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设计2
专题概述
《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不论从主题设置还是文体编排上,都体现了它的价值。从主题角度来说,它从革命年代青年的理想抱负这个角度来诠释了“青春”的风采,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理解时代特点与时代使命,进而理解主题。从体裁角度来说,本课是以古典诗词格式写的现代内容诗歌,属于“旧瓶装新酒”,所以,教学要抓住“词”的文体特点进行语文要素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初中学习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意象、意境,把握诗歌抒情特点、语言特点,形成对诗词的初步鉴赏能力和利用诗歌表情达意的能力。
教学目标: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词。
学习从不同角度鉴赏诗词。
领悟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意识到在青春年华中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必要性本词的方法,学习体会本词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体会本词的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不同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其他诗词的鉴赏中。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视角变换、动静结合、色彩对比以及点面结合这四个角度鉴赏了本词的上阕。了解了“意象”这一重要的概念并初步感知了诗人毛泽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词的下阕。
教学过程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总结了下阕所描写的画面,大家还记得吗?
生:峥嵘岁月图。
师:没错。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考。这时站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轻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我们一起来看1925年前毛泽东的经历:
1911年(十八岁)
春季,到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期间,读到同盟会办的《民立报》,受其影响,撰文表示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0月,响应辛亥革命,投笔从戎,在湖南新军当列兵。半年后退出。
1914年(二十一岁)
秋季,编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在校期间,受杨昌济等进步教师的影响,成为《新青年》杂志的热心读者,崇拜陈独秀、胡适。
1918年(二十五岁)
4月14日,同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等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6月,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
8月,为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到北京。在北京期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二十六岁)
5月,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7月14日,主编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会刊《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7月至8月,连续撰写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长文。
12月,为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京期间,读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二十七岁)
8月初,同易礼容等在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
11月,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共产主义小组。
12月1日,致信给蔡和森、萧子升和其他在法会友。信中表明自己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杨开慧结婚。
1921年(二十八岁)
1月1日至3日,同何叔衡、彭璜、周世钊、熊瑾玎等十余人在长沙潮宗街文化书社召开新民学会会员新年大会。在会上提出新民学会应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共同目的,赞成用“俄式”方法改造中国。
7月23日至8月初,同何叔衡作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与何叔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922年(二十九岁)
9月至12月,组织领导粤汉铁路工人、安源路矿工人、长沙泥木工人等一系列罢工运动,推动湖南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师:看了毛泽东三十岁前的人生经历,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畅谈)
师: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因此,大家也要在这花样年华中选择自己努力的方向,树立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继续看,毛泽东在词中所写的一群人——“同学少年”。请大家找出描写同学少年精神风貌的句子。
生: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对。请同学们齐读词的下阕“恰”字引起的七句,思考诗人刻画了一群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生:(齐读后师生交流)
(明确)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师:很好。那么,请大家思考“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师生交流后明确)
象征一代革命青年在时代的大潮里,以天下为己任,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此句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并且在本词写后11年的1936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更加明确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个历史发问,那就是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首的共产党以及民主党派等心怀天下,改造中国的革命者们。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阕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我们感情充沛,气势高昂地读一下全词。
生:(齐读)
师:请同学结合我们之前所学,总结一下“同学少年”的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人物形象时要从表面到内心品质。
生:(总结)
师:下阕为我们刻画了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他们风华正茂、奋发有为、敢于斗争、藐视权贵,有改造旧世界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思想。
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词人毛泽东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师:最后,我想问,诗人毛泽东为什么选择秋天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非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都知道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自古都有悲秋的传统,关于秋天诗歌,大家能想到哪些呢?并和本首词做对比。
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
(本词中是“层林尽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本词中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登高》
(本词中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所表现的数量(万、百)、范围(遍、漫)、程度(尽染、碧透)、力度(争、击、竞);而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更是热爱、积极的。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在今天,有许许多多青年学子,他们崇尚行胜于言,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或奔赴西部,燃烧激情;或扎根基层,放飞梦想;或创新创业,乘风破浪……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和祖国的命运牢牢系在一起,选择了更加厚重的人生。奋斗精神永不过时,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更要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高中,书写下人生最光辉的一页。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地再次朗诵这首《沁园春·长沙》。
生:(齐读)
作业 布置:
试从手法与情感方面比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