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2、通过分析讨论,认识溶液呈酸碱性及强弱程度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与从定性到定量的思维方式。
3、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法。
4、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物质酸碱性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发展化学的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安排在探究酸和碱的性质之后,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认识到酸碱指示剂在判断溶液酸碱性的诸多方法中是最为简捷的。
溶液酸碱性及其强弱的检验方法是学生以后开展实验探究化学必备的基本实验能力,这其中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从对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到判断酸碱性的强弱与H+、OH-的关系,既渗透着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教材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酸碱性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价值观,发展了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性及其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对象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酸性的根本原因:H+;碱性的根本原因:OH-。酸或碱的各种通性都可以作为判断的方法,但对于酸碱指示剂这种最为简捷的方法还只是处于了解的阶段。同时,学生虽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同样是酸酸甜甜的橘子,有的略带酸味,有的却很酸。但是对于酸碱性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酸碱性的强弱?这些问题还不清楚。
这些学生脑海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是认知的起点和线索。在教学开始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已知、未知和想知,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设问思考、交流讨论、巩固练习、总结提升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实验用品:
白醋、柠檬汁、食盐水、蔗糖水、石灰水、肥皂水、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石蕊试纸、pH试纸、点滴板
教学流程设计:
1、感知生活 引入新课:展示图片,询问学生感觉并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探究 方法引导:分别介绍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石蕊试纸,组织学生实验探究溶液的酸碱性,并总结变色规律,最后引出间接观察法。
3、阅读思考 合作探究:介绍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总结酸碱性强弱与pH值的关系。
4、学以致用 交流共享:以人体、土壤的酸碱性为例介绍其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
5、归纳总结 当堂检测:培养学生自我归纳、评价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感知生活 ,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询问学生感觉并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板书:检验酸碱性 【实验探究,方法引导】 观看图片,积极思考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 引导学生对于酸碱性的检验从生活过渡到化学探究。
介绍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组织学生实验探究6种溶液的酸碱性,并总结变色规律。最后介绍石蕊试纸并引出间接观察法。 【多识一点】 播放视频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解决问题。 板书:酸碱性的强弱 【交流思考,合作探究】 介绍pH试纸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练习测量6种溶液的pH值。最后介绍pH计。 【学以致用,交流共享】 以人体、土壤的酸碱性为例介绍其对于生命活动的意义。 板书:酸碱性的意义 【归纳总结】 组织学生总结收获 【当堂检测】 组织学生联系并评价 观看思考 阅读、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分组实验、交流反思 聆听思考 思考归纳 练习巩固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的能力 使学生了解酸碱性强弱与pH值之间的关系,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法。建立从定性到定量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我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板书设计 溶液的酸碱性 一、检验酸碱性 二、酸碱性的强弱 三、酸碱性的意义