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
【知识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障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文章善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信,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
书——书信,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因多用四六句又称“四六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骈句),少用散句。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读一读:
水皆缥( )碧 急湍( )甚箭
互相轩( )邈( ) 泠泠( )作响
嘤嘤 ( )成韵 千转( )不穷
鸢( )飞戾( )天 窥( )谷忘反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c.语速--应慢一些,以便品味、欣赏
d.情感--流露出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3、试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标出疑难词句 。
【合作探究】
请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着重体会其对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的处理 。
2. 小组内讨论、交流,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解决疑难词句 。
3. 逐段学习课文,全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
学习第1段:
翻译文段。
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概括富春江景色总体特点的句子是:
学习第2段:
翻译文段。
(2 ) 请结合文中描写 “水”的语句思考:
文章抓住“异”字突出写了“水”的哪些特征?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习第3段:
翻译文段。
请结合文中描写 “山”的语句思考: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抓住“奇”字来突出描写“山”的特征的? 作者有什么感受?
4、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我们可以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5、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
【当堂检测】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 。(2分)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准确、熟练朗读全文,基本达到熟读成诵。
2、借助页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3、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等,获得美的享受。
【知识链接】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障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文章善于写景,尤其擅长小品书信,文辞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
书——书信,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因多用四六句又称“四六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骈句),少用散句。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读一读:
水皆缥( )碧 急湍( )甚箭
互相轩( )邈( ) 泠泠( )作响
嘤嘤 ( )成韵 千转( )不穷
鸢( )飞戾( )天 窥( )谷忘反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
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c.语速--应慢一些,以便品味、欣赏
d.情感--流露出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3、试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标出疑难词句 。
【合作探究】
请仔细听录音示范朗读,着重体会其对重音、节奏、语速、情感的处理 。
2. 小组内讨论、交流,用现代汉语口头解释课文语句,解决疑难词句 。
3. 逐段学习课文,全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词句。
学习第1段:
翻译文段。
概括第一段的大意:
概括富春江景色总体特点的句子是:
学习第2段:
翻译文段。
(2 ) 请结合文中描写 “水”的语句思考:
文章抓住“异”字突出写了“水”的哪些特征?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习第3段:
翻译文段。
请结合文中描写 “山”的语句思考: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抓住“奇”字来突出描写“山”的特征的? 作者有什么感受?
4、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我们可以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5、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
【当堂检测】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 。(2分)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