验证只需一对杂合子即可,图示甲、乙、丙、丁都可以作为对分离现象解释验证的实验材料,D正确。故选D。
11.答案:D
解析:NAM使含H基因的雄配子死亡,若MmRr的细胞中导入3个H基因,雄配子均不可育,不能产生后代,若F1中大花:小花=1:1,则可能导入1个H基因且在含R或r的染色体上,A错误;若F1中全为红果,可能MmRr的细胞中2号和5号染色体上各插入一个H基因,且5号染色体上H插在含r的染色体上,还可能MmRr的细胞中只插入一个H基因,在含r的5号染色体上,B错误;若F1中红果:黄果=1:1,表明MmRr的细胞中只导入1个H基因,可能在含m的染色体上,也可能在含M的染色体上,C错误;根据题意,若不喷施NAM,含H的雄配子不死亡,所以根据分析可知,F1中小花红果:小花黄果=1:1,表明MmRr的细胞中可能导入1个H基因且在含有M的染色体上,D正确。
12.答案:B
解析:A、用纯合的黄色有斑点果蝇与白色无斑点果蝇进行杂交,F1全是黄色有斑点果蝇,说明黄色有斑点为显性,A正确;B、据分析可知,F2出现7:3:1:1的原因是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雌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或者雄配子aB其中一种不育导致的,B错误;C、假定雌配子Ab不育导致出现7:3:1:1,F1能产生的雌配子为AB、aB、ab,产生的雄配子为AB、Ab、aB、ab,后代中AAbb基因型不存在,因此F2的基因型共有8种,其中纯合子只有AABB、aaBB、aabb三种,站的比例为3/12=1/4,C正确;D、假定雌配子Ab不育导致出现7:3:1:1,F1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雄配子为AB:Ab:aB:ab=1:1:1:1,雌配子AB:aB:ab=1:1:1,选F1中的果蝇进行测交时,如果F1做父本,可后代比例为1:1:1:1,如果F1做母本,后代比例为能为1:1:1,D正确。故选B。
1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F2中的红花植株占27/64=(3/4)3,故该植物花色的遗传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在F2中,红花占27/64,其中有1/27的个体(AABBCC)是纯合子,则有26/27的个体是杂合子,C正确;由于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才开红花,所以F2红花植株中纯合子(AABBCC)基因型只有1种,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基因型有23-1=7(种),D错误。
14.答案:(1)甲;雌雄同株
(2)是;AAtsts;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1︰1
(3)不位于;抗螟性状与性别性状间是自由组合的,因此A基因不位于Ts、ts基因所在的2号染色体上;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1/2;1/6
解析:(1)据题干信息可知,品系M为雌雄同株,甲为雌株突变品系,因此实验一中作为母本的是甲。实验二的F1中非抗螟植株的基因型为Tsts,Ts对ts为显性,因此该植株为雌雄同株。
(2)实验一中F1抗螟植株的基因型为ATsts,F2中抗螟雌雄同枺︰抗螟雌株︰非抗螟雌雄同株=2︰1︰1,说明甲中转入的A基因与ts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F1抗螟植株中A和ts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为Ts,F1抗螟植株自交产生的F2中抗螟雌株的基因型为AAtsts,其产生的配子为Ats,抗螟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ATsts,其产生的配子为1/2Ats、1/2Ts,二者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tsts︰ATsts=1︰1,表现型及比例为抗螟雌株︰抗螟雌雄同株=1︰1。
(3)根据实验二的F2表现型及比例可知,实验二的F1抗螟矮株(ATsts)自交,相当于两对等位基因自交,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约为1:1,雌雄同株:雌株约为3:1,控制抗螟性状的基因与控制雌雄性状的基因之间自由组合,即A基因不位于2号染色体上。正常情况下,抗螟矮株杂合子自交,后代抗螟矮株:非抗螟正常株应为3:1,而实际比例为1:1,说明A基因不仅使植株矮小,还使配子不育,又因乙植株基因型为Atsts,且为雌株,故应该是含有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F2抗螟矮株中雌雄同株:雌株=3:1,即其基因型及比例为TsTs:Tsts:tsts=1:2:1,故F2抗螟矮株中ts基因的频率为1/2。已知F2中抗螟雌雄同株:抗螟雌株=3:1,其基因型及比例为ATsTs(雌雄同株):ATsts(雌雄同株):Atsts(雌株)=1:2:1,若仅在雌株上收获籽粒,则该过程中的雌配子有Ats:ts=1:1,因含A基因的雄配子不育,则可育雄配子有Ts:ts=2:1,后代中抗螟矮株雌株(Atsts)占1/2×1/3=1/6。
15.答案:(1)褐色
(2)不同;1(或100%);会
(3)实验3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身不会产生犬尿素使皮肤着色,也没有由卵细胞质传递下来的犬尿素使皮肤着色
(4)
原因:以Aa个体为母本,其产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储存有足量的犬尿素,子代个体的基因型无论是Aa还是aa,幼虫阶段都能以卵细胞的细胞质传递下来的犬尿素合成色素,所以两种基因型幼虫个体皮肤都是有色的;成虫阶段,基因型为aa个体的犬尿素已消耗完,色素不能继续形成,眼色表现为突变型的红色,基因型Aa个体的复眼颜色则仍为野生型的表现型(褐色)。
解析:(1)实验1和2的正交和反交结果子一代中成虫复眼全为褐色,因此成虫复眼的颜色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褐色。
(2)细胞质遗传一般表现为母系遗传,即子代表现出与母本相同的表现型。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性状,正交和反交的后代遗传表现不同(与母本有关)。若某动物中一正常雄性个体和患细胞质遗传病的雌性个体杂交,由于雌性个体(母本)患细胞质遗传病,子代都患病,因此则子代雄性个体中,患病的概率1(或100%)。而短暂的母性影响,只能影响某动物子代的早期生长发育阶段,最终欧洲麦粉蛾成虫的眼色会出现孟德尔分离比,因为成虫阶段,基因型为aa个体的犬尿素已消耗完,色素不能继续形成,眼色表现为突变型的红色,基因型Aa个体的复眼颜色则仍为野生型的表现型(褐色)。
(3)实验3为测交过程,实验1的F1有色成虫基因型为Aa,突变型的基因型是aa,后代基因型为Aa和aa,则成虫复眼褐色:红色=1:1,但幼虫皮肤有色:无色=1:1,子一代幼虫有色的原因是实验3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身不会产生犬尿素使皮肤着色,也没有由卵细胞质传递下来的犬尿素使皮肤着色,因此表现为幼虫皮肤无色。
(4)若实验3为正交,实验3反交为实验1的F(♀)×突变型(♂),其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其遗传图解如下:
由以上分析可知,子代出现的结果为幼虫皮肤都是有色,而成虫复眼褐色:红色=1:1。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由于基因型为aa个体生长发育到成虫阶段时犬尿素会消耗殆尽,但基因型Aa个体的复眼颜色则仍为野生型的表现型(褐色),因此子代成虫复眼褐色(Aa):红色(aa)=1:1。由于以Aa个体为母本,其产生的卵细胞的细胞质中储存有足量的犬尿素,子代个体的基因型无论是Aa还是aa,幼虫阶段都能以卵细胞的细胞质传递下来的犬尿素合成色素,所以两种基因型幼虫个体皮肤都是有色的;成虫阶段,基因型为aa个体的犬尿素已消耗完,色素不能继续形成,眼色表现为突变型的红色,基因型Aa个体的复眼颜色则仍为野生型的表现型(褐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