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文章,理清事情发展的经过;
2、分析人物形象;
3、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二、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3、了解《聂荣臻回忆录》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本书是作者作为军队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的回忆录。该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全面回顾了作者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
本书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4、分析文章
任务1:寻找“插曲”
1、“大战中的插曲”中的“插曲”具体指什么内容?
提示:
“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2、聂帅为什么要救这两个日本小姑娘?文中哪里可以找到答案(第3段、第8段)?
3、为什么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并且是战争的受害者?
提示:
无罪——侵略中国的是日军,而孩子并不是侵略行为的发起者与施行者,故她是无罪的。
受害者——孩子的双亲在战争中死去,背井离乡,家庭破碎,成为孤儿。
4、聂帅说,“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他是如何爱护和照顾两个日本小女孩的?
提示:
1)给受伤的小姑娘包扎好伤口,并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
2)找附近哺乳期的妇女给在襁褓中的孩子喂奶;
3)给大一点的小姑娘拿梨子吃;
4)用小勺喂稍大一点的孩子吃稀饭;
5)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挑子送小姑娘。
5、作者为何要将小姑娘们送回日本?
提示:
自身角度:
战事吃紧,欲要收养,但条件不好,妥善照顾小姑娘有实际困难
小姑娘角度:
在异国他乡成长,怕小姑娘伤感;希望小姑娘能在亲人身边成长
6、“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什么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分析:
1)中国人民的角度:对待战争遗孤的救助,体现出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证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的实质就是不正义的战争,也促进了中日人民之间的交往和友好往来。
2)日本人民的角度:中国人民的义举证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日战争实质上是维护和平和主权的战争,我们的战争只是针对那些入侵者而言的,而不是对日本人民的,是我们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而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民众的态度,更加体现了中日友好的主题。
3)个人而言,美穗子回访更加证明了中日人民的友情,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同是战争受害者的中日人民保持了高度的一致,美穗子就是一个事实的例子,美穗子的回访以及日本人民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中日友情。
任务2:读懂书信
1、文章全文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的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
不好。
①给日本军写信是“大战中得插曲”这一故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
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干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
2、这封信与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要用这样—种语言风格
分析:
①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回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具有通俗性;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历史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
②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
这封信的整体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3、文章写日军接收到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从这些内容中,你读出了什么
分析:
总体来说,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的回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应,都有力证明了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事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证明人性中美与善的力量是强大的和超越时空的。
具体来说:
①日军接收两个小女孩后回信表示感谢,表明日本军人被八路军拯救敌对国家儿童这一行为所折服,日本军人心中尚有感恩之心,也表明了聂荣臻对敌政治工作是有效的。
②美穗子的探望、日本人民的电报和书信,“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等内容,表明以美穗子为代表的日本人民是淳朴和善良的,日本人民是向善、向美的民族,他们心中有着与中国人民友好的渴望和祝愿。
③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知道美穗子被八路军拯救这件事之后的感慨、答谢、致歉与忏悔,表明日本人民是一个有智慧、能自省的民族。他们受日本军阀的蒙蔽,参加侵略战争,同样也是受害者,闪烁着真善美光芒的“插曲”事件,擦去了蒙们眼睛的尘垢,让他们感受到了人性美好的力量。
任务3:了解聂荣臻
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出聂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
①重情义、有情怀。对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事,能够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并且用善意和理智来看待战争中的人和事。
②心思细腻、缜密。在考虑到两个孩子究竟怎么办的时候,把是由自己抚养还是送回去的每一种情况的利弊都加以权衡,体现了办事的细心和周全。
③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热心。当前线部队请示如何处理两个小姑娘的时候,聂荣臻说道: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体现了对部队、对孩子、对工作、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
④平易近人,慈爱亲切。例如: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
⑤运筹帷幄、精明干练,有真知灼见。例如:我是这样考虑的,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能够看到长远的发展。
⑥胸怀宽广,有人道主义精神。在中日对战特殊时期,能够不计嫌隙,救助日本小姑娘。
任务4:探究写法
试分析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
分析:
①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方式,以回忆的形式,展开叙述,更有趣味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
③本文用词精炼,富于变化,更加准确形象。如“我牵着她的手”,“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
④夹叙夹议。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落难百姓的同情,对小女孩的关爱,还有对日军暴行的披露和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内容更加丰富,主旨更加深刻。
⑤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聂帅的回忆录语言浅白,用口语的形式进行叙述,娓娓道来。使读者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在叙述往日的故事,阅读起来几乎没有障碍。同时在文中,聂帅充满了感情,表现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慨和谴责,同时又表现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