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
《庄子》
教学目标
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把握本文借助寓言所论述的深刻哲理。
理解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学会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和惠子的认知态度,学会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让我们先从两个小故事中走进庄子,了解一下庄子的为人处事。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水》)
【原文】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庄子 列御寇》)
从上面两个小故事,同学们可以了解到庄子怎样对待名利、对待生死,感受到庄子安时处顺、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庄周梦蝶,知鱼之乐庄子的寓言故事陪伴着我们长大。今天,让我们从表面向深层次进行探讨,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哲学智慧。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其书《庄子》被奉为《南华真经》。
知人论世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庄子》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姓惠名施,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做过梁惠王的相。
惠子是合纵抗秦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惠施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写作背景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对昏君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寄子了无限的同情。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但他并非仅仅对老子思想进行发挥,而是有其独自见解,形成了其个性鲜明的哲学、艺术特色。
五石(shí)之瓠(hù)(《庄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yí)我大瓠(hù)之种(zhǒng),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chéng)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pōu)之以为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为(wèi)其无用而掊(pǒu)之。”庄子曰:“夫(fú)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yuè)吴王。越有难(nàn),吴王使之将(jiàng)。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f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fú)!”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注解
贻:赠送。
树:种植而实五石:实,盛放,容纳。以盛水浆:“以(之)盛水浆”。
坚:形作名,硬度。举:拿起。
以为:把……作为为(wèi):因为。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掊:击破。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原文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注解
固:实在,确实。大:形作名,大的东西。方:药方。
洴澼絖:漂洗丝絮
鬻技:出售制药的秘方。鬻:卖,出售。
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原文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注解
以说吴王:以(之)说吴王。
越有难:指越人发兵侵吴。
将:动词,带领(军队)。
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败:使动用法,使··打败
裂地:割地,划地。
一:同一,同样的。句意为:能让手不冻裂的药方,都是同样的。
或:有的人。以:凭借。以封:以(之)封。
译文:游客得到药方,去取悦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原文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注解
虑,古义: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发愁
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以(之)为
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译文: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依据文意 理清思路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惠子的困惑:五石之瓠大而无用
第二部分:运用言说理: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之。(所用之异)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大樽浮江湖——超出常规思维。
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两个: ①惠子:大瓠无用
②庄子:不龟手之药
在“大瓠之种”这个故事中,面对五石之瓠,惠子和庄子的做法分别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分析。
1、惠子做法: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2、庄子的做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分别有什么用意?
惠子用“五石之弧”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葫芦)“盛水浆,剖为瓢”,庄子用之“浮于江湖”,请思考各自体现的深意?
惠子立足于现实生活,有才能,讲究物的实用性,以世俗功利观念来思考问题,体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
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 :立足自然,摒弃世俗价值,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有智慧、善辩,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融合,追求无用之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 的境界。
小与大之辩;无用和有用的话题之争。
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
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对待事物,人们要更善于去发现这个事物的最大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寓言之中蕴含哲理
(1)用寓言故事和人物形象作为依托。文中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庄子讲述了“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2)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中惠子和庄子两人的对话贯串始终,用两人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内核。
(3)以小见大,思辨性强。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小故事,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刘熙载评价庄子:“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如《庄子》 所谓“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今子有大树, ……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是也。”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如何理解这一评价。
这一评价写出了庄子,在身处黑暗社会,人生无路可走之时,找到了他自己生命的精神之路——逍遥游,就是“浮乎江湖”, “于何无有之乡,广莫之野” 彷徨,逍遥,达到身心悠游,物我合一的自由境界。庄子不走世人寻常路,另辟蹊径,追求精神上的自我解脱与自我超越,这也是为后世人找到了另一条通往精神自由境界的大道。
面对看似同样的人生绝境,不同的人生态度会书写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篇章。屈原面对绝境选择的是怀沙自沉,完全被悲苦所击败而毁名丧生;庄子选择的却是以瓠为樽,逍遥自在地“浮于江湖”。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有这么一段比喻相当精彩:
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对比阅读
【原文】蜩(tiáo)与学鸠(jiū)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当蜩与学鸠看到体形硕大、气势壮美的大鹏,乘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才向南飞翔。它们就嘲笑大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许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到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去呢?”庄子就说,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的人,要用一整夜时间舂米准备干粮;到千里外的人,要聚积三个月的粮食。你们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蜩与学鸠为什么会嘲笑大鹏?这个故事又有什么用意呢?联系所学文本理解。
蜩与学鸠之所以嘲笑大鹏,是因为它们自身本就飞不高,行不远,感受不到廓大辽远的时空,所以它们认识事物就有局限,因而它们根本无法理解大鹏高飞远行的壮举,更不明白飞得高凭借就大,飞得低凭借就小的道理,反而以为自己无所依赖,十分自由,这就是认识不通达、不自由的表现了。庄子以这个故事说明人在认识上存在“小知”与“大知”的区别。
可见惠子的认识,正和前文写到蜩、学鸠、斥鴳等一脉相承,它们都是“小”的代表。在他们的生命中,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太狭隘,当然不知天地辽阔,时间恒久。局限于“小知”,当然没有“大智”,也就认识不到“无用之大用”。但他们还自以为是,以“小”来嘲笑讥讽“大”。庄子借对惠子的批评,也代表着“大”对“小”的反击。由此来看,《五石之瓠》的“无用”“有用”之辩,与《逍遥游》的“小大之辩”,其实都表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天地和大世界不同,世俗价值和圣人境界存在差异。可见《五石之瓠》与《逍遥游》在内容上的紧密联系。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1、积累庄子名言;
2、思考庄子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